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内蒙古包头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内蒙古包头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 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2.“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 盾 3.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 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劝课农桑 C.发展文教 D.勤于政事 4.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 楼长达 8 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 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6.在《新青年》的推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步青年还成立了 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7.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 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人民至上的理念 B.统一战线的策略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艰苦朴素的作 风 8.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总体结构,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 的全球文明过渡。这一过渡开始于( ) A.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D.早期殖民扩张
9.19 世纪中期,东西半球的俄国和美国分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劳动力都获得了解放。这是( ) A.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产物 C.克里木战争失败的影响 D.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0.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 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 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这表明西欧( ) A.走上了联合自强道路 B.恢复了战前的国际地位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 3 个小题,共 3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 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 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表 2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 史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大运河连接了海 病率骑兵出击匈奴。北魏 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 河、黄河、淮河、长江、
现 象 历 史 结 论 孝文帝把北方各族迁到中 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原,推行汉化措施。 歌舞传入中原。 2700 多千米。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 一体、民族碰撞融合的历 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 史见证。 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 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 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 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 明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 3 个相关历史现 象,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请你从邮票中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联的史事,凝练出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 图 《世纪交替 千年更始——20 世纪回顾》纪念邮票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5~1851 年,英国人口倍增。人口集中点已由农业区转向棉纺织等工 业区,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的人口增加了近 11 倍。1851 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占比超过 50%,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由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并适应 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
材料二 1978 年以来,中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到 2006 年人口总数超过 13 亿, 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情况,如图所示: 中国 1978-2006 年城市人口比重统计图 ——摘自赵鑫《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 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 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英两国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1.C 参考答案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 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 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 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 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 的原因无关,排除 A 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 B 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加 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A 项正确;秦统一中国结束了列国纷争,与材料反映 的郡县制无关,排除 B 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C 项;化解了阶级矛盾,与材料反 映的郡县制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宋高宗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 分析可知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B 项正确;重用贤能,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 重视农业无关,排除 A 项;发展文教,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 C 项;勤于 政事,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北京 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突出中轴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A 项正确; 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 B 项;体现了都市文 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 C 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 领导了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B 项正确;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破产,排除 A 项;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排除 C 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不是社
会变革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结合 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 项正确;辛亥革命拉开了民主革命的 序幕,排除 A 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 B 项;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工 业的兴起,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走出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C 项正确;人民至上的理念,与材料反映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无关, 排除 A 项;统一战线的策略,与材料反映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无关,排除 B 项;艰苦朴素的作 风,与材料反映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的全球文明过渡”和结 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B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排除 A 项;文艺 复兴运动兴起,与材料“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的全球文明过渡” 无关,排除 C 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D 【详解】1861 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 国内战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被动的局面美国内 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的统 一,废除了奴隶制,清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结合题干材料“19 世纪中期,东西 半球的俄国和美国分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劳动力都获得了 解放。”可知,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D 项正确;美国内战前,南方实行的是种植 园经济,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故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项表述错误,排除 A 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沙皇的在克里木战 争中的失败,使得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的威信扫地,从而加速了 1859~1861 年革命 形势的到来,也促进了农奴制度的衰败,这与材料中美国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没有关联,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和结合所 学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走上了联合自强道路,A 项 正确;恢复了战前的国际地位,与材料反映的欧洲的联合无关,排除 B 项;冲击了美苏两极 格局,与材料反映的欧洲的联合无关,排除 C 项;欧盟的成立实现了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1)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 不同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实行奴 隶制民主政治。 (2)历史现象: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丝绸之路,13 世纪时,活 字印刷术沿丝路传到波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共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 化状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详解】(1)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个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雅 典卫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 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 (2)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都是中国文化遗产,对中国文明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长城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13 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路传到波斯; 与大运河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都促进民族或中外交流,体现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历史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
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12.史事:辛亥革命、中共诞生、开国大典、改革开放 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阐释: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 难。从那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 的变革,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 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 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中华民族复兴谱写了 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 强起来,踏上了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详解】根据材料从邮票中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联的史事,凝练出一个主题,如中国共 产党带带领人民的实现中国梦的历程等。然后明确写出选择的材料中的历史事实,根据主题, 运用三个历史事实对该主题进行论述,可从邮票涉及到的辛亥革命、中共诞生、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影响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 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参考示例: 史事:辛亥革命、中共诞生、开国大典、改革开放 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阐释: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 有的劫难。从那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 的变革,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