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年北京怀柔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书中的“月光宝盒”,哪怕你把它放在尘埃中,它也不会因蒙垢而失去光
彩。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是一部值得永久 甲 (品位/品味)的小说“极品”。那样的一些
人,在那样的一个园子里 乙_(偶然/偶尔)相遇了,过了一阵不闲不淡的日子又纷纷散去。
那些“花模样玉精神”的世外仙姝们如何经过纷纭人事,挨到一个天下难逃的“散”字?那
些命若蝼蚁的卑微之人如何度过蹉跎岁月....,守住风雨中的生命之烛?
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特别喜欢给里面的人物贴标签,比如薛宝钗是个八面玲珑、
满腹心机的坏女孩;贾宝玉是个情种,这“浊物”对有姿色的女孩都“怜香惜玉”;至于丫
鬟中的晴雯和袭人,一个是可爱到极点,一个则阴损到极致。所谓少不更事....,特别容易给人
物下论断,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
人到中年后,再读《红楼梦》,体会到了薛宝钗的那种无奈,贾宝玉热闹生活背后的那
种孤单,贾母行将就木....时体味到繁华将逝的那种内心的 丙 (悲愤/悲凉)。《红楼梦》中的主
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它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那么脸谱化,它深刻挖掘
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文学价值也就更高。
(节选自迟子建《“红楼”的哀歌》,有增删)
材料二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
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才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
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
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
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
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
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座。丫鬟们斟上茶来。
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
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
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
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
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
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
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
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
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
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
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
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
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
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
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
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
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子们不好了,也
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
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
)
)
)
B. 品味 偶然 悲凉
D. 品位 偶尔 悲愤
1. 在材料一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品味 偶尔 悲凉
C. 品位 偶然 悲愤
2. 对材料一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盛赞《红楼梦》,不仅将之比喻成书中的“月光宝盒”,而且不吝用到“极品”一词。
B. 《红楼梦》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会对作品中人物有不同的解读。
C. “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磅礴”在这里是指文章风格豪放旷达。
D. 文中提及《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脸谱化,是为了衬托《红楼梦》中人物性情的多重性。
3. 对材料一材料二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蹉跎”指光阴白白过去,“度过蹉跎岁月”属误用。
B. “少不更事”是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更”解释为“经历”。
C.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木”在这里是棺材的意思。
D. “敛声屏气”指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恭敬小心的样子,可用“屏气凝神”替换。
4. 《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判词,下列选项属于王熙凤的判词是(
A.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C.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D.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5. 《红楼梦》中,用了很多的谐音隐语,如甄士隐、贾雨村为“真事隐、假语存”。贾母的
四个嫡亲孙,_______、贾迎春、贾探春、____________对应着谐音“原应叹息”;而“四春”
的丫鬟抱琴,___________ 、___________、入画,喻“琴棋书画”四艺,同时也暗喻她们
主人的特点、爱好和艺术修养。
6. 材料一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请结合材料二中相关
内容,分析王熙凤的多重性格。
2. C
3. D
4. A
④. 侍书
③. 司棋
②. 贾惜春
①. 贾元春
【答案】1. B
5.
6. (1)性格泼辣,为人张扬:她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出场,别的人都是敛气
屏声,她是谈笑风生。(2)俗气贪婪:全身上下珠光宝气,服饰搭配艳丽而俗气。(3)机变
逢迎,八面玲珑:夸黛玉是贾母“嫡孙女”,既讨贾母欢心,又捧了三位姑娘;见贾母笑责
又转悲为喜。(4)处事有序,精明能干:一边询问黛玉年龄、上学、吃药等问题,一边告诉
黛玉有需要尽管找她,一边安排婆子安置行李。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信公三十年》
选文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
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
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
与:交往
肆:延伸
中:符合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
D.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子亦有不利焉.
C. 君知其.难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9. 根据文意,下列括号中补充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亦必以.利而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吾其.还也
秦、晋连兵而.伐郑
怵:恐惧
)
)
)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
C. “不可。……吾其还也。”(杞子、逢孙,杨孙)亦去之
D.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成而去,(秦)何移之速也!
1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围郑”原因与秦国自身关系不
大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 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谦逊的老臣风范,也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不被郑伯重用,
委屈、牢骚和怨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C. 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
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 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穆公“以利”而背弃晋国,一旦
大利益出现,他也一定会与烛之武翻脸。
11.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和美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
C. “敢以烦执事”中,“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在这里代指对方,表示恭敬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
12.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13. 吕祖谦认为“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请从选文一中找出烛之武劝退秦伯最关键
的话,并请分条列举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一步步劝退秦伯。
【答案】7. B
12. (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13. 最关键的话:阙秦以利晋。
①说明攻郑对秦无益;②说明舍郑对秦国有利;③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④说明真正获利的是晋国,一旦晋国强大,对秦国也不利。
参考译文:
10. B
11. D
8. A
9. C
选文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
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
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
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
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
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
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
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
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
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
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
郑国。
选文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
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
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
(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
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
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
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
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
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秋,诗人时任太和县令。
14. 下列选项对《登岳阳楼》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五言律诗,相比古体诗而言,律诗属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B. 首联“昔闻”、“今上”重在表达因向往洞庭湖却迟迟未能登临的遗憾。
C. 尾联以“凭轩”收束全诗,与题目“登楼”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
D. 本诗意蕴丰厚,抒情沉郁顿挫,写景虚实相生,语言风格雄浑豪放大气。
15. 《登快阁》大量用典,下列选项对典故运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活用晋人杨济致书傅咸“生子痴,了官事”句,诗人以痴儿自比,了却官事,故得
闲快阁一游,表现了诗人的孤傲不羁。
B. 颔联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谢眺“澄江静如练”及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
月高句,巧妙自然,不露斧凿痕迹。
C. 第五句用到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朱弦”指琴,“佳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诗是说知
)
音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 第六句巧用阮籍善用青白眼的典故,意思是说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
色,“横”字在此理解为“横亘”。
16.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诗首联都以叙事开篇,黄诗“倚晚睛”为绘景做了铺陈渲染。
B. 两诗颔联都写了登高所望之景,黄诗空明澄澈,杜诗气势磅礴,
C. 两诗颈联或用典或叙事,皆表达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
D. 两诗在创作上都将景、事、情融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17. 有人说黄庭坚写《登快阁》,意在“寻归意”,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归意”是如何体
现的。
【答案】14. B
17.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5. D
)
16. C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
太宗十思疏》)
②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官
赋》)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询《六
国论》)。
④ _________,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____________。(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诗人笔下的景物大多是至美的。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勾画出“千里澄江
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美,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中呈现了“玉
鉴琼田三万顷,_______________”的静美。
【答案】
①. 既得志
②. 则纵情以傲物
③. 春光融融
④. 风雨凄凄
⑤. 奉之弥繁
⑥. 侵之愈急
⑦. 虽欲强聒
⑧. 不复一
⑨. 翠峰如簇
⑩. 着我扁舟一叶
一自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纵”“融”“弥”“聒”“簇”。
四、本大题头 5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
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
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
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地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
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
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
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
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
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
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
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
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
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
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月亮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
徊,眼里颇清净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
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雕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
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
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
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
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以通,
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
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摧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
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
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
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
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
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
到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
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
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
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
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
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
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
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
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
到地保的耳朵里了,便叫乡下人捞将上来。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
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
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
)
轻薄.(bó)
惘.惘(máng)
蓦.地 (mù) 禁.不住(jìn)
徘徊.(huí) 确凿.(zuó)
黑魆魆.(xū) 战战兢.兢(jīng)
19.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隽.秀才(juān)
B. 小觑.(qū)
C. 摇曳.(yè)
D. 动弹.(tan)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起到增强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也为
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B. 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中,他将失败归结于考官有眼无珠,其实他也应该
反省是否因自身学识不够而未能录取。
C. 小说在陈士成临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
实际上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D. 本文描写了陈士成落榜后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因追逐白光落水而亡的悲惨经历,深
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运用拟人修辞,生动描绘出陈士
成渴望在榜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急切心情。
B. (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
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C. “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运用夸张修辞,是陈士成再次
落榜后,内心极度恐惧的真实感受。
D. “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均运用比喻修辞,这是
“白光”带给陈士成的力量。
22. 有人说: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是害死了陈士成这样的读书人,其更大危害是也荼毒了周围
人的心灵。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试从原文中列举三例,并任选一例加以分析。
23. 陈士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自卑,固执,癫狂,可怜……请任选一个角度,结
合文章内容,评析这一人物。不少于 150 字。
【答案】19. D
22. ①因为陈士诚科举考试的失败,周围的人并没有关心陈士诚的异常。
②作为邻居,并不关心陈士诚的死活,懒得去照看这个连续落第十六年的读书人。
③当地官员对一个科举考试失利者的默然。
示例:陈士成死后,邻居也懒得去照看,是因为陈士诚这个读书人连续落第十六年,在当时
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落第意味着这个读书人不能使自己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别人对他的尊重,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灵的荼
)
20. B
2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