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潍坊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水有“四德”,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甲
。一条江河从雪.
域高原...出发,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延..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规
划/谋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淌..。其间有起伏迭宕....,有平缓舒展,
更有激越高昂....。②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章。因其至容,乙
。③黄
河走出冰川雪原,浩浩荡荡....,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负重数千
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
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发祥)地。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滋养万物生灵。
④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谐,遂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
业.。试想,(即使/只有)生活高度富裕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
因其至洁,丙
。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
过几个月。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有上百亿次了,这真可谓“不
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缀
雪域高原 起伏迭宕.(dàng)
B. 蜿.(wān)延 激越高昂 浩浩荡荡
C. 流淌
闯关夺隘 广袤.(mào)平原
D. 卸载.(zǎi) 政通人和 安居乐业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谋划 发生 即使
C. 规划 发祥 即使
B. 谋划 发祥 只有
D. 规划 发生 只有
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方能顺势而动,生命得以随之流布
②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
③千万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4.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缓舒展”“古代文明”“万物生灵”三个短语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B. “失润”与“湿润”读音相同而意义相反,用在句中令人耳目一新。
C. “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中的指示代词“这”指“水的大循环”。
D. “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这句话的主干是:水在流转。
5.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用“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形容水的特点,用词典雅,言简意丰。
B. 句②运用比喻,用“交响乐章”生动地表现出江河起伏变化的流动状态。
C. 句③运用拟人,“闯”“夺”等动作将黄河奔涌向前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
D. 句④中的四个句子,既构成对比又形成排比,富有气势,突出“润”的重要。
二、(8 分)
为学习新时代榜样,学校组织开展“点亮人生灯塔”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
任务。
6. 【灯塔在线调查】为了解青少年的榜样学习状况,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的调查数据图,
请用两句话写出你的分析结论。(不超过 30 字)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 年)
7. 【寻找人生灯塔】在学校“心中的灯塔”讨论中,你需要拟写完成下面的文字。请选择
一个材料,在横线处补写事例,使语意连贯,内容完整,句式基本一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一人一马,递送邮件,孤
独坚守三十年,唱响了“党的领导指引我,为人民服务要到底”的歌谣;“最美奋斗者”杨
善洲,退而不休,植绿不止,将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变成绿洲,兑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
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时代楷模,都是指引我们青少年成长
的人生灯塔。
【材料一】
辽宁鞍钢集团的郭明义,少年时就以雷锋为榜样。退伍转业 40 年来,他在不同岗位上
都取得突出成绩。他还热衷志愿服务,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1400 余支,志愿者总数超
过 240 万。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被称为“当代雷锋”。
【材料二】
丈夫癌症去世后,张桂梅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华坪县任教。十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
筹建起云南丽江华坪免费女子高中。至今,已帮助 1600 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我想
改变一代人。”她身患十多种疾病,却甘愿做一名“燃灯校长”。
8. 【点亮灯塔之光】小语同学参加学校开展的“点亮灯塔之光”演讲活动,演讲稿结尾有
三处语病,请你帮他找出并修改。
①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②我们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能
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③雷锋精神,人人可学。④无论你多么平
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⑤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
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奋斗!
(1)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 分)
9.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
主题
诗文
出处
评注
山川
风物
修身
治国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选自《水经注》,我国古
郦道元《三峡》
代地理名著,具有极高
②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
③________《钱塘湖
蹄。
春行》
的文学价值。
早春景色。
④_________,必先苦其心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
志,劳其筋骨……
《孟子·告子下》
。
⑤_________,受上赏;上书
⑥选自《_________》,
谏寡人者,受中赏。
国别体史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
________。(辛弃疾《南
___________。
思》
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⑧何处望神州?
爱国
思乡
怀》)
视角转变,心境随之变
⑨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化。与“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相类似。
第二部分 阅读(57 分)
四、(21 分)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0.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 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 “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 “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11. 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少孤养母。年二十,为县小吏,喟然叹曰:“大丈夫焉....能处
斗筲①之役!”乃言于母,欲就师问,母对之曰:“无资奈何?”泰曰:“无用资为!”遂辞母
而.行,至成皋屈伯彦精庐。并日而食,衣不盖形,人不堪其忧,泰不改其乐。三年之后,博
通坟籍②。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周游郡国。尝止陈国,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给洒扫。泰曰:
“年少当精义书,曷为.求近我乎?”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
附近朱蓝③耳。”泰美其言,听与共止,遂友.而善之。叔达客居太原,未有知名。叔达曾至市
买甑④,荷甑堕地,径去不顾。时适遇泰,泰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叔达曰:
“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泰与之言,知其德性,劝使读书。游学十年,知名当世。泰尝止
陈留学宫,学生左原犯事斥逐。泰具.酒食劳原于路侧,谓之曰:“且蘧伯玉、颜子渊犹有过,
谁能无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或曰:“何为礼慰小人..?”泰曰:“吾惧其致害,故训之。”
(节选自《后汉纪》卷二十三)
[注]①斗筲(shāo):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朱蓝:纯正之色。
④甑(zèng):煮饭用的陶器。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上文“经师易遇”可推断,“人师难遭”中“遭”的意思也是“遇到”。
B. “遂友而善之”中“友”意为“友爱”,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友”意思不同。
C. “泰具酒食”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都是“备办、置办”的意思。
D. “大丈夫”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小人”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B. 遂辞母而.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C. 曷为.求近我乎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D. 甑以.破矣,视之何益 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1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堪其忧,泰不改其乐。
(2)叔达曾至市买甑,荷甑堕地,径去不顾。
15.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于犯了大错的人,郭泰是怎么
做的?请简要分析。
五、(29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隼
南翔
①妈妈,妈妈……
②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豌豆立在阳台上,盯
着东墙边的鸟巢,并没有回头找妈妈的意思。随着两只红隼倏忽而至,豌豆的目光顿时又倾
注在它们身上。
③妈妈见豌豆不停地舔手指,猜他担心红隼吃不饱。确实,在城市里喂养五只雏鸟,这
对红隼父母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下午挖些蚯蚓,给它们解解馋吧。豌豆给了妈妈一个难得的
向日葵般的微笑,这是儿子能捧出来的最高奖赏。妈妈心里瞬间有了暖意。叮嘱他去洗手,
他居然也答应了。洗过手,豌豆进了书房,铺开画本。
④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
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豌豆行走迟、言语迟、表情也不丰富。希望的火苗点燃过无数次,
又熄灭过无数次。在求医问道的途中,妈妈辞了职。爸爸出差变得多起来,时间也一次比一
次长。爸爸虽然在家日少,但每月打来的钱足以让母子衣食无忧。
⑤趁煲汤的空儿,母亲溜到儿子身后看他画画。以前,她总想纠正一下儿子的线条、布
局及设色,豌豆不听。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
空。
⑥两个月前,一个雷雨天,家里飞来两只红隼。凌乱的阳台上,塞了碎画纸的矮胖旧花
盆竟成了鸟儿温暖的避难所。从此,豌豆凡事坚持不久就转移注意力的状态也有所改变,观
察鸟儿时的专注令人惊讶,常常一站一个钟头。绘画内容也万宗归一:只画阳台上的鸟儿。
⑦听中学的田老师说这是红隼,一种猛禽,母亲心里一紧,担心豌豆受到伤害。父亲安
慰她,万物有灵,你没见猫啊狗啊,也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⑧开始,红隼对靠近的人“鸟”视眈眈,发出咕咕的叫声。急得豌豆拦阻,别靠近!就
为儿子多讲几句话,父母便觉得很值。何况豌豆还不时对着鸟儿自言自语。
⑨待到两只红隼不停衔来树枝、草茎垫窝,一家人才顿悟,它们想在此安营扎寨了。一
天,豌豆突然指着其中一只红隼连叫了两声,翅膀,右边!寻声看去,体型略大的雄鸟右翅
受了伤,略带拖曳,收束也比左翅慢两三拍。
⑩还是我儿子眼尖!父亲一高兴,便拉着儿子进书房。未料豌豆搬动砚台时,砸伤了爸
爸的脚背。豌豆吓得脸色发白,逃跑了。父亲在家养伤时,越想拉豌豆过去,豌豆离他越远。
为此,他变得有些急躁不耐。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
⑪见妈妈过来,豌豆俯身压住画本。妈妈佯做夺取,儿子抱着画本边跑边笑。当他躲在
椅子后面时,妈妈抓拍了一张面部特写。看看他的眼睛、笑脸……豌豆跟正常的孩子有什么
两样?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
⑫为了感谢妈妈带他去挖蚯蚓,豌豆忽然端出画本给她看。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
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的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
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母亲夸赞画得好。又道,豌豆怎么帮它们啊?豌豆说,挖好多蚯
蚓,妈妈吃,爸爸也吃。母亲一愣,恍然道,对,对!
⑬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母亲设法录下发给父亲。他却犹疑地回了一句,是叫
自己的爸爸吗?母亲扑哧一笑,你不觉得自己跟红隼爸爸很像吗?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
⑭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
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
⑮小妹妹问一片像蝴蝶的菜花名字,豌豆平淡道,蚕豆花。母亲暗暗称奇,他只从绘本
或电视中看过,就能毫不犹豫地与现实生活对上号!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
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妈妈希望时光慢一些,好细细品味儿
子的思维与表达。也真想让孩子的爸爸听一听。
⑯田老师提醒,红隼受保护,不能人工投喂。豌豆有些沮丧。田老师安慰说,红隼生存
能力很强,不用担心。它们属于天空和森林,自由自在最好。豌豆笑了。
⑰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
隼的生存能力真的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⑱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
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大鸟,右
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⑲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选自《人民文学》2023 年第 3 期,有删改)
16.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豌豆妈妈隐约听到儿子叫,就一把关了水龙头,体现了妈妈对患自闭症儿子
的关心。
B. 文中多处运用插叙,交代了红隼到来时的情形、豌豆的病情以及豌豆一家的情况等,丰
富了文章内容,构思巧妙。
C. “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是妈妈的心里话,看到豌豆的状态,她很高兴,也渴望与
豌豆爸爸分享。
D. 豌豆将桶递给小妹妹,边挖蚯蚓边与她对话,由此可看出豌豆很愿意与人分享,能与他
人正常交流了。
17. 从豌豆图画内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有了哪些变化?
18. 文中两处画线句意味深长,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请综合两句赏析。
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
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19.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1】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续”
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这些
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
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 CT、三维
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
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
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拟建模、
AI 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
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
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
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物
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
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
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数字化手段
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星
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宫乐宴》演出中沉浸式
“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