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请考生作答前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及答案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填涂
准考证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试卷共 7 页,共 23 小题;答题卡共 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
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
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
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
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
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
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
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
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
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
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
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
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
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
纽带。
材料二: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
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
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
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
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
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
“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
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
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
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
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
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
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
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
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
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
的 “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
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
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
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
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
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
建构出的 “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饿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
那样:“对于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
然结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真实的现实生活。
B.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
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 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
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 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居又
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
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 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像,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
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 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
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 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
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
A. 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 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C. 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 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严谨周密;③运
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5. 《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
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
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如实”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
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
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
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
B 项,“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
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可见选项说法错误。
C 项,“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
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在文学创作理
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
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C 项,“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行
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
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为提到这类作
品流行的原因。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注意本题是找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论据。
B 项,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
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故选 B。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
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第二段从“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
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的角度对论点进行
论述,并举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
士德返老还童这些例子来证明。第三段从“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艺术逻
辑”更“灵活”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述。第四段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
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的角度论述,并举了杜
丽娘、孙悟空、贾宝玉为例来论证。第五段回扣论点,指出“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
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
可见,这段文字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采用例证法,使论证严谨周密,有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
行整合概括;然后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首先考生要找到“文学的真实性”
指什么,材料二有“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
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
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由此可见,“文学的真实性”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
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
的真”。而《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
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
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
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
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
没有表情的脸如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
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
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说:
“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
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
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的。母子
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
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
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
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
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胡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
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
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胡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
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
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
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
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
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
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
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
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
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她”“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表现
出“她”不服老、渴望青春的心态。
B. 小说描写了农民工母子的生活片段,他们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却坚忍顽强,
宁静平和,从容乐观。
C.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被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打动,她的思想发生转变。
D. 小说中“黄昏”“胡萝卜”“鼓声”等意象,或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表现温暖希望,
有助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