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第四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A卷.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第四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A 卷 、 。 ,符号为 、 、 、 、 、 、 ;一名中学生身高 155 ;铅笔长度约 1.8 。 和公认的 进行比较的过程。 ,符号是 。比米大的单位是 ;一般的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 ;比米小 , 符 号 分 别 1.测量是一个将 【答案】:待测量;标准量。 【解析】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 的单位。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测量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多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测量过程就是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的比较过程。故答案为:待测量;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 的 单 位 有 是 、 【答案】米;m;千米;km;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dm; cm; mm; μm;nmo 【解析】【分析】【详解】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 m.比米大的单位是千米,符号为 km; 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符号分别是 dm、cm、mm、μm、nm.故答 案为:米;m;千米;km;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dm; cm; mm; μm;nm。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 2 1.2 【答案】毫米;厘米;米;分米 【解析】【分析】【详解】略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答案】刻度尺;零刻度线;最大测量长度;分度值 【解析】【分析】【详解】略 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是: (1)放正确:即刻度尺的 (2)看正确:即读数时视线 (3)读正确:即读出 (4)记正确:即记录时必须注明 【答案】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 ③分度值是多少;(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 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 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初中物理涉及到很多测量 工具的使用,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需要有估读值,其它测量结果读到准确值即可。 【详解】刻度尺使用时,刻度尺的零刻线要对准被测体的起点,并靠近被测物体;读数时, 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除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一位;记录结果是要有准 确的单位。故答案为:(1)零刻线;紧靠;(2)垂直;(3)准确;估计;4)单位. 6.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确的是( 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并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和 。 被测物体。 值和 值。 。 )
) 【答案】D 【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 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详解】A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 AC 错误。B、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 平行放置,故 B 错误。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 被测物体,故 D 正确。故选 D. 7.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刻度尺沿被测物体放正,不能斜放 B.刻度尺有刻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C.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必须更换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答案】C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 ③分度值是多少;(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 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 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 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分析】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详解】A、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不要歪斜。此选项正确;B、测量时,让刻度 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此选项正确;C、如果 0 刻度线磨损,测量的始端可以与其 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此选项错误;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此选项正确。故选 C. 8.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 大约是脚长的 7 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C.1.85m B.1.75m D.1.95m ) 【答案】B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 1mm,脚印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则脚印 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就是脚印的长度;脚印的长度乘以 7 就是人的身高.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详解】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为 1mm,由图知脚印长度为 25.10cm,则“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 为 25.10cm×7=175.7cm=1.757m.故选 B.
9.一同学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得到结果是 0.721m,则刻度尺 的最小刻度是( A.1m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C.1cm D.1mm ) B.1dm ) 【答案】C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 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 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 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分析】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 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详解】A、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故 A 错误;B、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 侧。故 B 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 0 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 C 正确;D、铅笔左 侧没有与 0 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 D 错误。故选 C. 11.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刻线必须紧贴被测物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最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D.记录时,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 【答案】B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2)使用时: 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 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 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 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详解】A、测量物体长度时,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不能倾斜造成读数错 误,故 A 不符合题意;B、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的始端一般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 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 B 符合题意;C、读数 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造成读数错误,故 C 不符合题意;D、一个正确的物理测量 值,必须包括数值和单位,测量完毕后,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2.下列几种测量金属球直径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 C.练习本的长度 D.一座山的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依题意,测量金属球直径,须从零刻度线开始,故排除选项 B 和 D; 为减小误差,测量时须保持三角板稳定,故选项 A 的方法正确。故选:A 13.我国在纳米技术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技术是以 0.1~100nm 这样的长度为研究对象 的前沿 科学。1.62×108nm 最可能是( A.四层楼的高度 高度 【答案】C 【解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分析】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 算,然后与生活中物体长度结合就可解答。 【详解】1.62×108nm=1.62×108×10-9m=0.162m=16.2cm; A、一层楼的高度为 3m,四层楼的 高度约为 12m,故 A 不符合题意;B、一个中学生的高度为 1. 6m,故 B 不符合题意;C、练习 本的长度约为 16cm,故 C 符合题意;D、一座山的高度在几百甚至几千米,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70m=170m /1000=0.17cm C.4000cm=4000/100m=40m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5.身高 160cm 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A.教室宽 5 庹,约 8m(庹: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 10 步幅,约 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课桌长 4 拃,约 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 1 指宽,约 10cm 【答案】A 【解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并熟悉长度的各个单位, 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选项。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详解】A、教室的宽一般接近 10m;故 8m 符合生活实际;故 A 正确;B、教室的长度一般在 15m 左右,达不到 30m;故 B 错误;C、单人课桌长在 1m 以内,双人课桌长在 1.5m 左右,不 会达到 2.8m;故 C 错误;D、物理课本厚约 1cm,达不到 10cm;故 D 错误;故选 A. 16.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本书的长度进行了 5 次测量,结果如下:18.52 cm、18.48 m、23.80 cm、18.49 cm、18.51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 记为( A.19.564cm 【答案】D B.355μm=355/1000m=0.355m D.550m=550m×100cm=55000cm ) B.19.56cm C.18.505cm D.18.50cm ) ) )
【解析】【分析】【详解】略 17.如图所示为小组同学学习长度测量讨论交流的情境,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眼睛不可能估计的非常准,所以没有必要估读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 【答案】B 【解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 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测量误差的理解和减小误差的办法,要知道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 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 【详解】A、测量时应该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读值,再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故 A 错误;A、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 B 正确;C、误差是不可以 避免的,只可以减小;故 C 错误;D、为了减小误差,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这是有 必要的;故 D 错误。故选 B.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的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答案】D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1)刻度尺能否使用的判断标准不是零刻线的有无,而是刻度 是否均匀;(2)求平均值时,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刻度尺的正确使 用。 【详解】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错 误。故 A 错误。B、测量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好。 故 B 错误。C、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所以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 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测量结果是错误的。故 C 错误。D、测量长度时,也可 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只是测量的时候从没磨损的刻度开始算起。故 D 正确。故选: D. 19.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用分度值是 0.5 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在计算课本的张数 n 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测课本总厚度时,把封面、封底除外,再把课本压紧,才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数就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法测量时, 可以测量 n 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 n 得一个物体的长度;但要注意课本的页码数不课本的 张数,一张纸是两页。A. 一张纸的厚度远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0. 5mm,故无法直接测 )
量,故 A 不可行;B. 在计算课本的张数 n 时,因封面、封底的厚度较大,不应把它包括在 内,故 B 不可行;C. 把课本压紧,才能用刻度尺准确测出课本的总厚度,此方法可行;D. 课 本的页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用厚度除以页数得不到一张纸的厚度,故 C 不可 行。故选 C. 20.如图所示,用 A、B 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 度尺 (填“A”或“B”) 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 (填“A”或“B”)精密一些;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 cm。 B; 2.20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尺要 沿着被测长度,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 格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 尺精确程度高;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3、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正确 估读的了解.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 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 以下为估计值。 【分析】【详解】(1)刻度尺 A 的分度值是 0.1cm;刻度尺 B 的分度值是 1cm.刻度尺 A 的精确 程度高;(2)刻度尺 B 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3)如图所示,刻度尺 的分度值是 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读数为 2.2cm,最后一位估读,所以正确 读数是 2.20cm.(长度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故答案为:A;B;2.20. 21.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直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L1;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若干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总长度 L2(如图); 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 n; E.用铜丝的长度 L1 除以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及错误的步骤有 (2)错误步骤更正为 (3)以上测量方法常称为累积法,此法还可用于测量 、 。 (填字母)。 等。(请举一例) 【答案】(1)A、D;(2)E.铅笔杆上铜丝线圈总长度 L2 除以铜丝的圈数 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3)一枚邮票的质量,一张纸的厚度等。 【解析】【分析】【详解】 22.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的
(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 。 。 同学的观点。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 宽度为 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在裂缝的 【答案】1mm; 不同 【解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 上一位估计值; (2)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将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分析】此题考查了长度测量读数时的估读、求平均值的方法等知识,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详解】(1)裂缝的宽度是 7.00cm,这个数字中 7.00 厘是准确值,估计值是 0.00 厘米;由 此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0.1cm,即 1mm;(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 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答案为:1mm;不同。 23.(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做“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 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你同意 (1) (2) 【答案】小丽;(1)选择精密的仪器;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选用精密 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掌握 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详解】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 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 小丽的说法正确,其他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小丽;(1)选择精密的仪器; (2)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 24.(科学思维)现有一张看不清比例尺的中国交通地图,又知石家庄到北京的铁路长 300km, 请你帮小明想办法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度。 选用的器材: 测量步骤:(1) (3) (4) 【答案】 【解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 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测 出地图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于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 是一道好题。 【详解】选用的器材:柔软的细棉线一根,刻度尺一把。(1)首先把细棉线与地图上石家庄 到北京的铁路线重合铺好,在细棉线上记下起点和终点;(2)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 细棉线两点的长度 L1(单位是 cm);(3)用(1)(2)中方法同样测量出北京到广州的地图铁路线 长度 L2,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为 S,300km/L1=S/L2,则 S=L2/L1×300km 。故答案为:柔软的 。 。 。 。
) 细棉线一根,刻度尺一把;(1)首先把细棉线与地图上石家庄到北京的铁路线重合铺好,在 细棉线上记下起点和终点;(2)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细棉线两点的长度 L1 (单位是 cm);(3)用(1)(2)中方法同样测量出北京到广州的地图铁路线长度 L2,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 长为 S,则 300km/L1=s/L2,s=L2/L1 25.(科学思维)某同学在做测圆周长度的实验时,把一条矩形纸条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 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然后在纸条重叠部分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出 两孔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周长(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答案】D 【解析】圆柱体的周长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将圆的周长变成直线的 长度再进行测量,据此分析。 【分析】转化法是在长度测量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基本思路就是将不方便直接测量的长度 转化成容易测量的长度,再进行测量;实验室要严格按照要求测量,避免出错。 【详解】题上提到用矩形纸只是一种误导,因为无论用什么来测量都只需要一条线所以无论 垂直与否都没有关系,因此该实验没有错误。故选 D. 26.(科学思维)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铜刻度尺 去测量同一块玻璃的长度,夏天和冬天的测量结果比较是( A.夏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C.冬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物体热胀冷缩后微小长度变化的判断比较能力。铜的热胀冷缩程度 比玻璃的大,夏天由于铜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铜尺的长度变小,所以 测量值偏大。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玻璃的长度为参照物,依据铜尺的热胀冷缩特性,判断测量值 与正常值之间的微小变化。 【详解】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铜尺的长度变大, 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冬天由于铜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 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所以选项 A、B、D 都不正确。 故选 C. B.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B.24 号的 ) C.24 号半的 27.(科学思维)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脚跟到趾尖的距离的厘米数,一位同学想 请人在外地给他买一双合适的球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脚长 是 24cm,则他应该买下面列出的哪个号的鞋最合适( A.23 号的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物体热胀冷缩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 木质刻度尺受潮膨胀时,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木质刻度尺受热膨胀时,自身 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详解】用受潮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 因此脚的真实长度比 24cm 稍长;故选 C. 28.(科学思维)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桌子的边长为 0.980m。而该尺与标准尺 D.23 号半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