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河北保定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姜还是老的老”“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
病的语句,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日益便捷的今天,这类对文
本符号的二次改造与“语言玩梗”大行其道,不禁让人好奇,互联网语境下,“不好好讲话”
的魔力究竟在哪儿?
最初的“废话文学”,内含着人们戏谑、反讽与抵抗意味的阴阳怪气。过去“路遥车马
慢”,信息承载量与传播速度都很低,寄信隔着万水千山,发短信要字斟句酌,人们恨不得
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互联网时代,看完某篇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围观一个长达几
分钟但内涵不超过两句话的无效视频,大家惊觉,原来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出于对低信息增量内容的不满,人们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这一届年轻人偏
爱“躺平”,用消解无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风险对冲。于是,“废话”
式名言警句被改造出来,并活学活用于各类语境。
“废话文学”的生产十分简便,把单位从分钟变成秒、用同义词西红柿替换番茄……实
在不行,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废话,
另一句也是废话”。由此一来,“不好好说话”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废话文学”在本身
语义之外,逐渐衍生出各场景独有的意义和情绪表达。面对朋友空洞的长篇大论,一句“除
了内容,你说得都挺好”,就能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出某种不满,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对方也
不至于下不来台。
有人在快乐之余不禁担心:“有话好好说,有理好好讲,当文本含义都被造梗和玩梗稀
释,语言会不会变得空洞而浮躁?”相对于“绝绝子”等网络热词折射出的语言匮乏,“废
话文学”的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可“废话文学”信息密度很低,其本质也是另一类
“无效信息”。适度玩梗怡情,奚落可以对抗空虚,但不分对象、场合地过度沉迷用此类文
体表达自我,或许也容易被人评价“无聊”。现实生活里,大家并不会在文书或者合同中用
“废话梗”,也很少干扰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网络平台上看似任性的“不好好讲话”,实则
在“内卷”严重的当代社会,为情绪的宣泄与流动打开了一个出口,为平淡的生活增加调剂,
“因为有趣,所以流行”。
“无意义”信息并非完全无用,戏剧化地颠覆常态,在滑稽的反差感中吐槽与自嘲,也
是当代人的某种生活方式。当人们“不好好讲话”时,看似无意义的语句,或许存在本身就
是意义。
(摘编自余冰玥《废话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
材料二:
“但凡你这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你一定行的,除非不行”……废话
文学本无意占用公共资源,最近却走红了,占了很多热搜、流量、版面。作为网红句式,废
话文学以讽刺和调侃的方式让人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在对惯性思维的解构中呈现或无奈、
或搞笑、或反讽的情绪,通过对原有文本的吸收、转化形成二次创作,实现对垃圾信息的反
击,引发大家的共鸣,因此成功“出圈”。
废话文学的戏剧效果来自预期的意外,尤其是通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的调侃,带来
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听到有人发表正确但没用的讲话时,就不禁想给个评价:“听君一
席话,如听一席话。”这既是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解构,更是对没营养的讲话
的讽刺和调侃。“三人行,必有三人”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解构,“床前明月光,疑
是明月光”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构等,都通过惯常逻辑的断裂、语义鸿沟中
的落差产生了戏剧效果。
废话文学能火到“出圈”,就是因为它兼具多种特性,适用多个人群,利于大众参与。
理解废话文学的门槛在于,受众要明白废话文学是一个梗,而不是说话的人真就背错古诗词
了。废话文学的代表性语句也分很多类别,有的属于自我重复,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一日”;
有的属于自我矛盾,“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有的则逻辑严谨,或单位转换,“十年磨一
剑,五年磨半剑”,或语态转换,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岸被春风绿”,或同义词转换,
“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完全无关”。废话文学的“出圈”说明,等一个“包袱”响,结
果“包袱”自己垮了,同样能给人带来快乐,还能引发广泛共鸣。这些当年给作文凑字数的
车轱辘话如今有了流量,自然就能带来收入。看来如果废话连篇,也能收入翻番。
废话文学源远流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之言……
废话文学也许还有帮助学生填满 800 字的考试作文和记日记的作用。当然,写作文与其
依赖废话文学不如真正看几本书,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呈现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信
息的密度等方面,文字游戏并不是文学现象,把废话提高到文学的高度是对文学的碰瓷,虽
然文学也是文字的艺术。当然,如果学生真写废话文学的句式了,也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
一种孩子觉得有趣的风尚,如果以后重新翻开今天的日记本,可能也是不错的回忆。只是如
果过几天废话文学过气了,老师认为废话文学的句式是语病,给学生写的作文扣分可怎么
办?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那我一定是说对了。
(摘编自党云峰《废话文学:有话偏不好好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废话文学”是一个造“梗”和玩“梗”的游戏,这是受众们理解“废话文学”的门槛。
B.说到底,“废话文学”也是一种无效信息,尽管它作为“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
C.“废话文学”的生产不少基于对人们习以为常之语的解构:或自相矛盾,或自我重复等。
D.作者认为,“废话文学”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老师应当宽容并予以适当地提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人仿鲁迅写出“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废话,另一句也是废话”这样的句子,可见其推
鲁迅为废话文学之祖。
B.网络上,“废话文学”为情绪宣泄提供了通道,为生活增添了色彩;现实生活里,人们不
会在合同中使用“废话梗”。
C.最初的“废话文学”是人们以戏滤、反讽等对抗低信息量讯息的手段;而后来,其成了别
有用心者赚钱的工具。
D.呈现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信息的密度等是文学追求的价值,据此看来,中西方“废
话文学”的表现完全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岸被春风绿”属于“废话文学”同一构成种类的
一项是(3 分)
A.但使龙城飞将在,飞将就在龙城里。
B.听君一席话,白读十年书。
C.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却被后浪推。
D.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废话文学”有话不好好说的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 65 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
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
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
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锡、把、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
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
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
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差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
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
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录音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
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
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
他做的木梆,用的是散发香气的樟木。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下主干,将树皮剥
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的
阁楼上,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就可以启用。
木梆不等着用,常守山做起来可以从从容容。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
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
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棰,
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挪
——郴——”,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
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
来了,取下木掷,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
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
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
卷。
常守山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妻子总是心怀内疚,常守山说:“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比儿
女还靠得住。”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
视频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
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棰。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
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
“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
我来告诉你。”
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
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
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
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
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
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
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
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
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
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
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
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
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郴。
“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
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常守山,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在他身上有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新型企业家
的时代风范。
B.作者通过一个人物,一个村庄的变化,很好地诠释了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鲜
活的时代气息。
C.小说的故事情节颇为复杂,内容也厚实,既有浑厚的文化内涵与地方风味,也有引人深思
的艺术力量。
D.木梆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通过常守山制作的木梆无人问津一事,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
化衰落的担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介绍了常家村所处的位置、地理环境,以及常守山在村里的地位,起到了统摄全
篇、震撼人心的作用。
B.木梆的制作过程,描写非常成功,从砍树、截枝、截料、晾晒到胚料选择、制作方法等,
描写细致入微,烘托了人物形象。
C.作者很好地利用了反转的手法,前面写木梆无人问津,后面写“村民常常来取”,可见村
民受到了常守山的影响。
D.作者善于用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作者通过常守山做梆子、拍抖音、搞民宿等事件,很
好地凸显了常守山的形象。
8.常守山说他老婆不懂“无用之用”,请概括木梆“无用之用”在文中的具体体现。(4 分)
9.请简要概括常守山的形象特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
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
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
不已鹞竟死怀中
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
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
县令者,以名闻。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人,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
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早。”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馀,
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西门简出之,
前后所出三千余人。上尝读《明堂针灸书》,云“人五藏之系,成附于背。”诏自今毋得苔囚
背。
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各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
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
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岂得不先
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
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
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以
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
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鹞竟死怀中/
B.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
鹞竟死怀中/
C.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
鹞竟死怀中/
D.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
鹞竟死怀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课本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品,文中指九品官阶的第五级;古代亦指仁、义、礼、智、信五种伦常道德或功勋的五
种名目。
B.纪事本末,与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同为史书体裁,以历史事件为纲,它的出现要早于
纪传体。
C.六艺,指《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亦指礼、乐、书、数、御、
射这六种技能。
D.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苏赋的《赤壁赋》属
于文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重视地方官员对治理百姓的作用,并为此采取了举荐县令等措施;对于魏徵等大臣
的直言规劝,多能虚心接受。
B.唐太宗与李百药认为应当放宫女出宫的理由不同,李认为耗费衣食,阴气郁积导致干旱;
唐太宗则认为宫女命运值得同情。
C.太宗为人比较开明,体恤百姓,他接受李百药的建议,遣返宫女三千余人,任其婚配;还
颁布诏令不得鞭笞囚犯的后背。
D.唐太宗打算征发突厥人修建洛阳,受到给事中张玄素的谏止,最终收回成命,赏赐其彩绸
二百匹,表现了他知人善任的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4 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韩愈《师说》)(4
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玄素不同意唐太宗在洛阳修筑宫殿的理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田舍
范成大①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成大之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本诗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B.本诗首尾呼应,中间的几组跳跃性镜头:筑场、儿童……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穿。
C.本诗和《插秧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16.请简要分析本诗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
里 , 像 个 乡 下 姑 娘 , 羞 答 答 的 。” 化 用 《 琵 琶 行 》 的 名 句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这样的见解:“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现身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中的这两句所描绘的意境,
与《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而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
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________。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
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
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________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既要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又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
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
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
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
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
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________、巧夺天工
的卓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殊途同归
毫厘之间
B.不谋而合
方寸之间
C.不谋而合
毫厘之间
D.殊途同归
方寸之间
孤家寡人
离群索居
离群索居
孤家寡人
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
翻云覆雨
翻云覆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城。
B.既要赋予器物以生命,又刷新着审美的社会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D.因为赋予器物以生命,所以刷新着审美的社会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疆域。
20.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写为“的确,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决没有废寝忘食、
尽心竭力的付出”,看起来更为简洁、流畅,但比较可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拥有大量精美的石窟。石窑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绝
伦的壁画及栩栩如生的彩绘佛像,那么,绘制壁画和佛像 ① ?研究发现,除部分颜料来
自河西当地之外,一些颜料是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所得, ② ,这些进口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