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积累: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明媚..春日里的一个清晨,一袭清风从城市南端太白湖吹来,沿着宽阔的大路(径直/径
自)向北,仿佛整个济宁城都能嗅到它温存的暖意。湛蓝..的天空下,太白湖绿得那么(刺眼
/耀眼),那么醉人。辽阔的水面一望无垠....,碧波荡漾处,是顽皮的游船拨弄了温宛..的水姑娘
一下,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似明眸善睐....的水姑娘飘散的缕缕秀发。远处水天一色, ① ,
犹如满池碧荷上站出的几簇莲朵。这里曲径通幽....,水草丰美, ② ,树木葱茏。太白湖的春
天,可谓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媚
一望无垠.(yín)
B. 湛.(dàn)蓝
层层涟漪
C. 温宛
D. 几簇
明眸.(móu)善睐
曲.(qǔ)径通幽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径直 刺眼
B. 径自 耀眼
C. 径直 耀眼
D. 径自
刺眼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掩映几个渔村的绿树 ②荷香四溢
B. ①掩映几个渔村的绿树 ②四溢荷香
C. ①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②四溢荷香
D. ①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②荷香四溢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太白湖,可以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B. 太白湖的春天,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C. 太白湖的春天,可以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D. 春天的太白潮,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答案】1. A
2. B
3. D
4.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湛.(dàn)蓝——zhàn;
C.温宛.——婉;
D.曲.(qǔ)径通幽——qū;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径直”的意思是“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径自”的意
思是“凭自己的意愿行动”。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指“我”自己沿着宽阔的大路独自向北,
因此,应选用“径自”。
第二处:“耀眼”的意思是“光线或色彩强烈,使人眼花”;“刺眼”是贬义词,意思是“光
线太强,使眼睛不舒服”。这里的意思是太白湖绿得醉人。故选“耀眼”。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第一处:根据上文“远处水天一色”和下文“犹如满池碧荷上站出的几簇莲朵”可知,答案
为: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第二处:根据上文“这里曲径通幽,水草丰美”和下文“树木葱茏”可知,应填写的是一个
主谓短语,故应为:荷香四溢。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太白湖的春天,可谓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一句搭配不当、
语义重复,应改为:春天的太白潮,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
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
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
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
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
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
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澈.
B. 不可久居.
澈:清澈
居:停留
C. 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 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6.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 何陋之.有
B. 已而之.细柳军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争效栏
楯之.
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 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C. 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
D. 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答案】5. A
6. C
7. B
8.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
景。
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
B.不同,动词,到;
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D.不同,助词,的。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
景的写法;
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
乐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
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
楼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
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
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
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
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
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
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
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
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
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
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
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
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
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
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登子重到故居①(其一)
张岱
里②中曾屡到,不忍看荒庐。乔木惊新伐,斋名想旧除。
犹思牵幌入,恍忆出门初。牖③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
【注释】①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
诗人重游旧地之作。②里:住宅。③牖:窗。
10. 下列诗句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B.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1. 尾联为什么要写“三竿竹”?
【答案】10. B
11.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借竹子识人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
此诗写了作者张岱探望弟弟张登子,重游故居,看到旧日茅屋以及周围荒凉景象,抒发国破
家亡之苦。
A.此句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诗人却“不自哀”,展
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
B.“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
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C.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D.此句抒发友人迟到,诗人等待之中的怅惘之感。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牖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意思是窗户下面的三棵竹子,模模糊糊中,尚能认出我来。“尚
识余”赋予竹子以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结合诗歌背景“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
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诗人重游旧地之作”理解,作
者借竹子识人这个意象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以及故国之思。
12. 下面是小宁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学习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出处
诗文
批注
《论语•为政》
①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
《饮酒》(其五)
②采菊东篱下,_____。
“见”字耐人寻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海内存知己,_____。
距离隔不断友情
《登飞来峰》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高瞻远瞩就不会迷惑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
⑤_____,____。
用月寄托思念与祝福
【答案】 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自缘身在
最高层
⑤. 但愿人长久
⑥.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易错字:罔、
悠、涯、邻、缘、婵娟。
三、综合运用:共 8 分。
13. 班级举办“青春榜样”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 47.9%);然后
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
(28.7%)。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活动中收集的信息,请说说你的研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专家您好, A_________(20 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
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B___________(20 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
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
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
【答案】(1)示例: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拥有榜样,他们看最重的因素是有学识、肯奋斗、
有梦想,他们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
(2)
①. A.请问学校和家长应怎样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
②. B.请问媒体在这
方面应怎样做好宣传工作?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图中数据“少年儿童拥有榜样的情况:有榜样 73.3%”“少年儿童榜样看重的因
素: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何材料二“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
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