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参加《我的家乡在“浙”里》栏目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分“甄选活
动嘉宾”“去‘浙’里采风”“我是‘浙’里宣讲员”三个部分。
《我的家乡在“浙”里》栏目策划组准备去采风,想挑选一位同学担任特邀嘉宾,我校全体
同学报名参加选拔,请完成以下笔试选拔题。(32 分)
1. 【辨音识字】
“浙江”之名,源于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A.qū
B.qǔ )( )折,钱
塘江古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之江大地,人文积淀厚重悠长、
绿色生态亦诗亦画、经济发展别树一 zhì( )、英雄模范器宇轩昂、现代生活富裕 xiáng
(A.详 B.祥)( )和。在时代的变迁中,浙江流光 yì( )彩,绘就美丽的底色。自
山至海、从城到乡,从改革创新、美丽经济到整体智治、未来社区,我们的家乡如同一座景
美人和的大花园,到处映射着欣欣向荣的美丽中国。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 qū
B. qǔ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别树一 zhì(
)
②流光 yì(
)彩
(3)根据拼音选汉字。
xiáng(
)和
A.详 B.祥
【答案】(1)A
(2)
①. 帜
②. 溢
(3)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曲折:qū zhé,弯曲;情节复杂、多变化。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
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祥和:指吉祥、和谐、美好。
故选 B。
2. 【诗文积累】
品读优秀诗文,其中不乏凸显风骨和自强精神的名篇。它是身处逆境时的乐观旷达:刘
禹锡遭贬二十余年,却仍发出“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慨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 “但愿人长久,_______”的美好祝愿(《水调歌
头》)。它是前途崎岖时的自信自立:李白怀才不遇,仍相信 “_____,____”(《行路难》<
其一>)。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韩愈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历久弥坚,
“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辛弃疾闲居多年,仍渴望建功报国“______,
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它还是仕宦沉浮时的心怀天下:范仲淹在《岳
阳楼记》中表达了“____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
【答案】 ①.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
挂云帆济沧海
⑤.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⑥.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⑧.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⑨.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⑩.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婵娟、沧、弊、衰朽”等字词容易写错。
3. 【文化积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答谢诗,“酬”是“酬谢”的意思。
C.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
言。
D.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D.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故选 C。
4. 请你根据对联知识,选择下面的文字,组合成一副对联。
报
一天
瑞雪
元夜
上联:万户春灯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兆丰年
【答案】
①.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②. 下联:一天瑞雪兆丰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
仄相对。
上联中的“万户”是“数词+量词”的结构,下联也应该用这一结构的词语与之相对,即“一
天”;下联中的“兆丰年”是动宾结构,所以上联中与“兆”相对的应该是动词“报”,
“报”与“元夜”搭配恰当,即“兆丰年”与“报元夜”相对;根据“瑞雪兆丰年”可知,
下联中“兆丰年”的前边应该是“瑞雪”;因此,补充的部分分别为“报元夜”和“一天瑞
雪”。
5. 【诗歌评析】
杜陵梦
晨光微熹
旅人前路
残月半悬
挂起了心中的思恋
春风未还
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
驿站墙边
淡白的枳花朝我微笑
可是白霜却冻住了
嘹亮的鸡鸣
故乡
那个充满回忆
却又陌生的土地
只忆起群群家鸡野鹜
何时托梦……
一位同学将《商山早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杜陵梦》,请任选以下一个角度,给《杜陵
梦》撰写一段评析性文字。
①诗歌的表现形式(如分行、节奏、韵律等);
②诗歌的语言(如修辞、陌生化、生动性等);
③诗歌的意象、意境;
④诗歌的情感(与原诗情感的贴合度或者创新度)。
我从____________角度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一:我从诗歌表现形式角度评析《杜陵梦》。
②. 《商山早行》
是五言律诗,讲究韵律,对仗工整;改写为现代诗后,形式自由,诗句不讲究押韵,各句字
数不受限制,诗歌行数不受限制,换行自由,产生了格律诗不具备的自由美、参差错落美。
示例二:我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评析《杜陵梦》。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使诗歌表意更新颖,语言
“能量”更大,比如“挂起了心中的思恋”,本来应是“引起”或“勾起”思念,用“挂
起”,更凸显月下早行的旅人对故乡和亲人思念的深情。(再如 白霜“冻住”嘹亮的鸡鸣,
形象突出深秋早行的冷寂、凄清,表现旅人内心的愁苦。)
示例三:我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评析《杜陵梦》。“淡白的枳花朝我微笑”运用拟人修辞,语
言优美、生动,写枳花明丽可爱,充满山野的情趣,反而勾起旅人思乡愁绪,以乐写哀,更
见旅人羁旅之愁苦。
示例四:我从诗歌意象的角度评析《杜陵梦》。熹微的晨光,半悬的残月,落满荒山的槲叶,
淡白的枳花,白霜,家鸡野鹜,组成了一幅冷寂荒凉中有明丽,明丽中有凄清,凄清中有梦
里暖色的画卷,将旅人羁旅在外的艰辛、苦寂含蓄而深沉地展示出来。
示例五:我从诗歌情感角度评析《杜陵梦》。改编后,诗歌形式创新,但是情感和原诗贴合
度极高,两首诗都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深秋画卷,融情于景,含蓄表现旅人的孤寂愁苦,
对家乡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一位同学将《商山早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杜陵梦》,题
干要求我们,给《杜陵梦》撰写一段评析性文字。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意象、意境、诗歌的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一:从诗歌表现形式角度评析。《杜陵梦》是一首五言律诗,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
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改写为现代诗后,形式自由,在字句、
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是不受限制,给人一种自由美,长句断句相间,有参差错落之美。
示例二: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评析。“淡白的枳花朝我微笑”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枳花”
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鲜艳地开放在驿站泥墙边的枳花可爱温柔,充满生机。
以乐景衬托哀情,愈发反衬出“旅人无法还乡”的悲凉。
“可是白霜却冻住了/嘹亮的鸡鸣”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霜”拟人化,赋予白
霜以人的情态动作,“白霜冻住嘹亮的鸡鸣”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
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示例三:从诗歌意象的角度评析。改写的现代诗歌《杜陵梦》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 位
旅人在早晨出发前的思恋和期盼。作者通过 描写晨光微熹、旅人前路、残月半悬、春风未
还、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白霜、嘹亮的鸡鸣等形象,描绘出一幅幅既冷寂凄
清,又明丽温暖的画卷,表达了 旅人路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含蓄
的表现出来。
示例四:从诗歌情感角度评析。改写的现代诗歌《杜陵梦》,情感和原诗很是契合,景与情,
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以温柔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表达了旅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
未来的期待,充满了浓浓的乡愁情怀。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而且也激发了我们对家乡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名著在线】(9 分)
6.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赏析
经典场景
讽刺手法及相关内容
讽刺效果
匡超人前后期
变化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前期亲
自侍奉病重父亲,主动承担养
家责任,还每日坚持读书;后
_______
期抛弃妻子,欺骗老师,忘恩
负义翻脸不认潘三。
________
_____(手法)。参观贡院时悲
愤过度,头撞号板,不省人事。
_________
【答案】 ①. 讽刺了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使人性扭曲(或讽刺了功名富贵使人性扭
曲)。
②. 周进撞号板
③. 夸张或细节描写
④. 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
的毒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分析。
①匡超人前期亲自侍奉病重父亲,主动承担养家责任,还每日坚持读书;后期抛弃妻子,欺
骗老师,忘恩负义翻脸不认潘三。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着重描写了他由穷到富因
而由好变坏的过程,将他前后不同的思想、行为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控诉了
当时科举制度、功名富贵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②③④由“参观贡院时悲愤过度,头撞号板,不省人事”可知是周进撞号板。周进和范进一
样,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
动了。金有余帮助周进进入科场参观。周进一进了号,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
场。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后来又中了进士,当了广东学道。作者运用
夸张的细节描写,通过周进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的一连串动作,反映出周进内心世界的微
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
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
蓄的深沉的嘲笑,在这样的笑中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7. 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之辨。
观点一:早期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有类型化倾向,人物塑造上过于粗疏,人物个性
不够鲜明。
观点二:早期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人物虽有类型化倾向,但部分人物也有各自特点,有
各自精神特质。
你认同哪种观点?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组,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A 武松 鲁智深
B 王冕 杜少卿
【答案】示例一:选 A。武松和鲁智深是同类型的人,他们都是粗鲁、武艺高强、嫉恶如仇
的人。但二人又有各自精神特质,武松,豪气难羁,有恩必报,有仇必复,为报答施恩帮他
夺回快活林,为给给哥哥报仇怒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武松还滥杀无辜,血溅鸳鸯楼。鲁智深,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拳打镇关西时,先故意寻衅,发现打死镇关西时,边走边说“这厮诈
死”;但他又急躁莽撞,当了和尚,不守清规戒律,先醉打五台山山门,后大闹相国寺。
示例二:选 B。王冕和杜少卿是同类型的人,二人都是蔑视权贵、不慕名利的文人雅士。但
二人又有各自精神特质,王冕出身贫寒,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交,逃避做官
而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杜少卿出身于官僚之家,他虽不愿为官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尊重女性,不在意世俗眼光携妻子同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探究。
从题干给出的两个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个,并从给出的两组人物中选择一组,结合具体
内容阐述,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同观点二。要紧扣“类型化倾向,但部分人物
又有各自的特点”来分析。
A 组人物:从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武松血溅鸳鸯楼等故事情节可以看出,鲁达、武松都比较
粗鲁,但同时他们都性情刚直,好打不平,不畏强暴,不避危难,嫉恶如仇。这就是类型化
的倾向。但鲁智深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而且粗中有细,是个个性直
爽的热心人,他在救金家父女的时候,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保护父女俩,让他
们先逃走,自己再去打死镇关西;从武松醉打蒋门神可以看出他的豪气难羁,他性格直爽暴
躁,胆大心细,好结识天下好汉,又乐于助人,但是谋略不够,几次被人暗算,差点没命,
最后和鲁智深投奔梁西,作战勇敢。这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B 组人物:王冕和杜少卿具有共同点:看破世事,豁达敞亮,对金钱不看重,王冕靠卖画为
生,杜少卿靠卖文为生。二人不慕功名利禄,能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封建权威,轻蔑礼教,
有初步的民主思想。这就是类型化。但同时二人又有各自的精神特质,王冕出身贫苦,善画
荷花。因不想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山东。杜少卿不满科举制度,虽拒绝王县长的拜访
不做官但是却走出怪圈,结交名士,参与社交活动;乐善好施,慷慨资助穷苦裁缝,周济管
家娄老爹儿子,厚葬娄老爹,后来家财散尽隐居南京。这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恭喜你!经过重重选拔,你成为了本栏目组的特邀嘉宾。接下来请你与栏目组一起去“浙”
里采风吧!
【“浙”里人说故事】
“浙”里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林斤澜就是其中的一位,栏
目组请你一起听林斤澜讲《惊树》的故事,完成下面的题目。
惊树 (林斤澜 )
①主家久居北京,请了个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是西北麦积山那边的山里人,约 35 岁。
去年,她的 15 岁的儿子到北京来探亲。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
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
②主家心想:比起老北京来,树木少多了。若和人口、楼房、车辆比较,更加不成比例 ,
不是政府也着急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
③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④保姆说,她像孩子那么大的时候,也就是 20 来年前,她们家守着树林子住。姑娘们
进林子搂柴火、摘蘑菇、拣松果,都要三五成伙:一怕迷路,二怕野物。从林子里出来,姑
娘们都“哈——好自在!”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
⑤“腐殖质”,主家点着头说了句字儿话。又说那就不叫树林,该是森林。主家咬文嚼
字的时候,爱跟自个儿点头。
⑥孩子听着瞪大了眼睛,他不知道妈妈说的是哪儿的话。
⑦主家想想也猜疑,盘问道:战争时候,没伤着林子?
⑧伤。边伤边长。
⑨大跃进、炼钢铁,你们那里不砍树?
⑩砍,也就个把山头。累,懒肯多砍。
⑪那么就 20 年里头②,森林全没了?
⑫孩子忽然冒出来一句:不做墒①了。
⑬主家不大明白“墒”什么的。孩子和保姆这一句那一句地解释:下一夜雨,第二天刨
地,下边还是干的,没有“墒”,庄稼长不好。一年二年,雨水也少了,更不能墒了。主家
一明白就明白得很,点着头说:恶性循环。
⑭保姆这才和主家说,孩子实际不是来探亲,山里荒了想到北京当个小工吃饭,是探活
路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