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 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2 分,共 24 分) 1.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最早接触的化学现象是火 B. 古代炼丹术违背了自然规律,对化学的发展毫无作用 C.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 D. 门捷列夫编制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类最早接触的化学现象是火,该选项说法正确; B、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对化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该选项说法正确; 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故选项 说法正确。 故选:B。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雪碧 B. 牛奶 C. 氧气 D. 食醋 【答案】C 【解析】 【详解】A、雪碧由水和溶于水的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 B、牛奶中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C、氧气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D、食醋中有醋酸、水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 C。 3.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
错误的是 A. 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 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 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氢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 A 不正确;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品红分子在水中不停地运动,故 B 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说明 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 C 正确; D、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则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 D 正确。故 选 A。 【点睛】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 得出以下性质,其中属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性质的是 A. 光亮的红色 B. 常温下 为固体 C. 没有特殊气味 D. 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等;物理 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 发性等; 【详解】A、光亮的红色属于物理性质; B、常温下为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C、没有特殊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 D。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 21% B. 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C.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D. 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氧气 21%,氮气 78%,说法错误;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 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 物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烟尘等,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D。 6. 下列物质中含氧分子的是 A. 空气 B. 氯酸钾 C. 过氧化氢 D. 高锰酸钾 【答案】A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氧气,故 A 正确; B、氯酸钾中只有氧元素,没有氧分子,故 B 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中没有氧分子,只有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故 C 错误; D、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 D 错误; 故该题选 A。 7.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 1 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B. 图 2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C. 图 3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D. 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 1 实验中根据木条接触火焰的不同部位,其碳化程度不同,可以用于比较蜡 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 2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可验证燃烧后有水生成 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 3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的蒸汽冷凝成的石蜡颗粒,可以燃烧,说法错误,符合 题意; D、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说法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8. 如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 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D. 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 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A、不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因为木炭燃烧生成气体,选项错误;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选项正确;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读数,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偏小,选项正确; D、若红磷不足,使氧气不能完全反应,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选项正确。 故选 A。 9. 制造北斗三号卫星使用了钛合金材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22,相对原子质量为 48,则钛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22 B. 48 C. 70 D. 26 【答案】A 【解析】 【详解】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22。 故选 A。 10. 取 30mL 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⑥铁架台(带铁圈) ⑦石棉网 ⑧滴 管 ⑨量筒 A. ①③④⑦⑨ B. ①③④⑧⑨ C. ②④⑥⑦⑧⑨ D. 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取 30mL 的液体,量取液体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然后加热,液体较多,需要 用烧杯加热,烧杯不能直接加热,故需要石棉网、铁架台,加热需要酒精灯,故需要的仪器 有②④⑥⑦⑧⑨。 故选 C。 11.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 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中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瓶中较大的压强将瓶中的水压 到长颈漏斗中,从而使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故选 B。 点睛: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 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 好坏。 12. 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 “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显电性 B. 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 价 C. 质量相当于一个氦(He) 原子的质量 D. 在现有的周期表中不可能有它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意,该粒子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则该粒子不显电性,故选项说 法正确; B、中子不带电,失去一个中子后仍显不显电性,仍显 0 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 1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1 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 1,氦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 4,则其质量质量相当于一个氦(He) 原子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由于该粒子没有质子,在现有的周期表中 不可能有它的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6 小题,文字表达式每空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36 分) 13. 请用序号填空:①碘单质升华,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③浓氨水易挥发,④工业上分离 液态空气制氧气,⑤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铜绿,⑥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⑦氧化汞 受热分解了, ⑧常温下水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 (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 【答案】 ①. ③⑥⑧ ②. ⑤ ③. ①④ ④. ②⑦ 【解析】 【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 密度、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金属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腐蚀性、酸碱性、稳定性、活动性、 毒性等。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这里要区分 好变化和性质,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变”,性质描述的是物质在某一方面的特征, 性质常用能、会、易、可以、难等字来描述。 【详解】由分析可知: (1)属于物理性质的有:③⑥⑧ (2)属于化学性质的有:⑤ (3)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①④ (4)属于化学变化的有:②⑦
14.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碳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3)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4)加热氧化汞: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1) ①.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②. 化合 (2) ①.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②. 化合 (3) ①.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②. 化合 (4) ①. 氧化汞 加热 汞+氧气 ②. 分解 (5) 二氧化锰 ①. 过氧化氢  水+氧气 ②. 分解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铁+氧气 点燃 四 氧化三铁; 由文字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 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小问 2 详解】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碳+氧气 点燃 二 氧化碳; 由文字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 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