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四川成都小升初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答案
2015 年四川成都小升初语文真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 分) 请认真读题,按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1~3 小题。 多姿多彩、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活即将与我们擦肩而过。回首快乐的小学时光,多像一 处 令人 zhù足的风景:qí qū的羊肠小路上,野花忸怩羞涩地开着,是那样婀娜多姿;蝴蝶 pi ān piān 飞舞,是那样风姿绰约、美丽迷人;远处是逶迤的远山,把天边勾勒成迂回的 花 边;wèi lán 的天空上几处雄鹰振翅翱翔。这多么像一幅色彩绚烂、韵味无穷的油画。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 A、擦肩而过(cā) 婀娜(ē luó) 风姿绰约(chuò) 绚烂(xüàn) B、擦肩而过(chā) 婀娜(ē luó) 风姿绰约(zhuó) 绚烂(xuàn) C、擦肩而过(chā) 婀娜(ē nuó) 风姿绰约(zhuó) 绚烂(xüàn) D、擦肩而过(cā) 婀娜(ē nuó) 风姿绰约(chuò) 绚烂(xuàn) 2、下列根据拼音和上下文写出的词语,完全正确的是:( ) A、驻足 崎岖 翩翩 蔚蓝 B、伫足 崎岖 偏偏 尉蓝 C、驻足 崎驱 翩翩 尉蓝 D、伫足 崎驱 偏偏 蔚蓝 3、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 B、天真烂漫: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成年人心地单纯善良。 C、忸怩:形容害羞,不大方的样子。 D、逶迤:蜿蜒曲折;拐来拐去。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4~7 小题。 (A) 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吗?(B)没有人会把 自 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①, 与他 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②,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 伯牙与 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③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④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 上欣赏伯 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C)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 知己"更难。 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D) 4、句子"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应放 在 文中:( ) A、(A)处 B、(C)处 C、(D)处 D、(B)处
5、填入句中①、②、③、④四处的词语,分别是:( ) A、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B、尽管 可 倘若 因此 C、因此 然而 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然而 倘若 就 6、下列有关伯牙、子期和孙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子又名孙膑,著有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兵书 — 《孙子兵法》。 B、《高山流水》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后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 喻乐曲高妙。 C、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百”是“很多”的意思,而非具体指“一百”。 D、“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流露出的感慨--知音难觅,与伯牙在子期死后的感概相 同。 7、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设问 B、引用 C、设问和引用 D、反问和引用 三、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 8~10 小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8、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 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10、诗中加粗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1-15 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 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恐已暮矣 (暮:晚了) B、安敢戏其君 (戏:戏弄) C、日出之阳 (阳:太阳) D、何不炳烛乎 (炳:点,点燃) 1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于"与"晋平公问于师旷"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3 分)(3 分) 分) A、请救于齐 C、闻达于诸侯 B、苛政猛于虎 D、黄鸟于飞 1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请划分三处)。(3 分) 晋 平 公 问 于 师 旷 曰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6 分) (1)盲臣安敢戏其君?(3 分)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 分)
15、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请用原文回答,并说明师旷意在说明什么道理?(4 分) 二、现代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小题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生命的声音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 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 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 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在孤独和绝望中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 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 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 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 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 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 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②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 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 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 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③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 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 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 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 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 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 年第 10 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 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坷垃]亦作"坷拉"。东北、河南、河北方言,就是泥土块(土坷 垃) 的意思,结在一起的泥干后就成为坷垃。③[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 静 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 分) 17、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 2~4 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 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 沫”的?(4 分)
19、在划横线的句子中,先写蚊子的声音不大,后又写蚊子的声音“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这样矛盾吗?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作简要的分析。(4 分) 20、文章第五段运用的记叙顺序是 ,这段文字在全文的内容与结构上起到 了怎样的作用?(3 分) 内容上: 结构上: 21、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 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 分) 第三部分:作文(50 分)  爱是什么?仔细想想,也许你就能明白:爱是月明的大海上,母亲温暖的怀抱;爱 是 父亲如山的肩膀,如水的柔情;爱是彷徨的时候,老师谆谆的教诲。有爱相伴, 我们在黑夜 能看见明亮的光;有爱相伴,我们在雪中能感觉和煦的春;有爱相伴,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 才不会迷失方向。 1、以“爱”为题。(题目写在横线上) 2、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记叙文,表达真情实感。 3、文中不能出现自己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答案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 分) 1-9 题(3 分/题): 题号 选项 1 D 2 A 3 B 4 B 5 D 6 A 7 C 8 D 9 C、D PS:9 题,答到一个给 1.5 分。 10、解析:不矛盾。(1 分)“呼喊”是“沉默”爆发后的一种状态,(1 分)它更多的象 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1 分)。(共 3 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C 解析: 阳:阳光。(3分) 12、A 解析:A.向;B、比;C、在……中;D、动词词头,无意。(3 分) 13、晋 平 公 问 于 师 旷 曰/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共3分,划对一处给1 分)。 15、(1)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盲臣”翻译成“瞎眼的我”给1分,翻译成“我” 给0.5分;“安”翻译成“怎么”或“哪里”,1分;句子通顺1分) (2)点亮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炳烛”1分;“孰与……” 意为“和……相比,哪个更……”1分;句子通顺1分) 15、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1分)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 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与其中任意两点意 思相近即可,每点1.5分)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16.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 到的生命的呼唤。(2分。意近即可。) 17.宁静极了(或:宁静) 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原因:因听到了蚊 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4分。前两空各1分,后一空原因2分。意近即可。) 18.“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 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 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4分。意思2分,具体表现2分。意对 即可。) 19.不矛盾。(1分)蚊子的声音不大是事实,“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了蚊子并不大的声音在矿工内心引起的巨大震撼,感受到生命存 在的一种震撼如巨雷一般惊天动地。(1分)强调突出了此时蚊子这个渺小生命的出现对于 矿工生命的意义不凡。(1分)(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
20、插叙(1分)内容上:突出了孤独和绝望对人的致命的折磨;(1分)结构上:为下文所 写的他在“生命的声音”的陪伴下顽强地坚持,最终获救埋下了伏笔。(1分) 21、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分。意对即可。) 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2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评分标准: 1、作文题目恰当(5% 2.5 分) 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25% 12.5 分) 3、内容与题目相符,描写具体、生动(30% 15 分) 4、条理清楚,段落分明(10% 5 分) 5、语句通顺(20% 10 分) 6、会用标点,错别字少(10% 5 分)错别字每个扣 0.5 分,标点错误每个扣 0.5 分,扣足 5 分为止。 附:书写工整、美观(卷面分 3 分) 卷面太乱,字迹潦草酌扣 1—3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