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古诗文(36 分) (一) 1. 默写与运用 (1)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行路难》) (4)__________,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2022 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紧张之时,我们见到了无数身边普通人,心怀“________, _______”的抱负投身抗疫事务中去。(用《岳阳楼记》中句子填空) 【答案】 ①. 边秋一雁声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④. 一 封朝奏九重天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认真审题,根据提示,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答题时,内 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雁、畔、奏”等字词的书写。 (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乙】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 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注释】①扶风、②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 高兴,快乐。 2. 甲文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欧阳修,我们今年还学习了乙文作者的词《________》(词 牌名)。 3. 解释下列的加点字。 (1)作.亭者谁( 4. 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 (2)得.之心而寓之酒( ) 亭以.雨名.,志.喜也。 5. 【甲】【乙】两文都有对亭子的描述,【甲】文亭子命名的由来是“________”,【乙】文 亭子命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6. 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由山至泉,由泉至亭,如镜头逐渐拉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甲文的核心句,说明“乐”是表象,“醉” 是根本。 C. 乙文中百姓们起先不担心下雨与否是因为一场春雨让人以为今年是丰收年。 D. 乙文第二段写了官吏、商贾、农夫庆贺下雨时欣喜若狂的场景。 7. 甲乙两文中触发作者的“乐”与“喜”的原因有一定的异同点,请尝试分析。 【答案】2. ①. 宋 ②. 《水调歌头》 3. ①. 建造 ②. 领会 4. 这座亭子是用雨来命名,(为了)记录喜庆的事。 5. ①. 太守自谓也 ②. 亭以雨名 ③. 志喜也 6. B 7. 不同点:甲文作者寄情山水,以山水美景为乐;乙文作者久旱逢甘霖,为雨而乐。 共同点:以百姓乐为自己的乐,与民同乐。 【解析】 【2 题详解】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 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 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 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选有他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 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 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 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3 题详解】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作:建造; (2)句意为: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得:领会。 【4 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以,用;名,命名;志,记录;喜,喜庆。 【5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思是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 号(醉翁)来命名。据此可提取“太守自谓也”作答; 第一空,乙文中“亭以雨名,志喜也”,意思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 件。据此可提取“亭以雨名,志喜也”作答。 【6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B.有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 山水的美景。据此可知,说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情 怀; 故选 B。 【7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同点: 甲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醉翁 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由此可知,作者之乐是寄情山水,以山水美景为乐; 乙文中“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意
思是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 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由此可知,作者之乐是久旱逢甘霖,为雨而乐; 相同点: 《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 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喜雨亭记》中“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 愈,而吾亭适成”,也体现出以百姓乐为自己的乐,与民同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 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 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 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 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 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 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 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 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 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 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 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二、现代文(34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 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 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 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
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 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 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 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 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 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 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 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 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 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 ”来自我激励……百代 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 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 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 留下了 12 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 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 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 2021.12,有删改) 8. 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 9. 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①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 中心论点:③ 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② 10.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答案】8. D 9. 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0. ①. 举例论证 ②. 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 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1. 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 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 5 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 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与论点的结合。 由第④自然段中“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来自我激励”一句可知,横线处应该填写与 面对困难,信心十足,永不言弃意思相关的诗句。 A.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与本题语境不符; B.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孤独、怅惘,与本题语境不符; C.描述诗人悠闲自在,怡然自乐的场景,与本题语境不符; D.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 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本题语境相符。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今天我们读古诗的原因,第①自然 段提出问题,第②自然段论述古诗词的价值,第③~⑤自然段分别论述读古诗的原因,第⑥ 自然段总结全文。 (1)由题干中第二个分论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可知,第③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
心”是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 (2)由第⑤自然段第一句话可知,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是“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 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3)由本文第⑥自然段“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 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可知,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辨析。 由第③段中“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的事例可知,这是 举例论证,通过崔致远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 力与高昂的自信心”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作答时,要充分理解论据,使之与选段的论点相符合。 这段文字中,毛泽东面对娄山关恶战,从容不迫,自信乐观,与第⑤自然段中“陶渊明、苏 东坡、陆游、谭嗣同”等人面对逆境时表现出来的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一致, 因此可以作为第⑤自然段的论据。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鉴赏家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 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 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 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 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 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 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 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 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 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 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 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 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 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 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A】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 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 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 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 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 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