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江苏徐州邳州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江苏徐州邳州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积累与运用。 词句段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词语 lǜ tàn bào zhà cí chǎng jiàng yóu zhòu rán 【 答 案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 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毯、爆、磁、酱、骤、然”容 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请在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中,选出没有错误的一组( ) A. 卡.(kǎ)住 沮.(jǔ)丧 B. 语调.(diào) 盘踞.(jū) C. 轰鸣.(míng) 草坪.(pín) D. 尽.(jǐn)量 昼.(zhòu)夜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 多练。 A.卡(kǎ)住——qiǎ; B.盘踞(jū)——jù; C.草坪(pín)——píng; D.正确。
3. 请在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中,选出有错误的一组。( ) A. 泼辣奔.迸(逃散;奔涌) B.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若流 水 C. 全神贯.(连贯)注 D. 两山排闼..(推开门)送青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A.泼剌奔迸 奔迸:随着奔涌的河水跳入发出声响。奔意思为逃散,奔涌,因此正确。 B.汤汤乎若流水:一般用来形容水流的声音,汤汤:指大水急流的样子。因此正确。 C.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贯:从上到下彻底实现或体现。因此错误。 D.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排闼:推开门,因此正确。 4. 下列诗词背诵,错误的一句是( ) 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 声。 C.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D. 别来几向梦中看,手把红旗旗不 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 根据课文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 A.出自清代赵翼的《论诗五首·其二》。全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 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全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C.出自唐代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全文: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 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D.出自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全文: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 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5. 合作学习时,小明不知道该听哪个学习伙伴的见解,我们可以告诉他( ) A.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具有警示性作用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做本体的关键在于理解选 项句子的意思。做本体的关键在于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为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 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的呢?不符合题意。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行走, 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 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与题意相符。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 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不符合题意。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揭示了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 生做表率,才能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6.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赞扬了邱少云如巨石一般坚 定的意志,也表达了我对邱少云由衷的敬佩之情。 B. “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科学家使用了排除法,对太 阳系的其它行星进行分析,发现它们都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 C. 课文《盼》围绕着“盼”这一中心,将我盼望下雨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生动贴切。 D.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好的故事”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B、C 正确。D.有误,语段选自《好的故事》。本文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 1925 年创作的 一首散文诗。这“好的故事”描绘的是一些美好的事物。
7. 完成下面《童年》中外祖父的人物形象导图: 典型事件 ________ 让小茨冈偷东西 ________ ________ 人物形象 暴躁 ________ 善良 ________ 【答案】 ①. 毒打阿廖沙 ②. 看望阿廖沙,给他讲过去的事情 ③. 放高利贷 ④. 贪婪、自私 ⑤. 贪婪 【解析】 【详解】考查了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 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书中的外祖父是一个性格暴躁、自 私贪婪的人。从毒打阿廖沙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从让小茨冈偷东西 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自私的人,从看望阿廖沙,给他讲过去的事情可以看出外祖父 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放高利贷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贪婪的人。 课内阅读积累与运用。 8. 请根据课内背诵内容填空。 谢枋得说“豪杰应无儿女情”,鲁迅反其意而用之:“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足见诗人离乡之久,但“乡音未改”,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是革命战士战胜无 数艰险后的喜悦。“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显现了诗人___________的豪迈气 概。 【答案】 ①. 无情未必真豪杰 ②. 少小离家老大回 ③. 无论离家多久,热爱依 恋家乡 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⑤. 同到牵牛织女家 ⑥. 逆流而上,直冲九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默写和诗的思想感情。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近现代鲁迅的《答客诮》。意思是对子女没有 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 下,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
榜“无情”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意思是年少时离 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少小离家老大回”足见诗 人离乡之久,“乡音未改”,表达了无论离家多久,热爱依恋家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意思是更加 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达 了革命战士战胜无数艰险后的喜悦。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意思是如今好像要 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显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 的豪迈气概。 9. 按要求写话。 (1)例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 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要求:仿照上句,结合生活体验,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你“犹豫不决”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求:从“亮相、压轴、花架子、对台戏”几个戏曲有关的词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 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我今天带不带篮球去学校呢?带吧,这么多东西实在不好拿,估计妈妈也 会嫌麻烦……不带吧,今天体育课就不能玩个痛快了…… ②. 今年的元旦联欢活动,我 表演的”中华武术”作为咱们班的压轴戏,刚一出场,我就来了一个”金鸡独立”,这一亮 相,赢得台下观众一阵掌声。可惜我学习时间太短,舞台上只能摆摆花架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想象写话的能力,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写话。 (1)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运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心理活动,仿写时,注意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犹豫不 决”的心理。如:考试的时候,由于想考的高分所以就偷看了同桌的答案,同时成绩下来却 觉得这样的分数是不真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害怕老是揭穿,想去和老师主动承认错误, 又怕他惩罚。 (2)本题主要考查写话。
从“亮相、压轴、龙架子、对台戏”几个戏曲有关的词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词语使用正确,有一定的场景。 如: 唱对台戏。唱白脸的。一亮相他的行头。就压倒了对方。因为他是科班出身。从不耍 花架子。一般唱戏的压轴戏都是由她担当。 阅读与理解。 书戴嵩画牛 苏轼[宋代]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0. “尤所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杜处士“尤所爱”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1. 用“——”画出牧童拊掌大笑原因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抓住牧童神态、语 言、动作,描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表达苏轼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这个观点吗?(A 同意 B 不同意),先用“√”标出你的观点,再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理由。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了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杜处士,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牧 童。 【答案】10. ①. 尤其珍爱 ②.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11.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看了看《斗牛图》,象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图画,皱着眉头说道:”这画上明明 是一只正在打斗的牛,牛打斗的时候,力气会用在角上,尾巴应该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啊, 怎么能翘起来呢?”说完,有疑惑不解地看着杜处士。 12.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意 理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的确如此,记 得有一次我组装一个玩具车,根据制作指南,怎么也装不好,后来在楼下修车工叔叔帮助下 难题解决了。由此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向有特长的人请教。
13. ①. 热爱艺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②. 天真可爱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以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字词的解释。“尤”的意思是尤其,特别的。所以“尤 所爱”的意思是尤其珍爱。根据文段的内容“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以得出是“尤所爱” 的具体表现,即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牧童拊掌大笑原因的句子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 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联系生 活实际,进行合理的详细,写出牧童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描写, 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都会死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 要问织绢的婢女。可以得出这句话是表达了苏轼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点明自己的态 度,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可以围绕“问专业的人才能 解决相应的事情”等方面来展开即可。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可以得出杜 处士是一个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以得出杜 处士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从“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意思是有一天,他 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可以看出牧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 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并经常 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
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 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 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阅读。 小英雄雨来(选段) ①[“这儿是中国的土地”片段]雨来带着敌人继续往前走,广阔的田野上,一块两块没 有收割的豆子地,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 着眼睛,等着看看鬼子怎样踏到地雷上, 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那写着几个大字的路边经过。一个个鬼子兵经过时,都战战兢兢地 瞧一眼地上那行特别显眼的白粉笔字:“这儿是中国的土地!” ②[“放羊的”片段]天空已经完全变成灰蓝色,东边天上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 雾气似乎也变得淡了,然而天还没有大亮。 雨来望着坐在火堆旁边打盹儿的鬼子兵,心里说,这可该着,也许就这么雅雀无声,悄 悄地过去呢。让他们在那儿挺尸去吧! ③[“敌人来了”片段]而来用两臂抱着一只树杈子,双手插在袖筒里,睁大两只眼睛, 向远处眺望。还乡河像一条巨大的蟒,从眼底下,弯弯转转向远处爬去。北岸一片开阔地, 就像夏天洗澡,雨来光着身子一样,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再往远处望,天和地连接在一块 的地方,有一个模模糊糊看不清的东西,那是敌人的炮楼。日本鬼子和伪军住在那里。 雨来用右手在额前搭了个凉篷,睁大眼睛,看了一会儿,只见从那黑色的炮楼底下,影 影绰绰爬出一个像盖子虫那么大的黑点儿,转眼之间,黑点儿拉成一线黑线,渐渐变大,往 这边爬。 14. 请找出与以上选文片段情节不相符的一项。( ) A. 第①部分:雨来在帮民兵侦察情况时被敌人抓住,巧妙地把敌人带进地雷阵。 B. 第②部分:而来让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装扮成羊,巧妙地把战士送出包围圈。 C. 第③部分:雨来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放哨,完成任务后他回到了夜校。 15. “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着眼睛”, 这些植物都是没有眼睛的,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 A. 景物描写表达对鬼子的厌恶。瞧,连这些植物都默默等着,想让敌人踏上地雷。 B. 运用比喻让描写生动有趣,其实并不是真的,这从“仿佛”就能看得出来。 C. 给植物装上眼睛恐吓鬼子,给鬼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惊慌失措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