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 12 月月考
试题及答案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S-32
Cu-64
一、选择题(第 1-14 题单选,每题 1 分,第 15-17 题不定项,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我县濒胡公园的生动写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春天的公园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将赤东湖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C. 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公园人工湖内的水是硬水和软水
D. 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向人工湖内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与由原子构成
无关,故错误;
B、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类生活用水,故正确;
C、肥皂水能够区分软水和硬水,遇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复杂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故错误;
D、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工业污水会污染水,不能直接排放,故错误。
故选:B。
2. 2018 年 11 月 8 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
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 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 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 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 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故选 D。
3. 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由不同的原子构成
B. 活性炭包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
C. 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 工业上利用大理石生产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 A
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活性炭包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故选项 B
说法正确;
C、CO2 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选项 C
说法正确;
D、大理石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工业上利用大理石生产生石灰和
二氧化碳,故选项 D 说法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是正确解
答本题的关键。
4. 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
A
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C
D
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通过氢氧化钙溶液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B. B
C. C
D. D
A. A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会把木
炭除掉,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 A 实验设计不合理;
B、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一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无明显现
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B 实验设计合理;
C、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是不能燃烧的,所以难以通
过此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 C 实验设计不合理;
D、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水,所以点燃后,在火焰上方各罩一个干冷
的烧杯,烧杯内壁都出现水雾,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 D 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选 B。
5. 如下图所示,先在 a、c 两支相同的大试管中充满红棕色的 NO2 气体,然后分别向 a、c
试管中加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石墨和活性炭,迅速塞上带导管的胶塞,经过一段时间后,打
开弹簧夹,所观察到的现象(
)
A. a、c 两试管都无明显变化
B. a、c 两试管的颜色都消失,水往两试管流
C. a 试管中的颜色消失,水往 a 试管流,c 试管无明显变化
D. c 试管中的颜色消失,水往 c 试管流,a 试管无明显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而石墨没有吸附性,所以 c 试管中的颜色消失,当
活性炭吸附 NO2 后,试管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大气压将水压入 c 试管,而 a 无明显变
化。
故选:D。
6. 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紫色石蕊变红色
B.
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熄灭
杠杆左高右低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
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 A 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
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 B 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
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 C 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D。
7. 按如图进行实验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
A.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
B. 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C. 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D. 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反应开始,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结束不能立即倒出粉末,因为铜在温度高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选
项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碳
元素的质量的总和,反应中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固体减少的质量不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
碳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 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活中不可用大量的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 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限,则生活中不可用大
量的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故 A 正确;
B、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糖类和氧气,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故 B 正确;
C、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则不能用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 C 不正确;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红色,则溶液变为红色,故 D 正确。故选 C。
9. 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小赵做了以下实验,不合理的是( )
B. 步骤②
C. 步骤③
D. 步骤④
A. 步骤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加热时碳酸分
解,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所以实验中不合理的步骤是步骤 3,故选 C。
10. 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①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B. 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C. 装置②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D. 装置②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实验室采取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①,由于氢
气密度比空气小,需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不能选③,故 A 选项错误;
B、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取过氧化氢分解法,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属于固液不加热型,
发生装置选②,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③,故 B
选项正确;
C、实验室采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因此发生装置选②,由
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因此收集装置不能选择⑤,故 C 选项错误;
D、装置②中固体与液体接触后不能进行分离,不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故 D 选
项错误。
故本题选 B。
11. 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 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
势,其中纵坐标 表示(
)
A. 固体的质量
B. 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C. 二氧化碳的质量
D. 固体中
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像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
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分析 C+2CuO
2Cu+CO2↑可知:
高温
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错误;
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
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
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
变,故 D 正确。
故选 D。
12.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高温
A. C+H2O
CO+H2
高温
C. CaCO3
CaO+CO2↑
【答案】A
【解析】
B. CaCO3+2HCl=CaCl2+H2O+CO2↑
D. H2O+CO2=H2CO3
【详解】A、有单质参加,和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B、反应前后钙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氢元素为+1,氧元素为-2,碳元素为+4,没有化合价
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