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北京海淀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北京海淀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完成 1-4 题。 选文一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 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 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 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 “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 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 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 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 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 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 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 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工夫, 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 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 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 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 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 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 1 / 12
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②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 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 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 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删减) 选文二 宝玉因不见了黛玉,便知是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息 一息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 宝钗约着他们往后头去。宝玉道:“我就来。”等他二人去远,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 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 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的好不伤心。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屋里的丫 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然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 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 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 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 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 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 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 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 走了。 (选自《红数梦》第二十七回、二十八回,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宝玉正踟蹰..间 踟蹰:徘徊迟疑 2 / 12
缠绵:婉转动人 B.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C.仔细忖.度 D.一行数落..着: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沁芳”得名于宝玉。大观园建成,贾政带宝玉于园内试才题对额,宝玉表现出了非凡 忖度:体味思量 数落:埋怨责备 才情,“沁芳”“有凤来仪”“稻香村”均为他所题。 B.“十二个女孩子”包括龄官、妙玉等;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清高孤僻,在刘 姥姥进大观园时,悄悄地请黛玉、宝钗和熙风喝茶。 C.“香菱”本姓甄,她命运坎坷,幼年被拐,后被卖与薛蟠。住进大观园后,因羡慕姊妹 们作诗有雅趣,便向黛玉学诗,最后于梦中得佳句。 D.“斯园”指“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原为贾府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后来元春特 命宝钗等人在内居住,“海棠诗社”即在园内成立。 3.选文一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写了宝玉的“笑”,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次 “笑”的含义。(4 分) 4.下面文字是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话剧片段。请你依据选文二和该片段内容,将横线 处的“舞台说明”补写完整,并说明这样补写的理由。(4 分) 林黛玉站起来,把落花聚集一处,装进绢袋,然后用花锄到太湖石后挖着。 贾宝玉自右首甬道走来,边走边俯身捡拾落花,放到衣襟里兜着。 清风吹过,花瓣像雪片般飘落满地。 黛玉 (仰看落花,凄切地叹口气,吟咏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 儿惜春幕,愁绪满怀无释处!(又去扫花) 宝五 (听见黛玉吟咏,止步倾听,频频摇头;不敢惊动;侧身伫立太湖石前) 黛玉 ( 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将落花装袋,埋到太湖石后)质本洁来还洁 去,强如污淖陷泥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相 ① 宝玉 ( ② ) 黛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啜泣拭 泪)宝玉 (不觉失声蒙面而哭) 黛玉 (一怔,忙向太湖石前走去,瞥见宝玉,顿时气愤地啐了一口)我当是谁,原来是 你这个狠心短命的——(说到这里,又咽住,长叹一声,转身收拾花具) (节选自赵清阁《<红楼梦〉话剧集》)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5-7 题。 材料一 3 / 12
晚清学者陈蜕庵指出,《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子部”指 经、史子、集中的“子”类,亦即“诸子百家”的“子”,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如此 就点明了《红楼梦》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的意思,大家都懂得;“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之 “化”。《红楼梦》中自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读者需要细品。举例来说,大家都记得 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别号“雨村”,取 “春风化雨”之意。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源自《四书》中那句“君子之道费 而隐”。在曹雪芹的时代,读书识字的人一看都懂,而且它还利用谐音,妙语双关,使得 人名有义理又有趣味。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我说就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有何重 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呢?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所有轩馆景色都是 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这个名字当取义于 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上场时的唱词“花落水流红”,“沁芳”正是对它的“浓缩”和 “重铸”——-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宇 面“香艳”,内里沉痛。 (取材于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材料二 读《红楼梦》不只是“看小说”,更是“赏诗”,甚至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 “一部叙事的诗”。这当然首先体现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曲赋,它们一方面显示了 作者精深的文化修养,本身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又多能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 叙事——或象征人物命运,或揭示人物性格,是作品叙事肌理的有机组成。 但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总体上具有“诗化”特质。这种“诗化”遍及于小说的各 个因素,如人物的诗化、环境的诗化、事件的诗化等等。 人物的诗化,既体现在人物容貌、服饰的诗化描写,也体现在人物品格性情的诗化, 如黛玉的风神飘逸、湘云的浑朴烂漫、香菱的纯洁天真等,可以视为作者理想的一种寄 托。小说中的环境同样富于诗情:春日的大观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满湘馆“凤尾 森森,龙吟细细”,人在其中如置身诗境。更难得的是,这些环境往往又因人物移情于景 而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别具情味。如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徘徊瞻顾,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 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一派无可排遣的悲哀。 由是,小说中具有诗化情韵的人物在诗情画意的空间里演出的事件,也必然洋滥着诗 的情致。宝钗扑蝶,湘云卧石,宝琴立雪。这些人物、情境、事件,共同构筑成一个绮丽 晶莹的诗意世界。即便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作品也同样以抒情的笔调叙出。如宝玉一日见 4 / 12
一株杏树上杏子满枝,花已全落,唯有一雀儿空啼,不觉感叹迷惘。这样的身世之感、生 命之悲,在叙述中因春的氛围、景的映衬、诗的浮想,别具一种动人心怀的力量。 5.材料一画线句中“感化、教化、潜移默化”的“化”是同一个意思,请把它写出来。 (取材于孙勇进《<红楼梦〉的写实艺术与诗化风格》) (1 分)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有学者指出,《红楼梦》应归人子部,因为《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堪比诸子之说。 B.大观园中的所有轩馆景色都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这正是“沁芳”的重大意义。 C.小说采用的人名、地名以及人物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D.《红楼梦》的诗化,包括具有情韵的人物、移情于景的环境和诗情画意空间中的事件。 7.材料一说“《红楼梦》不当归人小说一类,而应当妇人子部”,材料二说“有人直接称 《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从你的阅读感受和认识看,《红楼梦》除了是一部小 说、一部古代大思想家的著作、一部叙事的诗,还可以...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 原著说明你这样概括的理由。(4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9 题。(共 5 分)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 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 分)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9.文言文学习有多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说说你会如何推断文中“简能而任之”的“简”的 意思。(3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共 10 分)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 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日,‘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 功。又《易》日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 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 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 5 / 12
也。”魏徵日:“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 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1]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日:“《论语》云,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 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日:“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 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 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 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 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日: “《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 公柘,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 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 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取材于《贞观政要。卷六》) 注释:【1】唐、虞:即唐尧、虞舜,此指尧舜时代。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汝惟不矜. ②人道恶.盈而好谦 ③在身倘有不是.之事 ④犹病..以为少 ⑤非惟匹庶.. ⑥尤以将略驰名.. A.①③ 矜:自尊自大 恶:罪恶 是:正确 病:可怜 匹庶:平民 将略:用兵谋略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皇天虽高,却能听得到地上的议论,怎么能不敬畏呢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 C、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仍然向贫贱的人进一步求得支持 D.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只有孝恭、道宗二人的德才无人能比,他们是宗室中的一代英杰 12、请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三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说明理由。(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6 / 1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 13-15 题。(共 10 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 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 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 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 知今夕何夕。 13.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②谩嗟.荣辱 ①翠峰如簇. 14.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千里澄江似练.:“练”,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本义是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 织品煮得柔而洁白。这里形容江水清澈透明。 ③玉鉴琼田三万顷. ④尽挹.西江 B.千古凭.高对此:“凭”,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为 “倚靠”。诗中的“凭高”是登临高处的意思。 C.玉鉴.琼田三万顷:“鉴”,从“金”,“监”声。本义指“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 盆”,引申比喻湖水明净光洁。为“镜子”。诗中用“玉鉴” D.细斟.北斗:“斟”,从“斗”,“甚”声。本义是“用勺子舀取”,引申为“考虑”。 这里指作者仰望北斗星思考,希望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15.这两首词下阕的第一句都用了“念”字,但两位词人所“念”之事和借以抒发的情感 并不相同。请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回答。(6 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1)忧国忧民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借“___________, ___________”表达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 “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恰当引经据典可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如王安石引用盘庚迁都之事表明坚持变法的态 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苏洵引用古人之语 “___________,犹抱薪救火”阐明割地赂秦的巨大危害。 7 / 12
(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秦王朝“鼎铛玉石,___________, ___________”穷奢极欲,最终灭族亡国;魏征在给太宗的奏章中提出“不念居安思危 ___________,”则国不安稳。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8 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8 分)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躺平”现象热议木断。班级拟组织一次以“青春拒绝躺 平”为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写一段演讲稿,为参加活动做好准备。要求:至少使用一组排 比句,150 字左右。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40 分) 使用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情达意的社交方式。“没有表情包,怎么愉快地聊 天!”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发出的感叹。与人交往时,一个表情包似乎胜过千言万语。对 此,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过多使用表情包,会削弱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表情包”的使用,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 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思想健康,主旨明确,内容充实;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一、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1.(2 分)D 2.(2 分)B 3.(4 分)参考答案: 第一次:为两人在惜花一事上的不谋而合感到欣喜;对黛玉更加周全的做法表示赞 同。 4.(4 分)答案示例: ①舞台说明:无限哀怨,尽情吟咏。理由:此时要突出黛玉的情感较前面更加悲伤。 ②舞台说明:颓然坐下,衣襟里的落花散到地上。理由:此时要突出宝玉听到“一年 三百六十日……质本洁来还洁去”后内心受到的巨大冲击。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5.(1 分)参考答案:改变,变化 6.(2 分)B 7.(4 分)参考答案:略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 8.(2 分)参考答案: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 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9.(3 分) 8 / 1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