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山西怀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山西怀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新世纪开始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 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 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 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 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 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 生。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 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 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 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 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 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 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没有丰富 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 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 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 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 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 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仅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五四 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 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 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
人生体验和情绪。 1.下列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古人说“诗言志”,就是 这个道理。 B.人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诗歌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C.虽然诗歌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进入到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里去。 D.诗歌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要参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内涵丰富的 好诗。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真正的诗人,尽管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可能也有不同,但现实生活总 是决定着他的诗歌情绪的生成。 B.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他总是为生活所感动,因而获得的诗歌情 绪也总是真诚的。 C.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 情绪和感受绝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才可 以成为诗歌的语言。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完成审美超越,就应该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审美 选择和情绪升华,让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进入诗歌。 B.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感受是有价值的,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 绪体验总是最接近真善美、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C.诗人在完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时,正确地把握情感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工作还是要 准确认真地选择语言。 D.要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不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 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 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 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 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 《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 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 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 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 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 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 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 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 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 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 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 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 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 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 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 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 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 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 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 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 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 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 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
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 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 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 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 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 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 向“人类喉舌”。21 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 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 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 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 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 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 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 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 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一致。 B.21 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 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 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 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 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 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6.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兵上岛 张凤波 扁担岛像它的名字一样,狭长的小岛孤零零地横放在黄海的深处。说它横放在黄海深处, 是因为小岛太狭窄了,一个大浪过来就能把小岛吞没,如果小岛没有“根”,不就是一根任 大浪摆布的扁担吗? 孙守道是岛上唯一的守岛民兵。他在岛上一待就是三年,每个月迎接送给养的船员,就 像过节日一样令人期待和欢快,能和给养员说几句话,问问岸上的情况,或者唠唠家常,真 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对于孙守道来说,在岛上除了给养员和年底来慰问的领导,平时连个鸟 都见不到。孙守道盘算着,给养船又该来了,这次给养员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新鲜事啊。他站 在岸边遥望着远处的船只,心里琢磨着要跟给养员说点什么。 给养船来的时候,船上多了一位老兵。老兵戴着列兵军衔,和给养员一起往岛上搬运物 资。给养员向孙守道介绍说,这是来陪你守岛的“新兵”老郑,今后归你领导了。孙守道一 边热情地握着老郑的手连说“欢迎欢迎”,一边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位新战友。看年龄老 郑应该有五十岁了,但只戴了列兵军衔,难道是来岛上采风的作家,或者是体验生活的演员? 反正不是一般人物。 给养船离开后,孙守道领着老郑熟悉了一下岛上的环境,并介绍了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 老郑对岛上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问得非常详细,并谦虚地说,请孙岛主多帮带、多批评、多给 任务。孙守道问道,老郑啊,看你细皮嫩肉的,而且都这么大岁数了,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啊。 老郑笑笑说,我做什么的不重要,我现在只想做好你的兵。 晚上,岛上的海风既潮又冷,能隔着宿舍的窗户吹进人的被窝。孙守道把巡逻时用的军 大衣压在老郑的棉被上,又找了一顶皮帽子给老郑戴上。 第二天,老郑天不亮就起来了,他知道孙守道一夜没睡好,心里过意不去,便说,孙岛 主你先睡会儿,我来做早饭。孙守道说,还是我来做饭吧,你刚上岛,什么都不熟悉。说罢 洗菜、切莱、支锅,熟练地做起早餐。老郑一边打着下手,一边观察着整个做饭的流程,说, 我是老同志,做饭的经验比你丰富,以后就由我来主厨。孙守道说,那好啊,我做了三年饭 了,也做腻了。 吃完饭后,两个人穿戴整齐,开始沿岛巡逻。老郑说,扁担岛那么小,大浪来了可太危 险了。孙守道说,我当过五年潜艇兵,下过海底、去过远洋,海上的危险我都能应付。老郑 说,你都守岛三年了,上级为什么不找人替换你。孙守道说,上级安排过其他人员上岛,但 他们没有海岛执行任务的经验,在岛上待不住,等有合适的人选了,我自然就下岛了。 巡逻结束,填好日志,向上级报告。每天的工作皆是如此,简单且重复,只有遇到海上 天气突变或海上行驶的船只迷路求助的时候,孙守道和老郑才会比平时忙一些。老郑海上经 验明显不足,但工作认真,也很勇敢,每天巡逻时对气象潮汐等变化不仅记录在册,而且用 统计的方法找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在大浪来袭的时候,他也不躲避,保护设备、疏通水道,
尽量减少大浪对岛上的破坏。 每天做晚餐的时候,老郑都会大显身手,把从海里捞到的海鲜烹、炸、腌、烤之后,就 变成了一桌子美味。孙守道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海鲜,总是问老郑以前是不是厨师。老郑 笑而不答。吃完饭,两人就开始下军棋,谁输了就在脸上贴一张纸条,在孤独寂寞的小岛上, 两个人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快乐一些。 有老郑陪伴,岛上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天,老郑写了一张纸条递给 孙守道说,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以后到省城可以打这个电话找到我。孙守道说,你是不是要 下岛了啊。老郑说,就这几天吧,不过我还会回来的,这也是我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郑帮着孙守道修缮了宿舍,整理了一些菜谱,并把潮汐规律详细地 讲解了一遍。 看着忙碌的老郑,孙守道心痛了,老郑上岛的时候,皮肤是那么细腻白皙,身上还有一 股沐浴液的香味,现在呢,肤色黑红,手掌皴裂,头发像沾了油一样,一缕一缕地贴在头皮 上。一个五十岁的老头能在远离陆地的海岛上待了一个月,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啊。 送给养的船只渐渐驶近,船上除了给养员还有一位大校军官。停靠小岛后,大校快步登 上岛,向老郑敬礼:“副司令员同志,省军区办公室主任赵云林前来接您回单位!”老郑握了 握赵主任的手说:“其实你不用来,我搭乘送给养的船自己可以回去。” 孙守道捧着一个装满海水的玻璃罐头瓶,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郑紧紧抱住孙守道 说:“孙岛主,这段时间感谢你照顾我这名老同志,下次下基层‘当兵’锻炼我还选择扁担 岛!”孙守道立正,敬礼,双手把玻璃罐头瓶递给老郑说:“首长,我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您, 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咱们扁担岛岸边的海水,送给首长留个纪念!” 老郑登上给养船,面向小岛举起右手,用标准的军礼向扁担岛暂别。他想,总有一天还 会再上扁担岛,因为这里是祖国的疆土,即使再小,也要坚守。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19 年第 3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扁担岛的位置、形状,突出其狭窄的特点, 为孙守道和老郑的出场以及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郑五十多岁,皮肤细腻白皙,刚上岛时,佩戴着列兵军衔,和给养员一起往岛上搬运物 资,这些描写为孙守道怀疑他的首长身份埋下了伏笔。 C.老郑的身份到他离开时才揭晓,这样安排情节,和前文孙守道的怀疑形成照应,使情节更 为完整,同时,使老郑这一人物特点更为鲜明丰满。 D.小说描述了一位副司令员下岛与普通士兵守岛的故事,既表现了军队中官兵平等的良好作 风,也颂扬了官兵齐心守护国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8.孙守道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 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 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 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 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 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義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司马在晋代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由此可见,陶潜的曾祖陶侃曾在朝中任高管。 B.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就包含了归隐意。 C.义熙是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只能使用一个年号, 如“康 熙”。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的 称号。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 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 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 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4-15 题 初夏江村 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释: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 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 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 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点题, 更见情趣盎然。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 看,本诗的对仗非常工稳。 1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 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 , ”与“青,取之于蓝,而青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