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天津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天津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 案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7 分。1~4 小题,6~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8~11 小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27 分) 每题 3 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遁.词(dùn) 轻觑.(qù) 摇曳.(yì) 娉.婷(pīng) 成吉思汗.(hàn) 孜.孜不倦(zī) 腐草为萤.(yíng) 自惭形秽.(huì) A. 妖娆.(ráo) B. 豢.养(guàn) C. 诓.骗(kuāng) D. 箴.言(zhēn)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成吉思汗.(hàn)——hán; B. 豢.养(guàn)——huàn; C. 摇曳.(yì)——yè; 故选 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学生而言,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________。从叠被子、 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身边的生活________,它们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 ________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独立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品性,也就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 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得到了________和激励。 技能 技术 技能 技术 锻炼 训练 锻炼 训练 培训 培养 培养 培训 A. 场地 B. 场所 C. 场所 D. 场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场地”是指供活动、施工、试验等使用的地方。“场所” 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家庭是特定的活动处所,故第一个空应填“场所”, 可排除 A D。“技术”往往是指某一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 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叠被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而是指完成动 作系统,指生活的基本技能,故第二个空应填“技能”,可排除 B,故选 C。 3. 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 是不刺眼的颜色。②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③屋 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④由于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使人们产生安静闲适的感觉。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D.第④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使”或“由于”; 故选 D。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 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第三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四处: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 故选 C。 5. 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诗的开头,作者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 被“抛弃”。“弃置身”三个字,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B. 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
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第三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一联堪称千古警语,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 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被贬的无数艰辛。“弃置身”三个字指遭 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凄凉地”“弃置身”把诗人长年被贬偏 远之地的苦楚委婉地表现出来,表现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故选 A。 阅读《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 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 18 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 “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 明,成就不凡事业。 ③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 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 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 出实绩。古人说:“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 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 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 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五章 一生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 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 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 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⑤“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 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 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不退缩、造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 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
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⑥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周然可,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 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删改) 6. 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B. 一个人只有具备出众天赋,才能成就不凡事业。 C. 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 D. 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7.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 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 18 缸水。 B.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 C. 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意志是成功的催化剂, 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恶劣环境和浮躁心态。 D. 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 终。 B. 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古人的话,有力地论 证了“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珍惜时间”的观点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优胜者固然可敬” 的观点。 C. 第④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本段观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 接着列举夏承焘、吴玉章一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然 后,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该段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段,从反面 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D. 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 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引用“二王”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
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有恒者事竟成的观点;然后论述了怎 样养成恒心;最后一段以鲁迅的话总结全文,指出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铸就恒心,人生 才能有所成就。 B.根据第②段,“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成就不凡事 业”可知,B 说法错误; C.“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这句话是对“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养恒心最 离不开意志和勇气”的论证,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D.鲁迅的话是总结全文,指出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铸就恒心,人生才能有所成就,深化 了论点,所以鲁迅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理解;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C.“意志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恶劣环境和浮躁心态”,此句表述有误。根据 第⑤段可知,“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 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B.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古人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要做成一件 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心一旦浮躁,注 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故选 B。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穷:尽 B. 屋舍俨.然 A. 欲穷.其林 D. 欣然规.往 C. 便扶向.路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向:方向 俨然:整齐的样子 规:打算,计划 A. 忽逢.桃花林 遣.人随其往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 太守即 A. 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扫除人间一切尘杂污秽,洁净幽寂,处处显示 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这就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 B. 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这个不速之客,先是“大惊”,随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听完渔人的述说,“皆叹惋”;最后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见 出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又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 C. “诣太守,说如此”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 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长。 D. 本文既不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不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作者在文章中构想 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与人之间都 极其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已经实现。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C.句意: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向,古今异义词,先前的。故选 C。 【10 题详解】 考查古今异义词。 B.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故选 B。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D.有误。《桃花源记》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虽是 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 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
故事。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 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不 可能实现。故“本文既不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不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在 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已经实现”理解错误。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 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 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 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 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 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 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 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 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 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 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 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 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 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 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 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3 分)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2.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 (《关雎》) (3)但愿人长久,___。 (苏轼《水调歌头》)
(4)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5)山水之乐,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作,全文写景状物生动传神。例如用“___,__” 八个字状写青树翠蔓。 【答案】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 琴瑟友之 ③. 千里共婵娟 ④. 闲来 垂钓碧溪上 ⑤.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⑦. 蒙络摇缀 ⑧. 参差披拂 【解析】 【详解】“琴瑟、婵娟、碧溪、茱萸、蒙络摇缀、披拂”是本题中的易错字词,注意正确书 写。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鱼苗二千。比年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 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①。伺之,见一獭于沟中, 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 各四斤许,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 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 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 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 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 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 (选自《佑山杂说》,有改动) 岂至数千斤?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注】①隈: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头可一斤许. 许: (2)问鱼苗几何.. 几何: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15. 西乡人的养鱼经验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