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00 分钟 满分分值:8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0 每题 1 分,11-20 每题 2 分,总计 30 分) 1. 每年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工业废水无色透明直接排放 B. 垃圾分类回收成为新时尚 C. 农药化肥科学合理施用 D. 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A、无色透明的工业废水中也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直接排放,应处理达标后排 放,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农药化肥科学合理施用,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 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时,小明提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获得结 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时,小明提 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对固态石蜡怎样才能燃烧这一问题的假定答案,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 B。 3. 市场上销售的食盐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镁”指的是 B. 元素 C. 单质 D. 离子 A. 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里的“钙”“锌”“镁”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 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B。
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 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C. 用氮气作食品的保护气 D. 二氧化锰用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 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可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可用作食品的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该选项不 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可用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 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 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火药:烟花燃放 B. 印刷:活字排版 C. 造纸:破布捣烂 D. 司南: 航海导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烟花燃放,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活字排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破布捣烂,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航海导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6. 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 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D 【解析】 B. 分子的质量很小 D.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详解】A、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与分子的 质量很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分子的 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 D、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正 B. 两个氯原子:Cl2 D. 一个铝离子:Al3+ 确。 故选 D。 7.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铁:FeO C. 氦气:He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Fe2O3,故 A 不正确; B、2 个氯原子表示为 2Cl,故 B 不正确; C、氦气的化学式为 He,故 C 不正确; D、Al3+表示一个铝离子,故 D 正确。故选 D。 8.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五氧化二磷 B. 铁水 C. 矿泉水 D. 臭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铁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其他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臭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 在蜡烛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错误; D、在蜡烛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正确。 故选 D。 10. 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 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 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 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选 B。 11. 为纪念门捷列夫,将在 1955 年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金属元素 C. 原子序数是 101 【答案】B 【解析】 B. 相对原子质量是 258g D. 元素符号是 Md 【详解】A、钔元素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钔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01,该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为元素符号,由图可知,钔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Md,该选项说法正 确。 故选 B。 1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D. A. C.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滤: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操作中未用玻璃棒引流,操作错 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导管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 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C、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操作 错误; D、倾倒液体药品:瓶塞倒放,标签指向手心,试管倾斜、口紧挨,缓慢倒,操作错误。 故选 B。 13. 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 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C. 【答案】A 【解析】 B. D. 【详解】A、图中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物质为纯净物,并且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 原子构成,为化合物的分子,故图所示的物质为化合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B、图中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 分子,图所示物质不是化合物,而是单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中五个分子构成不同,为两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 题意; D、图中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 分子,图所示物质不是化合物,而是单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B.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C.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 元素 在形成化合物时,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也可 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单质一定是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推理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 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 KMnO4 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 推理不正确; D、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但是在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 也可能显正价,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 价,硫酸中,硫元素显+6 价等,故选项推理不 正确。 故选 B。 15. 装修材料能释放出有害的甲醛(化学式 CH2O)气体,关于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醛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甲醛分子中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 甲醛是由碳和水组成的 D.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醛由甲醛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 、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由甲醛的化学式 CH2O 可知,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对于纯净物而言,甲醛物质仅由甲醛这一种分子构成,若有两种分子,则是混合物。 16.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之间关系的形象 表示,若整个大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中属于 Z 范围的可能是 B. 高锰酸钾 C. 太湖水 D. 氧化铁 A. 液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 X 与 Y 属于并列关系,而整个大圈表示纯净物,所以 X 与 Y 是单质与化 合物中的一种;Y 与 Z 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 Y 是化合物,Z 是氧化物,X 是单质; A.液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此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是由钾元素、锰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C.太湖水是由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及不溶性的杂质等组成,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 物,此选项错误; D.氧化铁是由铁元素、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 物,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17. 蜡烛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瓶内只要有氧气蜡烛就可以燃烧 B.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 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D. 燃烧过程中瓶内的水蒸气浓度会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从蜡烛熄灭后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16%可知,氧气浓度过低蜡烛也会熄灭,错误。 B、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除二氧化碳,还有氧气等物质,错误。 C、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浓度太低,因为最终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错误。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燃烧过程中瓶内的水蒸气浓度会升高。正确。 故选 D。 18.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中三条都正确的选项是 A.物质构成 B.性质与用途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①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②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做保护气 ③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霓虹灯 C.实验操作 D.实验方法 ①先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①鉴别 O2、CO2---用澄清石灰水 ②气体先验纯,再点燃 ②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③用滴管取液,先伸入液体,后挤压胶头 ③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过滤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②汞是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构成 的;③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 A 不符合题意; B、①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助燃剂;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做保护气;③稀有气体 在通电时可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制成五彩的霓虹灯,故 B 不符合题意; C、①制取气体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②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先验纯,防 止爆炸;③用滴管取液,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故 C 不符合题意; D、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则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O2、CO2;②熄灭 酒精灯用灯帽盖灭;③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9. 萌萌同学对期中考试前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