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山东青岛大学文学概论与写作技能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 20 分,每小题 5 分)
1.文学活动论
2.文学的审美含义
3.话语蕴藉
4.含蓄
二、简答题(本题共 40 分,每小题 10 分)
1.简述文学的通行含义。
2.简述文学的巫术发生说。
3.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4.简述艺术生产论。
三、论述题(本题共 40 分,每小题 20 分)
1.论述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2.论述文学的雅与俗。
四、阅读下面作品,写一篇评论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字数为 150 字。(本题 50 分)
史铁生散文《答自己问》节选:
五、文学分为几种、以及雅俗共赏
我看是有三种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
纯文学是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
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
与生俱来的问题。不依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有无。因此它是超越着制度和阶级,在探索一条属
于全人类的路。当约翰逊跑出九秒八三的时候,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时候,当大旱灾
袭击非洲的时候,当那个加拿大独腿青年跑遍全球为研究癌症募捐的时候,当看见一个婴儿
出生和一个老人寿终正寝的时候,我们无论是欢呼还是痛苦还是感动还是沉思,都必然地忘
掉了阶级和制度,所有被称为人的生物一起看见了地狱并心向天堂。没有这样一种纯文学层
面,人会变得狭隘仍至终于迷茫不见出路。这一层面的探索永无止境,就怕有人一时见不到
它的社会效果而予以扼杀。
人当然不可能无视社会、政治、阶级,严肃文学便是侧重于这一层面。譬如贫困与奢华与腐
败:专制与民主与进步,法律与虚伪与良知等等,这些确实与社会制度等等紧密联系着。文
学在这儿为伸张正义而呐喊,促进着社会的进步,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它的必要性非常明
显。
通俗文学主要是为着人的娱乐需要,人不能没有娱乐。它还为人们提供知识,人的好奇心需
要满足。但这三种文学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难以划一条清晰的线。有一年朋友们携
我去海南岛旅游,船过珠江口,发现很难在河与海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线,但船继续前行,你
终于知道这是海了不再是河。所以这三种文学终是可以分辨的,若分辨,我自己的看法就是
依据上述标准。若从文
学创作是为人的生存寻找更可靠的理由,为了人生更壮美地实现这一观点看,这三种文学当
然是可以分出高下的,但它们存在的理由却一样充分,因为缺其一则另外两种也为不可,文
学是一个整体,正如生活是一部交响乐,存在是一个结构。
那么是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应该追求雅俗共赏呢?先别说应不应该,先问可不可能。事实上不
可能!雅俗共赏的作品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而且最难堪的是,既便对这罕见的现象,也是乐
其俗者赏其俗、知其雅者赏其雅。同一部《红楼梦》,因读者之异,实际上竟作了一俗一雅
两本书。既然如此又何必非把雅俗捆绑在一部作品里不可呢?雅俗共赏不在于书而在于读
者,读者倘能兼赏雅俗,他完全可以读了卡夫卡又读梁羽生,也可以一气读全了《红楼梦》。
雅是必要的,俗也是必要的,雅俗交融于一处有时也是必要的,没有强求一律的理由。一定
要说兼有雅俗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那就把全世界的书都装订在一起好了。这事说多了难
免是废话。
六、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生命力最强吗
我想现实主义肯定是指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或方式),绝非是说“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就
是现实主义,否则一切作品岂不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了?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必曲曲折折地牵
涉着生活现实,任何一位作家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的。只要细细品味就
会明白,不管是卡夫卡还是博尔赫斯,也不管是科幻小说还是历史小说,都不可能不是
“源于现实反映现实”的。甚至说到历史,都是只有现实史,因为往事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复
制,人们只可能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有的认识高度来理解和评价历史。所以现实主义显然是
单指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了。
这种写作方法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来对待的,认为内容就是内容
是第一位的,形式单是形式位在其次,最多赞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但这仍然是分开来对待
的结果)。总之最关键的一点——它认为内容是装在形式里面的,虽然应该装得恰当。这就
让人想起容器,它可以装任何液体,只要保护得好、这容器当然永远可用。现实主义是一种
容器,可以把所有的故事装于其中讲给我们大家听,故事在不断地发生着,它便永远有的可
装,尽管有矮罐高瓶长脚杯也仍然全是为着装酒装油装水用,用完了可以再用还可以再用,
只要其中液体常新,便不为抄袭,确凿是创造,液体愈加甘甜醇香,故事愈加感人深刻,便
是无愧的创造。这就是现实主义写作方法长命的原因吧。
而以“形式即内容”为特征的一些现代流派,看似倒是短命,一派派一种种一代代更迭迅速,
有些形式只被用过一次至几次便告收场,谁胆敢再用谁就有抄袭之嫌,人家一眼就认出你卖
的是哪路拳脚,因而黯然而无创造之光荣了。这有时弄得现代派们很是伤心窝火。细想其实
不必。形式即内容,形式即非容器,它毋宁说是雕塑,它是实心的是死膛的,它不能装酒装
水装故事,它什么都不能装,它除了是它自己之外没别的用场可派,它的形式就是内容,你
用它的形式岂不就是抄袭它的内容吗?所以一般它不讲故事,讲故事也不在于故事而在于
讲。我想《李自成》换一种讲法也还是可以的,而且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讲无数的故事。而《去
年在马里昂巴》你就没办法给它换个形式,要换就只好等到“明年在马里昂巴”,而且你用
这种形式所能讲的故事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既作了“形式即内容”的一派,就必须要在形
式上不断地创新,否则内容也一同沦为老朽,这不值得伤心窝火,对创造者来说这正是一派
大好天地。正如把内容作首位的一派也必须在内容上时时更新一样。
这好像没什么,这不过是两条路没什么可争执的了。你能说谁比谁更有生命力呢?你一定要
拿“形式即容器”的形式来和“形式即内容”的形式做比较,是不公正的,是叫风马牛拜天
地。应该以前者的内容和后者的形式来比较,就清楚了,它们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它们
也都有伟大的作品流传千古。
写到这儿又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我总以为“脱离时代精神”的罪名是加不到任何艺术流派头
上的,因为艺术正是在精神迷茫时所开始的寻找,正是面对着现实的未知开始创造,没有谁
能为它制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时代精神”。它在寻找它在创造它才是艺术,它在哪个时代便
是哪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