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doc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资料共3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B 卷 一、选择题(共 6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1.(本题 3 分)(2021·浙江·)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 300cm ,质量不计的薄壁 柱形盛水容器 A,内有质量为 400g ,边长为10cm ,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 B,通过一 2 根10cm 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cm ,剪断绳子后,木块最终静止时有 3 5 的体积露出水面,计算可得出( ) A.剪断绳子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 30N B.剪断绳子前,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 90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 200Pa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 200P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剪断绳子前,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 p=ρ水gh=1.0×103kg/m3×10N/kg×0.3m=3000Pa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故 A 错误; B.容器内水的体积 容器内水的质量 F=pS=3000Pa×300×10-4m2=90N V水=Sh-VB=300cm2×30cm-(10cm)3=8000cm3 m水=ρ水V水=1.0g/cm3×8000cm3=8000g=8kg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且薄壁柱形盛水容器 A 的质量不计,所以,剪断
绳子前,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总=(m水+mB)g=(8kg+0.4kg)×10N/kg=84N 故 B 错误;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 F浮=GB=mBg=0.4kg×10N/kg=4N 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 V 排 = 液面下降的深度 浮 F g 水  4N 3 1 10 kg/m 10N/kg   3 =4×10-4m3 h   V  S A  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变化量 3 (0.1m) 3 4  2 300 10 m 4 10 m 0.02m   4    Δp=ρ水gΔh=1.0×103kg/m3×10N/kg×0.02m=200Pa 故 C 正确;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时,B 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均不变,由 F=G=mg 可知,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力不变,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不变,即压强的变化量为 0Pa,故 D 错误。 故选 C。 2.(本题 3 分)(2021·浙江丽水·)A、B 两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推墙。A 向前推 B、B 向 前推墙,且保持不动。每人用力的大小都为 F,方向水平向右。已知地面粗糙,则以下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B 推墙的力与 A 推 B 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B 给 A 的作用力与地面给 A 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B 同学受到地面给的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 F D.B 同学不受摩擦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推墙的力和 A 推 B 的力方向相同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 A 错误。 B.B 给 A 的作用力向左且作用在 A 上,地面给 A 的摩擦力向右且作用在 A 上,两个力作用在 同一个物体,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 B 错误。 CD.B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墙壁向左的推力 F,受到 A 水平向右的推力 F,这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通一条直线和同一物体上,为平衡力,所以此时 B 同学在水平方向不能再 受力,所以 B 同学不受摩擦力,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3.(本题 3 分)(2021·浙江浙江·)下列所示的是运动场上的场景,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 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运动员赛跑冲线后没有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B.乙:运动员做引体向上在单杠上静止时,他对单杠的拉力和他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丙:运动员将铅球扔出后,铅球会砸向地面,是因为铅球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D.丁: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足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运动员赛跑冲线后没有立即停下来,是由于她具有惯性而造成的,而不是受到惯性的作 用,惯性不是力,故 A 错误; B.运动员做引体向上,他对单杠的拉力和他受到的重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故 B 错误; C.运动员将铅球扔出后,运动员不再对铅球施加力的作用,但铅球此时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所以铅球会砸向地面,故 C 正确; D.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慢慢停下来,是因为足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故 D 错误。 故选 C。 4.(本题 3 分)(2021·浙江·)下列有关某一位中学生的数据估计合理的是( ) A.体积约是 5000cm 3 B.双脚站立对地面压强约是12500Pa C.人体平均密度约是 2 0.8g/cm D.步行速度约是1km/h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 1.0×103kg/m3=1g/cm3 左右。学生的质量在 50kg 左右,体积在 V= m   50kg -3 1 10 kg/m  3 =0.05m3=50000cm3 左右,故 AC 不符合题意; B.学生的体重在 G=500N 左右,双脚站立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在 0.04m2 左右,双脚对 水平地面的压强在 左右,故 B 符合题意; p= F G S S   500N 2 0.04m =12500Pa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 左右,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本题 3 分)(2021·浙江·)轮船水平向右匀速航行,小明在船上跳远,不计空气阻力, 且起跳方式、起跳角度和力度等因素均一致,以起跳点为参照物,小明能跳得更远的方向是 ( ) A.水平向左 B.水平向右 C.与轮船运动方向垂直 D.任何方向都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轮船水平向右匀速航行,小明在船上跳远,原来小明随轮船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明跳 起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仍然具有和船相同的速度,人和船会一起运动,故以起跳点为 参照物,小明朝任何方向都跳得一样远,故选 D。 6.(本题 3 分)(2021·浙江·诸暨市开放双语实验学校)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 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 B。 7.(本题 3 分)(2021·浙江·)研究表明:雨滴自高空由静止下落,雨滴下落过程中受空气 阻力随其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终 极速度,假设每个雨滴可看成球形,每个雨滴的密度相同,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的阻力 与雨滴的半径 r的平方成正比,与下落速度 v的平方成正比,即 f阻=kr2v2,其中 k为比例常 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 k=3.4×10-4Ns/m2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 V r  (r为 4 3 3
半径),g=10N/kg,每个雨滴最终都做匀速运动。如果两个雨滴的半径之比为 1:4,则这两 个雨滴的落地速度之比为( ) A.1:8 B.1:4 C.1:2 D.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每个雨滴最终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雨滴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重力是一对平衡 力,大小相等;即 根据题意有 联立①②可解得 f 阻  G 雨滴  mg  Vg   4 3 3 g   r       ① f 阻  2 2 kr v       ② v  4 rg  3 k 由于每个雨滴的密度ρ相同,π、g、k均为常数,所以这两个雨滴的落地速度之比 v : 1 v 2  2 1 2 r r  : : 1 故选 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物体达到终极速度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 (重力等于阻力)找出终极速度的表达式即可正确解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8.(本题 3 分)(2021·浙江·)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随着加速度的增大一定增大 B.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一定越大 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大 D.物体运动的速度随着加速度的减小一定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 度方向同向,速度增加,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反向,速度减小,所以 A.若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速度随着加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故 A 错误; B.加速度取决于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量大,但如果时间长,则加速度可能很小,故 B 错误;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大,故 C 正确; D.若速度和加速度同向,则速度随着加速度的减小也会增大,故 D 错误。 故选 C。 9.(本题 3 分)(2021·浙江·)2009 年 6 月 7 日日本宇航员和另一位加拿大宇航员在太空 中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中进行了拔河比赛,他们把毛巾拧成条形代替麻绳, 然后各执毛巾一端用力拉。已知日本宇航员(甲方)体重轻于加拿大字航员(乙方),那么 “比赛”的结果是(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两人迅速靠近并撞在一起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 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悬浮于国际空间站中,即宇航员身体不受摩擦力。拔河比赛时, 两位宇航员对毛巾施加相反方向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毛巾对两位宇航员产生向中 间的力,所以两人会迅速靠近并撞在一起。但由于甲方体重轻于乙方,则甲方的惯性小于乙 方,甲方的运动状态比乙方更容易改变,所以相撞时甲方的速度大于乙方。 故选 C。 10.(本题 3 分)(2021·浙江浙江·)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 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C.甲、乙两车经过 5s 一定相遇 D.甲、乙都以 2m/s 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道,甲车的 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 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 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 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 2m/s;由于乙以 2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即开始速度不为 0,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 A 错误; BD.由图甲知道,甲车的速度为 v 甲 s  甲 t 甲 10m= 5s =2m/s 由乙图知道,v乙=2m/s;所以甲、乙都以 2m/s 匀速运动,故 B 错误,D 正确;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5s 后是否相遇,故 C 错误。 故选 D。 11.(本题 3 分)(2021·浙江长兴·)某同学用所学知识对运动场上的的场景进行了分析,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被 A 同学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足球受到踢力的作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