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
案
一、选择题
1.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
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C. 穿着麻布衣服
【答案】D
B. 种植水稻
D. 烧烤食物
2. 在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①②
【答案】D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下列传说中的发明与人物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发明文字——仓颉
C. 养蚕缫丝——嫘祖
【答案】D
B. 制作音律——伶伦
D. 发明弓箭——隶首
4. “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列国”,“诸侯”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答案】C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行省
5. 如图为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利簋及铭文。这些铭文最有可能记述( )
A. 武王伐纣
B. 盘庚迁殷
C. 长平之战
D. 楚王问
鼎
【答案】A
6. “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潜移默化地
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以上说明春秋
时期的争霸战争
A. 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 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
C. 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
D. 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
【答案】B
7.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主要功能是防洪
B. 工程浩大,设计科学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C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
对今天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 仁者爱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有教无类
【答案】D
9.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前 221 年中国实现统一的是( )
A. 余杭
【答案】B
B. 咸阳
C. 涿郡
D. 江都
10. 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 残酷的刑罚导致大泽乡起义
C. 思想的禁锢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 繁重的徭役导致大泽乡起义
【答案】B
11.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推恩令
C.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D. 三省六
部制
【答案】C
12.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
C.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答案】B
13. 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赠送大量粮食和
布匹。到汉武帝在位时,开始大举反击匈奴。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汉武帝雄才大略
C. 西汉国力逐步强盛
【答案】C
B. 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
D. 卫青、霍去病作战勇猛
14. “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
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诸侯割据一方
D. 外戚专
权
【答案】D
15.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
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 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
邮票
C.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D. 电视刚《汉武大帝》张赛出使西域
片段
【答案】C
16.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
A. 发明了印刷术
C. 发明了火药
【答案】B
B. 改进了造纸术
D. 制成了罗盘针
17.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没有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孙权称王,国号吴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
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曹操率军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答案】D
18. 示意图简洁直观,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江珊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
的一部分,①处应该填的是( )
A. 西汉
【答案】B
B. 西晋
C. 东晋
D. 前秦
19. 东晋的统治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称为
A. 宋朝
【答案】B
B. 南朝
C. 北朝
D. 南北朝
20.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
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21. 4 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
战
【答案】B
22. 南北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曾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一成果领先世
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 张仲景
【答案】B
B. 祖冲之
C. 贾思勰
D. 徐光启
23.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
合特征的是(
)
A. 都江堰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云冈石窟
D. 长城
24.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
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
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
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
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同?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
——《资治通鉴》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正音”,“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三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人物:商鞅;学派:法家。
(2)使秦国成为了第一大强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规定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
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原因: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25.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
国家推向大一统。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材料三 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材料四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李白的诗盛赞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
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功绩:灭六国,统一全国。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
定了经济基础。
(4)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二的辩证法,客观、
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6.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记历史)
材料一 下表是“火”字的前世今生
(1)观察材料中“火”字的演变,它应该属于哪种造字方法?甲骨文“火”应刻写在哪些
材料上?篆书“火”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哪个朝代?
(2)假如行书“火”是王羲之的真迹,请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归纳出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特
点。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什么?
(史学叙历史)
材料二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部史学巨著?其作者是谁?
(诗词吟历史)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材料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象形字;龟甲或兽骨上;秦朝。
(2)飘如浮云,矫若惊龙;“书圣”。
(3)《史记》;司马迁。
(4)赤壁之战;原因: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
传染病;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