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无锡惠山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无锡惠山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及答案 总分:100 分 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 1 3 表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别把每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 3 份,其中 1 份涂阴影,阴影部分可 以用 1 3 表示。 【详解】A. 由于不是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涂阴影的 1 份不能用 1 3 表示; B. 阴影部分可以用 C. 阴影部分可以用 1 3 1 4 表示; 表示; D. 阴影部分可以用 2 3 表示。 故答案 为: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 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2. 为抗击新冠疫情,丰泰小区买消毒液花了 168 元,要想知道每瓶消毒液多少钱,需要知
道( )。 A. 总共买了多少瓶 B. 小区每天用多少瓶 C. 每瓶的重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要求每瓶消毒液多少钱,用花的总钱数除以买的瓶数,所以需要知道总 共买了多少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需要知道总共买了多少瓶。 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进行补充即可。 3. 三(1)班有 14 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 2 倍,三(1)班一共有( )人。 A. 28 【答案】B 【解析】 B. 42 C. 56 【分析】女生人数乘 2 等于男生人数,男女生人数相加即等于三(1)班总共的人数。 【详解】14×2+14 =28+14 =42(人) 故答案为:B 【点睛】先计算出男生的人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下面汉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中 【答案】A 【解析】 B. 国 C. 梦 【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如果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 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据此进行选择。 【详解】由分析可知:“中”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辨识,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并灵活运用。 5. 1 千克大米做成米饭,大约够( )人吃。
A. 500 【答案】C 【解析】 B. 50 C. 5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每人大约吃 200 克大米,把 1 千克 化成克数,乘进率 1000,再用 1000 除以 200 得解。 【详解】1 千克=1000 克 1000÷200=5(人) 故答案为:C。 【点睛】明确每人大约吃 200 克大米是解题关键。 6. 如图,小蚂蚁回家有两条路,这两条路线相比,( )。 A. 第①条路线近 B. 第②条路线近 C. 一样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图: 第②条路线通过平移,其长度  长方形的一条长边  一条宽边,第①条路线的长度  长方形 的一条长边+一条宽边,所以两条路线一样近。 【详解】依据分析可知:第①条路线和第②条路线一样近。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周长意义的认识。 7. 小明在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把正方形如图对折,他是为了验证( )。
A. 正方形有 4 条边 B. 正方形对边相等 C. 正方形邻边相等 D. 不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将正方形如图对折后,正方形的两组邻边重合,说明正方形的邻边相等。 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把正方形如图对折,他是为了验证正方形邻边相等。 故答案为:C。 【点睛】正方形有 4 条边,这 4 条边均相等。 8. 125×8 的结果和下面( )算式的结果一样。 A. 125 2 6   【答案】C 【解析】 B. 125 4 4   C. 250 4 【分析】算出 125×8 的积,再算出各选项中算式的积,看哪道算式积和 125×8 的积一样。 【详解】125×8=1000 A.125×2×6 =250×6 =1500 B.125×4×4 =500×4 =2000 C.250×4=1000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是解题关键。 9. 一个皮球从 48 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那么第二次 弹起( )米。 A. 12 【答案】A B. 6 C. 3 D. 1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那么第 1 次弹起高度为(48 ÷2)米,第 2 次弹起高度为(48÷2÷2)米。 【详解】48÷2÷2=12(米) 故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每次下落高度和上 一次弹起高度相同,每次弹起高度都是这次下落高度的一半。 二、填空题。 10. 口算。 25 4  56 2  4 500   6 400  13 7  27 56  0 7  90 55  420 7  63 47  42 2  6 7   3 7 48 4  12 5  90 5  4 9   3 9 【答案】100;2400;60;12; 28;91;110;60; 2000;83;84;18; 0;35; 3 7 【解析】 ; 7 9 【详解】略 11.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带★的题。 405×8= 290×5= 624÷3= ★683÷4= 【答案】3240;1450;208;170……3 【解析】 【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法则:从右边起,依次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 一位,得数的末尾就和那一位对齐,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多位数末尾有 0 时,把因数 0 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 0。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 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 除数小,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时,应商 0 占位。有余数除法可以利用“被除数=除数
×商+余数”进行验算。 【详解】405×8=3240 290×5=1450 624÷3=208 ★683÷4=170……3 验算: 12. 用一张长 16 厘米,宽 10 厘米的硬纸板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 )厘米,剩余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答案】 ①. 10 ②. 32 【解析】 【分析】从一张长 16 厘米,宽 10 厘米的硬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 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剩下部分图形的宽为:16-10=6(厘米),长为 10 厘米,长方形的周 长=(长+宽)×2,依此计算出周长即可。 【详解】用一张长 16 厘米,宽 10 厘米的硬纸板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10 厘米。 16-10=6(厘米) (10+6)×2 =16×2 =32(厘米) 剩余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32 厘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正方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要熟练掌握。 13.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答案】 ①. 三 ②. 两
【解析】 【分析】用最小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一位数,求得的积最小;用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 求得的积最大。据此判断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位数。 【详解】99×9=891 10×1=10 则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点睛】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的每一 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 14.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重约 180 一瓶油重 5 排球重 450 大象重约 2500 ( ) ( ) ( ) ( ) 【答案】 ①. 克##g ②. 千克##kg ③. 克##g ④. 千克##kg 【解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计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数学书的重量用克作单 位;计量一瓶油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计量一个排球的重量用克作单位;计量大象的重量用 千克作单位。 【详解】 数学书重约 180 克 一瓶油重 5 千克 排球重 450 克 大象重约 2500 千克
【点睛】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 大小,灵活的选择。 15. 在括号里填上“>”“<”或“=”。 3 千克( )2000 克 29×6( )41×5 0÷85( )0×85 【答案】 ①. > ②. < ③. = 【解析】 【分析】(1)1 千克=1000 克,先把 3 千克换算成克作单位,再与 2000 克比较大小; (2)估算 29×6、41×5 的结果,再比较大小; (3)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 0 的数都等于 0,0 乘任何一个数都等于 0。 【详解】(1)3 千克=3000 克,3000 克>2000 克,则 3 千克>2000 克; (2)29×6≈180,41×5≈200,180<200,则 29×6<41×5; (3)0÷85=0×85。 【点睛】不同单位的名数的大小比较通常是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名数,再根据数值的大小进行 比较。算式的大小比较通常是口算或估算出结果再根据结果进行比较,或先找规律或性质, 然后再根据规律或性质进行比较。 16. 在 375÷5 这个算式中,如果被除数增加 15,商就会增加( );如果被除数 减少( ),商就会减少 1。 【答案】 ①. 3 ②. 5 【解析】 【分析】除数不变,被除数增加几,商就增加被除数增加的部分与除数的商;商减少几,被 除数就应该减少除数与商增加的数的乘积;据此解答。 【详解】被除数增加 15,商就增加:15÷5=3; 除数不变,商减少 1,被除数就减少:1×5=5。 【点睛】运用除法的意义结合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17. 小力从家中出发,步行去学校,他每分钟走 54 米,8 分钟走到学校。他家距离学校 ( )米,他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他每天上学和放学一共走( )米。 【答案】 ①. 432 ②. 1728 【解析】 【分析】路程=速度×时间,小力每分钟走的米数乘走的时间可以算出他家距离学校(54 ×8)米;他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他每天上学和放学走了 4 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据此解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