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初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初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 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出不生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 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粑平,交还用主。”材料表明《汉 谟拉比法典》( ) A. 体现了古埃及的重农思想 C. 反映了古希腊的法治传统 【答案】D 【解析】 B. 捍卫自由民的利益 D. 维护土地私有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粑平, 交还用主”,可见,这在维护土地原有主人的权益,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古埃及的 重农思想,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讲述的是自由民的义务而非权利维护,故 B 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法治问题,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 亚历山大将大量波斯人和中亚人征入部队,鼓励马其顿人和亚洲女子结婚,允许保留波 斯宗教和社会习俗。他还在希腊和西亚实行统一币制,力图使希腊人与东方人混合为一。这 些措施( ) A. 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 C. 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B. 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扩张 D. 加速了帝国的分崩瓦解 【详解】由题干中的“他还在希腊和西亚实行统一币制,力图使希腊人与东方人混合为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所以 C 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罗马帝国的扩张与 题干无关,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帝国的分崩瓦解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 C。 3.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涌现出大量表现人的力量与情感、人的形体美与精神美的文学这体 现了( ) A. 体现了希腊迷信自大 C. 揭示了城邦政治根源 【答案】D 【解析】 B.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详解】根据材料“表现人的力量与情感、人的形体美与精神美的文学”,可见,文学的核
心表达了人文主义精神,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迷信问题,故 A 不符合题意;公元前 5 世纪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故 B 不符合题意;城邦政治根源与题干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4. 公元 13 世纪的西欧城市“街道仍然狭窄、紊乱而不卫生,但充满了活力,大包小包,筐 子篮子,那叫卖的小贩,风中摇曳的巨大招将,阻塞了街道。……城市活起来了,讲话了, 行动起来了。”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 庄园制度不断强化 C.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答案】D 【解析】 B. 领主加强对城市的控制 D. 城市取得一定的自治权 【详解】由题干中的“城市活起来了,讲话了,行动起来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 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 由人,享有财产权等权利,出现了“城市活起来了,讲话了,行动起来了”的情景,所以 D 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庄园制度的问题,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领主对城市的控制是在 减弱,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拜占庭帝国的衰亡与题干无关,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 答案为 D。 5. 土豆(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 世纪传入欧洲, 17 世纪传入中国。这一史实反映了( ) A. 南美经济高度发达 C. 三角贸易主要路线 【答案】B 【解析】 B.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中国已经落后西方 【详解】根据材料“土豆(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 世纪传入欧洲,17 世纪传入中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豆(马铃薯)在多地的传播发展, 体现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B 符合题意;ACD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 B。 6. 中世纪欧洲大学开设艺学(含文法、修辞、逻辑,以及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医学、 法学(含罗马法与教会法)、神学等课程,统一使用拉丁语教学。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 A.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 摆脱了基督教会影响 【答案】A 【解析】 B. 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D. 侧重民主法治教育 【详解】根据“中世纪的大学课程设置”可知,大学开设艺学(含文法、修辞、逻辑,以及 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医学、法学(含罗马法与教会法)、神学等课程,统一使用拉丁 语教学,这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 A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学的权利问
题,故 B 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欧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因此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会的 影响,故 C 不符合题意;“法学”仅仅是众多课程之一,未说明它所占比例多,故 D 不符合 题意;故选 A。 7. 下面图示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 A.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C. 法国通过《人权宣言》 【答案】A 【解析】 B.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D. 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之前国王的权利大于议会,后来国王的权利小于议会,结合所 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扩大了议会的权 利,故 A 符合题意;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领域是农奴制而非中央权利,故 B 不符合题意;《人 权宣言》的目的在于,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 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并以此作 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要求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 度,故 C 不符合题意;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不存在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8. 有学者认为,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是因为牛顿的学说( ) A. 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C. 提出了物竞天择理论 【答案】B 【解析】 B. 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D. 抨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详解】题目中“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可知此项成就与牛顿有关,构建了经典力学 体系是牛顿的贡献,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 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 响最大,B 符合题意;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与牛顿的学说无关,A 排除;达尔文提出了物竞 天择理论,C 排除;抨击了君主专制统治与“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不符,D 排除。 故选择 B。 9. “帆船被大规模取代,人口大规模跨国流动,电气、石油和化工成为最重要的行业,各
国政府的公开声明立即可被其他政府得知…”这一情形最早出现于( ) A. 18 世纪 60 年代 C. 19 世纪 70 年代 【答案】C 【解析】 B. 19 世纪 30 年代 D. 20 世纪 30 年代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各国政府的公开声明立即可被其他政府得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 70 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在各 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 界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故 C 正确,ABD 错误。综上故选 C。 10. 机器生产广泛应用后,欧洲大量手工业者破产,英法等国失业人数不断增长。各国工厂 主借机压低工资,榨取工人劳动价值。这一现象( ) A. 引发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B. 解释了启蒙运动社会根源 C.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机器生产广泛应用后,欧洲大量手工业者破产,英法等国失业人数不 断增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 的待遇却很差,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蓬勃兴起,他们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 指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所以 C 项符合题意;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题干所述现象无 关,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 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矛盾,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 11. “我(林肯)正式命令并宣告……所有作为黑奴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 政府包括海陆军当局在内,将承认并保持上述人们的自由。”这一宣言( ) A. 加速了美国内战爆发 C. 扭转了南北战争局势 【答案】C 【解析】 B. 削弱了北方军事力量 D. 维护了种植园主利益 【详解】“我(林肯)正式命令并宣告……所有作为黑奴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合 众国政府包括海陆军当局在内,将承认并保持上述人们的自由。”反映的是《解放黑人奴隶 宣言》,这一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局势,C 符合题意;《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在南北战争爆 发后发表,A 排除;《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加强了北方军事力量,B 排除;《解放黑人 奴隶宣言》损害了种植园主利益,D 排除。故选择 C。 12. 19 世纪中期,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 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 )
A. 大化改新 B. 明治维新 C. 光荣革命 D. 农奴制 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美国舰队入侵日本,随后,迫使日本签订不平 等条约,幕府统治发生动摇,1868 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 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进行“弃旧图新”,所以 B 项符合题意;大化改新使日本 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英国 1688 年发生“光荣革命”, 所以 C 项符合题意;1861 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B。 13. 1914 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感慨地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格雷伯感慨 的原因是( ) A. 巴黎公社运动的开展 C. 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答案】D 【解析】 B. 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详解】根据“1914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 符合题意; 巴黎公社是在 1871 年爆发,A 排除;苏维埃政权建立是在 1917 年,B 排除;殖民体系的彻 底瓦解是在 20 世纪末,C 排除。故选择 D。 14. 在经历了几年精疲力竭的僵持之后,1917 年同盟国与协约国“重新鼓起继续战争的勇 气”,协约国的“勇气”主要来自( ) A. 西线取得突破 C. 俄国爆发革命 【答案】B 【解析】 B. 美国加入战争 D. 坦克投入使用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于 1917 年参战,美国是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的加 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故 B 符合题意;1914 年 8 月 2 日,德军占领卢森堡。8 月 4 日,入 侵比利时。8 月 21~24 日,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德军打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败退, 德军距巴黎仅 15 千米,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法军暂时失败,却保存了主力。9 月 5~10 日, 法、德两军进行马恩河大战,双方投入兵力 150 余万人,德军战败。故 A 不符合题意;俄国 爆发革命后退出了一战相对削弱了协约国的实力,故 C 不符合题意;一战中协约国一直有坦 克的使用,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5. 1914—1918 年期间,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 “战时工业局”等机构,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管制和监督。这些措施( )
A. 意在防范经济危机 C. 促进了贸易与合作 【答案】D 【解析】 B. 借鉴了苏联经验 D. 加剧了资本垄断 【详解】由题干中的“1914—1918 年期间”“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管制和监督”,然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战争,实施国家管控经济, 这就加剧了资本的垄断,所以 D 项符合题意;一战期间,这一举措是为了进行战争的需要, 不是意在防范经济危机,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苏联是在 1926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行计划经济,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管制和监督,不会促进贸易与 合作,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D。 16.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 这是因为该和约( ) A. 凸显美国核心地位 C. 维护德日两国霸权 【答案】D 【解析】 B. 拒绝中苏两国参与 D. 体现瓜分掠夺本质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9 年 1 月到 6 月,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在巴黎召开和平会 议。英法美操纵了会议,会议签订了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这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 德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没有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根 子,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条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 部分赃不均,势必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所以该和约体现瓜分掠夺本质,D 项符合 题意;而 ABC 三项均表述不正确,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 D。 17. 在 1933 年 6 月举行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罗斯福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 国特惠制度,同时还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这表明美国( ) A. 已经摆脱经济危机影响 C. 利用全球市场谋取利益 【答案】C 【解析】 B. 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 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并席卷全世界,为消 除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罗斯福不但要拆除各国的关税壁垒,还要打开苏联 的市场,为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因此罗斯福的目光是放眼全球市场,为的是替美国获得利益, C 符合题意;1933 年没有摆脱经济危机,A 错误;罗斯福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错误;D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 C。 18. 1938 年 10 月 5 日,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说:“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受了一次可耻的失
败……其后果只会刺激对方更为凶狠的野心。”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 A.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答案】C 【解析】 B.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 D.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详解】由“1938 年,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受了一次可耻的失败……其后果只会刺激对方更 为凶狠的野心。”判断,演讲针对的是慕尼黑阴谋,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首 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 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 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故 C 符合题意;一战后(1919-1920 年)。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 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 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不符合题意;卢沟桥事变 的发生的时间是 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不符合题意;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的时间是 194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9. 据日本统计,日军在二战中共伤亡 195 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伤亡 133 万人;被击毙的 日军总数约 71.6 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被击毙 44.6 万人;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达 128.3 万人,约占在海外投降日军的半数。这表明( ) A. 中国抗战贡献突出 C. 日本军事实力落后 【答案】A 【解析】 B. 中国军队孤军奋战 D. 盟军缺乏协同作战 【详解】根据材料“日军在二战中共伤亡 195 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伤亡 133 万人;被击毙 的日军总数约 71.6 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被击毙 44.6 万人;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达 128.3 万人,约占在海外投降日军的半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抗战贡 献突出,A 符合题意;BCD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择 A。 20.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1.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2.……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 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 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材料表明《雅尔塔协定》( ) A. 损害了中国主权 C. 开启了冷战对峙 【答案】A 【解析】 B. 协调了对德作战 D. 体现了平等协作 【详解】由题干中的“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
益须予以保证”这表明《雅尔塔协定》推行大国强权政治,无视小国,弱国利益,英美以牺 牲中国主权为代价督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所以 A 项符合题意;协调了对日作战,而不是对 德,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开启了冷战对峙局面,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 体现了不平等,而不是平等协作,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A。 21. 下面漫画所描述的情形,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 《九国公约》的签订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B. 罗斯福新政推行 D. 北约组织的建立 【详解】由图中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 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 所以 C 项符合题意;《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地位,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推行,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1949 年 北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防御组织,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 22. 1992 年俄罗斯煤、石油、煤气价格较上一年度上涨 4 倍,居民用电、药品和医疗用品 价格上涨 3 倍,面包、牛奶、植物油以及供暖价格上涨 2 倍。材料反映俄罗斯( ) A. 受到苏联解体冲击 C.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B. 坚持计划经济体制 D. 丧失世界大国地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 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被瓦解, 逐渐面向市场经济,出现物价上涨等问题,所以 A 项符合题意;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描 述不符,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物价上涨并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所以 C 项不符合题 意;丧失世界大国地位在题干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 为 A。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