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注意事项: 案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 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哲学仿佛是各种科学的宗邦,各种科学是逐渐由哲学分出来的独立国。哲学的领地,虽 然一天一天地狭小,而宗邦的权威仍在哲学。 科学之所穷,即哲学之所始。两者的性质上区别虽经确立,不容相混了,然而两者的界 限,却并未如长江大河为之截然分界。二者之间有一中区,譬如历史与哲学虽各有领域,而 历史哲学便处于二者之间,不能说完全属诸史学,也不能完全属诸哲学。 立在史学上以考察其与哲学的关系,约有四端: 1.哲学亦为史学所研究的一种对象。史学的对象,是人生与为人生的产物的文化。文化 是多方面的,哲学也是其一部分,所以哲学也是史学家所认为当研究的一种对象。 2.历史观。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 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己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也有人说史学家应 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 头绪来。 3.就历史事实而欲阐明一般的原理,便不得不借重于哲学。 4.史学研究法与一般理论学或智识哲学有密切关系。 现在再从哲学方面来考察他与史学的关系: 1.历史是宇宙的一部分,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历史事实亦属于哲学所当考 量的对象之中。 2.人生哲学或历史学,尤须以史学所研究的结果为基础。 3.哲学可在旁的学问中,得到观察和考量的方法,所以哲学也可以由历史的研究,得到
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以之应用到哲学上去。 4.要知哲学与一般社会及人文的状态的关系,于未研究哲学之先,必先研究时代的背景 及一般时代的人文的状况。所以虽研究哲学,也必以一般史识为要。 5.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 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如人类生活究竟是什么?人类的行动是有预定轨道 的,还是人生是做梦一般的?我们所认为的历史事实是真的呢,还是空虚的?人类进化果然 是于不知不识中向一定的方向进行呢,还是茫无定向呢?种种事实,纷纭错杂,究竟有没有 根本原理在那里支配?这都是历史哲学的事。因为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到一定的程度 为止;科学所不及的,都是哲学的事了。 (摘编自李大钊《史学与哲学》) 材料二: 数学的领域在扩大。 哲学的地盘在缩小。 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那时候,它是包罗万象的。数学却只不过是算术 和几何。 17 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 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 动与变化。 今天,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数学向一切学科渗 透。但西方现代哲学却把注意力限制于意义的分析。把问题缩小到“人能说出些什么”。 哲学应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 哲学家谈论原子在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之前,谈论元素在化学家研究元素之前,谈论无限 与连续性在数学家说明无限与连续性之前。 一旦科学真真实实地研究哲学家所谈论过的对象时,哲学沉默了。它倾听科学的发现, 准备提出新的问题。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 方了,它用于观察前方。 数学则相反,它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 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 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
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 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但是,宇宙的奥秘无穷。向前看,望远镜的视野不受任何限制。新的学科将不断涌现, 而在它们出现之前,哲学有许多事可做。面对着浩渺的宇宙,面对着人类的种种困难问题, 哲学已经放弃的和数学已经占领的,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 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 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 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 哲学与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摘编自张景中《数学与哲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学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支,与哲学的性质相近,因此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分明。 B. 哲学史也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 C. 哲学从事其他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 D. 尽管哲学不断退出原有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仍然远超出其他所有学科的总和。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学与哲学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数学问题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B. 哲学可从数学的研究中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并应用到哲学上去。 C.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 D. 数学开始研究“无限与连续性”后,哲学将会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 学校史学社将举行辩论赛,辩题为“史学家应不应该有历史观”。下列材料中,你认为不 能看出史学家的历史观的一项是( ) A.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 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氏春秋传》 B.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 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C. 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国不专杀。矧乃齐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礼法是 谓!述《游侠传》第六十二。——《汉书·下叙传》 D.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后汉书·班彪列传》 4. “望远镜”和“显微镜”分别说明了哲学和数学什么样的学科特点?请简要概括。 5. 借鉴两则材料中“史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分析下面这首诗体现出的“文学 与哲学”的关系。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1. D 2. C 3. D 4. “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前瞻性、广泛性、模糊性等特点;“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 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 5. 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哲学,以源头活水比喻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 异的进步;②哲学的思考让文学作品更深刻,本诗因渗透了作者的哲思而更耐人寻味。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史学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支”“性质相近,因此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分明”错误。原文 的表述是“因此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分明”“科学之所穷,即哲学之所始。两者的性质上区 别虽经确立,不容相混了,然而两者的界限,却并未如长江大河为之截然分界”“譬如历史 与哲学虽各有领域,而历史哲学便处于二者之间,不能说完全属诸史学,也不能完全属诸哲 学”,可见,文中说的“性质相近”“界限不明显”的是“科学和哲学”,而“史学”和“哲 学”各有领域,并非“史学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支”。 B.“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史亦是 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 的”,首先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是“历史哲学”,不是“哲学史”;此外“用历史的研究法” 不是“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 C.“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 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 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 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可见应是数学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 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 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 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不 等于哲学的研究范畴缩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依旧材料一“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 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己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 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 绪来”可知,“历史观”是指史学家的主观观点。 D.是在陈述历史客观事实,无主观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那时候,它是包罗万象的”“哲学应当是人类 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 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它用于观察前方”“望远镜的 视野不受任何限制”可知,“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的先导性(前瞻性)、广泛性等特点。 依据“数学则相反……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 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 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可知,“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中辩证地分析了“史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的关系,指出了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 互促进的作用。
朱熹的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人用文学的形式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 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同时哲学的思考也让文学作品更深 刻,诗歌的背后是作者的哲思,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不知心里事 周克芹 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 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 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 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 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 情了。近日来,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 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 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 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 走去。 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 却听她在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 “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 “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 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 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 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 “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 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 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 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 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 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 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 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拄着一把锄头。容儿望着他,月光下,他显得很矫 健。其实呢,他的相貌平常,个子也不高。 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 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 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 曾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 “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 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 跟着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就这么静静地守候在身旁,等待着她。 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 “还没有写完呢。” “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 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 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 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 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 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 的面颊。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在此刻,对于变化了的 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 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 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 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 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 “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 习科学技术。” 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 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级注意到了。” 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 坦。 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 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 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 冲击着这初夏夜晚的宁静。 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 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 “这个怪人!”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颊, 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 无踪。 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 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巧巧虽是次要人物,但她性格鲜明,“嘴不让人”可见其直爽,“怕容儿生气”又可见其 心思细腻。 B. 文中小翠“我哥假积极”和容儿两次“怪人”的评价,表明明全的一些行为不能够被同 村青年理解。 C. “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这句话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的 发展变化。 D. 本文作者善于刻画走在时代前列的农村新人,这些“新人”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 敢于担当。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 马老汉的出现,呼应上文容儿对明全在别人家包产地劳作产生疑惑的情节。 C. 文章对月亮的诗意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D. 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 8. 本文题为“山月不知心里事”,文中写了容儿哪些“心里事”?请简要概括。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