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年山东济南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搭讪.(shàn)
分蘖.(niè)
果哺
峥嵘岁月
B.木讷.(nè)
檄.文(xí)
蹩.脚(biē)
纶巾
蓊蓊郁郁
C.熨.帖(yù)
撅.折(juē)
楔.子(xiē)
房檩
妖童媛女
D.隽.永(juàn)
济.水(jǐ)
踟蹰.(zhú)
城隅
窸窸窣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表达雄视天下的志得意满....。
B.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
四”时期横冲直撞....的时代精神。
C.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惺惺作态....,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
无赖了。
D.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
.......,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
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_____________了的雄
蕊。
②青藏高原这个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我国植物种类的 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
_____________,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
③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_____________,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④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_____才能明了。
A.退化
B.退化
C.蜕化
D.蜕化
涉足
涉猎
涉足
涉猎
清闲
悠闲
悠闲
清闲
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
二、选择类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①漫.江碧透(遍、满)
②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③薄言掇.之(拾掇)
④秧根未牢莳.未匝(种植)
B.①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②枉用相存.(存在)
③少无适俗韵.(气质)
④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亮)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③惟觉.时之枕席(睡)
④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①轻拢慢捻.抹复挑(扣弦)
②金就.砺则利(靠近)
③非能水.也(游泳)
④而绝.江河(横渡)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②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
③用心一.也(专
一)
④吾师.道也(老师)
⑤倚.歌而和之(倚靠)
⑥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端坐)
⑦盈.虚者如彼(满)
⑧采之欲遗.谁(赠送)
⑨明烛.天南(照)
⑩洵.美且异(实在)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③⑤⑥⑨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羽化而.登仙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蟹六跪而.二鳌
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至于.泰安
C.①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余始循以.入
D.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②其.曲中规
③其.真无马邪
④其.皆出于此乎
7.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青,取之于蓝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不拘于时
⑦耻学于师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⑩崖限当道者
A.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⑨⑩
B.①⑩/②③/⑤⑥/⑦⑨/④⑧
C.①⑤/②⑩/③⑦/④⑧/⑥⑨
D.①⑧/②⑥/③⑨/④⑤/⑦⑩
8.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情昂扬的文章)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色交领的那个人,让我思虑连绵不断)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音讯难通)
④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
刀枪齐鸣一般)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愧;以官威大的人为师,就觉
得是近乎谄媚)
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日光照着,有时没有被
照着)
A.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⑦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银汉迢迢暗度”,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织女、牛郎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
B.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三十称晦,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
C.《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简称《诗》,或“诗三百”。
D.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
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 6000 多年前中国人
开始制作玉器。朱在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
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
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
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始
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
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
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
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
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
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
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材料二: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
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
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
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
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
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盖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键,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
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
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
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
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
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
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
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
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
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
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
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
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
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
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30 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
学》)、“如切如碰,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
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
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
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
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
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
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
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
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
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
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们以打造精品为追求,而德国、日本
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秦朝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
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早在春秋时代,《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
技合一”等工匠文化。
D.《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
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和让火箭上天本质上都是用“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
的工匠精神,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B.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并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
的努力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C.“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旨在说明要制
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因素。
D.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符合当今更加注重精细
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需求。
12.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工匠精神”,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春献礼二十大——
新时代中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上述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伍子胥父伍奢为太子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楚平王囚伍
奢,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伍子胥遂亡,楚并杀奢与尚也。伍子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
公子光为将。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
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
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子胥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九年,悉兴
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乘胜而前,五战,逐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伍子
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旧友申包胥亡于.山中,
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
岂合天道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五年,
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阖庐死。夫差即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伐越,
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使大夫文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
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
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子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
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
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告
其舍人曰:“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
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有删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夜言太子短.于王
短:短处、缺点
B.与楚夹汉水而陈.
C.为我谢.申包胥曰
D.益疏.子胥之谋
陈:同“阵”,列阵
谢:感谢
疏:疏远、不看重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费无忌为.少傅
为.君翻作《琵琶行》
B.申包胥亡于.山中
而耻学于.师
C.子之.报仇
则群聚而笑之.
D.王乃.反诛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
吴也
B.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
也
C.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
也
D.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
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听信谗言,囚禁伍奢,拿他做人质,想把他和两个儿子一起杀掉,但伍子胥没有
应召逃走了,伍尚同父亲一并被杀害。
B.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机派军队去偷袭楚国。公子光趁国内空虚之际,派刺客专诸实施
了蓄谋已久的刺杀计划,杀僚自立。
C.吴王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认为越王为人吃苦耐劳,现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
悔的,应先伐越,但吴王没有听从。
D.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进谗言说伍子胥的怨恨不满早晚要成为大祸害,导致吴
王夫差下定决心,赐死了伍子胥。
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合天道乎!
(2)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
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楚词:亦作“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③午日:端午节。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一开头,透露了词人在节日中的感时心绪和壮阔胸襟。他高昂地吟咏楚辞度过端午节,
深感天涯流落,时光之速。
B.五月的榴花触动了词人,让他回忆起过去酒宴高会、观舞听歌的情景,榴花与舞裙的对
比中,突显了江湖流徙的感伤。
C.“戎葵凝笑墙东”借戎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凝笑”二字,正
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