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C—12
S—32
Na—23
K—39
Al—27
N—1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该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铁器生锈
C. 干冰升华
B. 燃放烟花
D. 食品变质
2.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
2OH )的叙述正确的是(
2
)
A. 它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B. 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它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 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所选用的试剂或实验用品错误的是(
)
A. 氧气和空气(带火星的木条)
B.
2CO 和 CO(澄清的石灰水)
C. 汽油和酒精(水)
D. NaCl 溶液和 NaOH 溶液(稀 HCl )
4. 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是(
)
A. 二氧化硫
C. 氮氧化物
B. 二氧化碳
D. 可吸入颗粒物
5.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C. 稀释浓硫酸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 点燃酒精灯
6. 一些常见食物的近似 pH 范围如表:
食物
pH
苹果
牛奶
2.9~3.3
6.3~6.6
西红柿
4.0~4.4
葡萄
3.5~4.5
鸡蛋清
7.6~8.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苹果的酸性比葡萄的酸性强
B. 西红柿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牛奶的碱性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D. 胃酸过多的病人应该多吃苹果
7. 下列做法不会使人中毒的是(
)
A. 用工业酒精配制白酒饮用
B. 用工业用盐烹调食品
C. 用含大量甲醛、苯等物质的材料装修居室
D. 用纯碱蒸馒头
8.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如下。先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
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B. 甲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 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9. 欲证明三种二价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 Z>X>Y,某同学设计完成了如下实验,其中
不需要进行的是(
)
A.
Z
YSO
4
ZSO
4
Y
B.
X
YSO
4
XSO
4
Y
C.
D.
SOHZ
2
(
稀
)
ZSO
H
2
4
4
SOHX
2
(4
稀
)
(
不反应
)
10.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 X、Y、Z、Q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
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2
24
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B.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Y
3
待测
)
Z
111
0
Q
6
15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包括 5 个小题,每空 1 分,共 14 分)
11. 用相应的化学用语表示:
(1)+6 价硫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2)2 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__;
(3)熟石灰_______________;
(4)除去
NaNO 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NaCl 杂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油炸薯条不易多吃,它已被证实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丙烯酰胺,会损害人体健康。根
据丙烯酰胺的化学式
ONHC 5
3
,你知道哪些信息?请写出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说明下列结论是错误的:
(1)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发生置换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都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一定不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2N 和 2O ,在通常状况下,它们不起反应。但是,在放电条件下,
2N 和 2O 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不溶于水的 NO 气体。NO 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
2O 化合,生成红棕色的 2NO 气体, 2NO 是一种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它与水反应生成
3HNO
和 NO,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在实验室收集一瓶 NO 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CO 和 NO 是不同的物质,但它们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请写出一条相似的化学性
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NO 和 NO 属于_______________。(填酸、碱、盐、氧化物)
(4)在
N
2
NO
NO
2
HNO
3
的变化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
15. 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CaCO
、
3
BaCl
、
2
Na
SO
、
4
Na
CO
、
3
SOK
2
4
2
2
等物质,
某同学对其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白色
粉末
加足量水溶解
白色沉淀
和
无色液体
过滤
滤渣
滤液
加足量稀
3HNO
沉淀部分消失
并产生无色气体
则该同学推测此白色粉末,至少由_________种物质组成,其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每空 1 分,本题共 10 分)
16.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进行“碱的性质”探究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向相同体
积的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同时通入 2CO 气体,前者变浑浊,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
甲组同学认为: 2CO 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
结论不完全正确。乙组同学如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请你利用下面的实验用品帮助他
们完成以下实验方案。
(1)提出假设:烧碱溶液也能与 2CO 发生反应。
(2)设计方案:
①制取 2CO 气体;
a. 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b. 请你从下图中,选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填字母)____________,选择该装置的理由
是___________。往装置中加药品前一定要___________。
②组装实验装置:(除需要烧碱溶液外)还应选择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字
母)
③验证假设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向装有 2CO 的瓶中注入少量
NaOH 溶液后,立即连接实
验所选装置,振荡反应容器。
____________
提出的假设__________。(填
“成立”或“不成立”)
④反思与应用:
a. 本实验从反应物的角度,利用___________的改变验证了反应的发生。
b. 在实验室中,久置的烧碱溶液会变质,其原因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因此,烧碱溶液应___________保存。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 2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 分)
17. 铝作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成人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 4mg 以下,炸油条时需加入明矾晶
体作为膨松剂。已知明矾晶体的化学式为
KAl
(
SO
)
24
12
OH
2
,相对分子质量为 474。
(1)计算明矾晶体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2)在 1kg 炸成的油条中,含有明矾晶体 2g,试通过计算说明成人每日食用 100g 油
条,铝元素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18. 10g 98%的浓硫酸加水稀释至 100g 后,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能
完全中和。求:
(1)需要此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05 年呼和浩特中考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3. D
8. D
4. B
9. A
5. C
10. B
一、选择题
1. C
6. A
2. D
7. D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 (1)
6
S (2)
2
2Fe (3)
Ca
(OH
2)
(4)
NaCl
AgNO
3
AgCl
NaNO
3
12. (1)它属于有机物
(2)它是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13. (1)
Cu
2
AgNO
Cu
(
NO
)
23
3
2
Ag
(2)
2
KMnO
4
14. (1)排水集气法
K
2
MnO
4
MnO
2
O
2
(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2)在一定条件下与 2O 发生化学反应或均有毒性(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3)氧化物
(4)升高或依次增大
15. 3
BaCl
2
三、实验题
16. (2)①a.
CaCO
3
2
HCl
CaCl
OH
2
CO
2
2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b. D
②EB 或 EAD(只需答出一种,都答亦可,但每种答案少写、多写、错写均不得分)
③
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现象
气球胀大或 D 装置中的水倒吸
结论
成立
(注意:所需装置与实验现象应一致,否则不得分)
④a. 压强
b.
2
NaOH
CO
2
Na
CO
3
2
OH
2
密封
四、计算题
17. (1)5.7%
(2)100g 油条中含 Al 为 11.4mg
远远超过铝的安全摄入量
18. (1)需 NaOH 溶液质量为 100g
(2)溶质质量分数
W SO
Na
2
%4
2.14
g
g
100
100
%1.7%1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