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5 分) 1. 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皓月千里,_________ ,________。(作者_______《岳阳楼记》) (5)欧阳修的《醇翁亭记》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后来被浓缩为成语,比喻说 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你班拟举办“颂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准备选取“_______,______”这两句连 续的诗文名句放入演讲稿来表达爱国或报国之情。 【答案】 ①. 月是故乡明 ②.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 ④. 浮 光跃金 ⑤. 静影沉璧 ⑥. 范仲淹 ⑦.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⑧. 在乎山水之间 也 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⑩.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 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 应注意“蓝、溪、璧、淹、醉、翁”这几个字的写法。 (6)考查诗词、诗文的识记理解。解答时,结合自己的积累,选取“表达爱国或报国之情” 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 示例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根据语境作答。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历史长河 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 huì( )的动荡年代;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曾面临一次又 一次挑战。然而,在危急关头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 的英雄史诗,孕育了以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为内涵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 织交融、同心同德的 56 个民族,体现于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前行的征程。我们的民族精神引 领着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 的文明 奇迹。lì( )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 本力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雨如 huì( ) 广袤.( ) lì( )久弥新 (2)在文段横线处可选用的成语是( ) A. 彪炳史册 B. 附庸风雅 C. 高屋建瓴 D. 如火如 荼 (3)句子“□”应当填写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答案】(1) ①. 晦 ②. mào ③. 历 (2)A (3);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风雨如晦,拼音是 fēng yǔ rú huì,意思是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 社会黑暗。注意“晦”不要误写为“诲”。 广袤,拼音是 guǎng mào,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 饰土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 历久弥新,拼音是 lì jiǔ mí xīn,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这里形容“文明奇迹”,符合; B.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是 个贬义词,不符合; C.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不能修饰“文 明奇迹”,不符合; D.如火如荼:意思是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不能 修饰“文明奇迹”,不符合;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与“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两句话 是并列关系,所以要用“;”。 3. 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 ②开始我茫然不知这是什么! ③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
④是从西北高原深深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 ⑤仔细看时,才知道这是黄河。 ⑥这苍莽无垠无际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 A. ②③①⑤⑥④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②③⑥④①⑤ D. ③①④⑥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阅读上述句子可知,以上几句都是围绕“长带”进行描述,首先确定③句为总起句,首先引 出“长带”,紧接着对“长带”进行外形描述,后接①句,再对“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 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诉说自己的看法,由②句关键词“开始”紧承上句,后根据“仔细看, 才知道”是对“不知道是什么”的解释,可知⑤句在后,接着描述黄河的作用及地位,阅读 ④⑥两句可知,④句是对⑥句“是它的乳汁”进行承接并总结。因此排序为:③①②⑤⑥④。 故选 B。 4. 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放飞梦想”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家聚集 B. 远离家乡 C. 经世奇才 D. 青山绿 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短语类型。“放飞梦想”是动宾短语。 A.全家聚集(主谓短语); B.远离家乡(动宾短语); C.经世奇才(偏正短语); D.青山绿水(并列短语); 故选 B。 综合性实践 5. 某校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周”活 动。请你参加到活动中,并帮助解决下列问题。 (1)【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大众对《朗读者》节目的感兴趣程度,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不得出现数据)。 年龄段 不感兴趣(%) 感兴趣(%) 很感兴趣(%) 老年人 19.1 35.2 45.7
中年人 14.7 青少年 46.4 32.7 31.7 52.6 2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论采撷】活动中,酉酉同学从网上撷取了一则评论,因为马虎,文段存在一些问题,请 你帮她修改。 笔者认为,央视播出的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是央视继《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 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后又一展现文化魅力的节目。 众所周知,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是观众的一道精神大餐,要满足观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 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其传递的情感和精神。可近年来有些地方台的文化综艺类节目,靠的是 煽情刺激观众,不适合普通观众的口味,所以很快就失去了观众。而央视在其《中国诗词大会》 热度还未散的情况下,又策划播出了《朗读者》节目,节目中选择的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封 家信、一段电影戏剧剧本等,再由嘉宾二次加工,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把观众带入 故事的情景之中,[A] 从而产生共鸣,触及心灵,让心灵愉悦。 虽然《朗读者》现在只播出三期,可其文化魅力已深深打动了观众,[B] 《朗读者》节目不仅 浸润了观众的心灵,而且对国人的阅读起到领导作用。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评论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 ②[A]处画线句语序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 ③[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_”。 (3)【活动筹备】为了彩排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七(4)班同学向学校总务处借了 3 个音响,9 个 话筒。请你以班委会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老年人、中年人普遍对《朗读者》节目感兴趣,青少年则普遍不感兴 趣;对其感兴趣最深的是中年人,老年人次之,青少年最后。 ②. 《朗读者》节目既展现 文化魅力,又引领国人阅读。 ③. “产生共鸣”与“触及心灵”位置对调 ④. 领 导 ⑤. 引领 ⑥. 借 条 今借到校总务处音响叁个,话筒玖个。“校园文化周”活动结束即归还。 此据。 【解析】 七(4)班班委会 2017 年×月×日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语文中考试题中的一个亮点, 它把文字和图表综合起来,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做题时要分析
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及时筛选有用信息。从图表中的百 分数可以看出,中年人对《朗读者》感兴趣的人数较多,青少年最少。(2)①本题考查学生 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 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展现文化魅力的节目”“对国人的阅读起到引 导作用”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②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A 处画线句子 语序不当,“触及心灵”是最直接的感受,“产生共鸣”意思上更进一层,应该放在后面。 ③“领导”是“带领”的意思,用在这里不恰当,应该改为“引领”。(3)此题考查学生根 据要求拟写借条的能力。首先要把“借条”放在第一行中间,然后注意数字要大写,最后要 先署名,后日期。 二、阅读理解(55 分) (一)(8 分)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①,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6.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首联和颔联呈现的画面。 7. 读诗歌颈联,你能想到《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可以想到 作者高适此时的复杂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远处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 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湍急的河流上似有离弦之箭破空而来,原来是急急奔涌的水流声, 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仿佛是高悬在城头上的一张弯弓。 7. ①. 闲来垂钓碧溪上 ②.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 怀才不遇的郁结、前途未卜 的彷徨(或期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 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首联的意思是:在北 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颔联的意思是: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 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据此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默写和理解作者情感。 颈联的意思是: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 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可联想到《行路难》中同样写到姜太公吕 尚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颈联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溢于字里行间。“垂竿已羡磻溪老”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 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千里西行,将要有所作为。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 困顿的生活时,引用了“塞上翁”的典故,对即将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二)(14 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振之,字而强,慈豁人。性刚方,敦学行,乡人严重之。崇祯初,举于乡,以牧谕迁. 鄢陵知县。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陷许州。知州王应翼被害,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诸 生李文鹏、王应鹏皆死。自.许以南无坚城。有奸人素通贼,倡言城小宜速降,振之怒斥退之。 典史杜邦举曰:“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振之乃与集吏民共守。贼大至,城陷,振之 乘笏①坐堂上。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乱刃交下乃死。 初,振之书一小简,藏箧②中,每岁元旦取视,辄加纸封其上。及死,家人发.箧,乃“不 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语也,其立志如此。赠光禄寺丞。邦举,富平人。许被屠,鄢陵 人恟惧③,守者或遁走,邦举捕得,斩以徇④。及.城陷,自成欲降之,邦举骂曰:“朝廷臣子, 岂为贼用!”贼抉其舌,含血喷之,遂遇害。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2015 年版,有删改) 【注】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记事。②箧(qiè):小箱子。③恟(xiōng) 惧:恐惧。④徇(xùn):巡行示众。 8.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城 存 与 存 亡 与 亡 人 臣 大 义 9. 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 ①迁.鄢陵知县( ③家人发.箧(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②自.许以南( ④及.城陷( ) ) ) (1)性刚方,敦学行,乡人严重之。 (2)振之乃与集吏民共守。 11. 《湖心亭看雪》中舟子曾评价作者张岱“痴”。请你结合对“痴”的理解,说说本文中 刘振之、杜邦举是不是“痴人”。 【答案】8. 城 存 与 存/ 亡 与 亡 /人 臣 大 义
9. ①. 升任 ②. 从 ③. 打开 ④. 等到 10. (1)他性格刚毅,致力于学习和道德修养,乡人非常敬重他 (2)于是刘振之和他召集官吏百姓共同守城。 11. 是“痴人”。“痴”有沉迷而不能自拔的意思,张岱痴迷西湖美景在“更定”后前往赏 雪,作出近乎痴傻的行为,充满对故国不能自拔的迷恋。 文中刘振之每年新年看“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的纸条,和杜邦举与城共存亡,面对敌 人破口大骂,不畏生死,展现了他们忠君爱国的信念情怀,同样痴于行、痴于情,所以也是 “痴人”。 【解析】 【8 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 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的意思是: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是作为臣子的大义。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迁.鄢陵知县”的句意是:升迁做了鄢陵知县。迁:升迁,升任。 (2)“自.许以南”的句意是:从许州往南。自:从。 (3)“家人发.箧”的句意是:家人把书箱打开。发:打开。 (4)“及.城陷”的句意是:等到城池被攻陷。及:等到。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 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刚方(刚毅方正)、敦(注重,推崇)、严重(非常敬重)”几个词是重点词 语。 (2)句中的“乃(于是,就)、集(召集)、吏民(官吏百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1 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湖心亭看雪》叙写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驾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金陵客不 期而遇,对酌后分别的故事,表现了张岱对西湖美景的“痴迷”。作者做出近乎痴傻的行为, 充满对故国不能自拔的迷恋。这里的“痴”是指沉迷而不能自拔。从文中“振之乘笏坐堂上。 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每岁元旦取视,辄加纸封其上。及死,家人
发箧,乃‘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语也,其立志如此”可以看出,刘振之面对敌人破 口大骂,不畏生死,展现了他们忠君爱国的信念情怀至死不变。从“典史杜邦举曰:‘城存 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振之乃与集吏民共守”可见,也表现了杜邦举视死如归,与城共存 亡的忠君爱国的情怀。两人的行为和情感同样表现出了“痴”,所以也是“痴人”。 【点睛】参考译文: 刘振之,字而强,慈溪人。性格刚正,致力于学习和道德修养,乡里人都非常敬重他。 崇祯初年中举,从教谕升鄢陵知县。崇祯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攻陷许州。知州王应冀被害, 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生员李文鹏、王应鹏都死了。从许州往南没有能坚守的城池。有 奸人一向和李自成相通,扬言许州城太小,还是快点投降好,振之愤怒地骂走了这个人。典 史杜邦举表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是作为臣子的大义,您说的太对了。”振之和老 百姓一起坚守许州。贼兵来了,城池被攻破,振之拿着笏板坐在公堂之上。贼兵要振之把大 印交出来,振之不肯,被绑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他不停地破口大骂,最终被贼兵乱刀砍死。 当初,振之曾经写过十幅小简,藏在一个小书箱里,每年元旦的时候一定取出来看看, 看完以后,再放回书箱并贴上封条。振之死后,家人把书箱打开,取出小简,上面写着“不 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句话,表明他的志向。朝廷追赠振之光禄寺丞。杜邦举,是富平 人。许州被攻陷,鄢陵人者很害怕,守城的有人逃走。杜邦举抓住他,砍头示从。等到城被 攻陷,李自成想招降他,邦举骂道:“我是朝廷的大臣,怎能被贼人所用!”贼人割了他的 舌头,他口含鲜血喷贼人,终于被杀害了。 (三)(13 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 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 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 米以下是深绿,200 米至 500 米 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 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 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 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 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 1000 米。我腾挪 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 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