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末试题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1~4 题,20 分) 文学是我们精神上长久的陪伴,即便是在相对富足、娱乐方式千奇百态的今天,文学仍 是我们精神的背景墙,对抗平凡与琐屑,拯救自我于①(困厄 困难)。它有时振聋发聩., 有时润物细无声。在许多艰难的岁月里,是文学②(滋养 培养)精神,贮.蓄力量;在静谧 寒冷而又荒凉的故乡,文学是鲁迅心中的一道光,照亮新生活的道路;在贫穷落后而又饱受 苦难的时代,文学是艾青心中(xiōng yǒng)的河流,激荡着一阵阵悲愤的浪声。让我们尽 情漫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长廊吧,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得到精神的洗礼。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xiōng yǒng)________ ②聩.( ) ③贮.( ) (2)在文段中①②处分别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困厄 ②滋养 B. ①困难 ②培养 C. ①困厄 ②培养 D. ①困难 ②滋养 【答案】(1) ①. 汹涌 ②. kuì ③. zhù (2)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的能力。 ①xiōng yǒng——汹涌:水势很大,猛烈地向上涌。 ②振聋发聩.(kuì):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 木的人。 贮蓄(zhù):储存,积聚。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 ①空,“困厄”指困苦危难的意思。“困难”指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 多。困难是指事情进行起来难度大,阻碍多。困厄是指处境艰难、困苦。依据“对抗平凡与 琐屑”可知,应选用“困厄”。 ②空,“滋养”指供给养分。“培养”指长期教育和训练,使其按一定的目标成长。依据“文
学”一词可知,应选用“滋养”。 故选 A。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发出深挚的慰问 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2)人存于世,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也就死 得其所。这让我们联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常将敏锐的目光和浓烈的情感投注于山水之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吐纳山水的浩大气势。 (4)《送东阳马生序》作者__________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色愈恭, 礼愈至,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 衔 远山 ⑤. 吞长江 ⑥. 宋濂 ⑦. 不敢出一言以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和作家作品积累能力。 (1)①空,依据“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可知,应该填写“千 里共婵娟”。注意“婵”“娟”字形的正确书写。 (2)②、③空,依据“文天祥《过零丁洋》”“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永远在史册 上闪耀光彩,也就死得其所”可知,应该依次填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意“汗”字形的正确书写。 (3)④、⑤空依据“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了洞庭湖吐纳山水的浩大气势”可 知,应该依次填写“衔远山”“吞长江”。注意“衔”字形的正确书写。 (4)⑥空,依据“《送东阳马生序》”可知,应该填写“宋濂”。注意“濂”字形的正确 书写。 ⑦空,依据“色愈恭,礼愈至”可知,应该填写“不敢出一言以复”。 3. 阅读下面四幅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关于上面四幅作品的书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楷书 (乙)行书 (丙)草书 (丁)隶书
B. (甲)楷书 (乙)隶书 (丙)草书 (丁)行书 C. (甲)隶书 (乙)楷书 (丙)行书 (丁)草书 D. (甲)隶书 (乙)行书 (丙)草书 (丁)楷书 E. (2)上面四幅作品,你会选择哪一幅挂在你家的客厅里?请从内涵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1)B (2)示例一:选甲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时刻提醒我: 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示例二:选乙幅。一个人只有培养高尚品德才能容纳万物、获得尊重。 示例三:选丙幅。它提醒我们: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使我们避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 示例四:选丁幅。它告诉我:“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拥有诚信、懂得诚信的人,做事往 往会成功。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鉴赏。 (甲)楷书,字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 (乙)隶书 ,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丙)草书 ,跌宕落笔,运转龙蛇,纵横洒脱,一气呵成。 (丁)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笔画牵连,流畅自如。 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选丙幅。诸葛孔明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保持一颗平静而纯洁的 心,我们才可以听见灵魂深处的召唤,才能与心底里那个更深刻的自己相呼应。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琅琊山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其中的醉翁亭景区以中国著名的 古亭——醉翁亭为主景区,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醉翁亭建筑群,布局紧凑别 致,亭台小巧独特,总面积不到 1000 平方米,却有多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中国古代 文化的珍宝《醉翁亭记》碑,是琅琊山森林公园最吸引游人的一个主景区。 (1)假如你去旅游,请你结合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有关语句,向游客介绍“醉翁亭”
亭名的由来。 (2)下面是清代同治末年的一位游客写下的一副对联,请你简要赏析。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答案】(1)示例:叔叔阿姨们,“醉翁亭”的亭名是以宋代大作家欧阳修的别号来命名的。 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一文中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里的太守指的就是欧阳修,他当时担任滁州太守, 主持建造了醉翁亭,并亲自给它命名。 (2)示例:全联仅 18 字,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和“山行六七里”欧阳修《醉翁亭 记》中原文语句;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亭主人生前活动、身后对历史的影响概括无遗; “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欧阳修对后世深远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 巧妙,字字精炼准确,耐人回味。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导游词。 《醉翁亭记》有关语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示例:各位游客朋友,前面就是著名的“醉翁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的《醉翁 亭记》中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其中的“太守”就是欧阳修自己,他当时担任滁州太守,主持建造了醉翁亭, 并亲自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这就是“醉翁亭”名字的由来。接下来我们也登上此亭,做
一回“醉翁”。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赏析。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意思是:欧阳修(尊称他为翁)离开八 百年了(应指自己与欧阳修相距的时间),但醉翁亭还在。走上六七里山路,就不再只有一 个醉翁亭了,(还有很多其它的亭子)。上联以怀人(欧阳修)为主,下联以写景(亭)为主。 上联暗含建亭的时间,下联暗含亭子的位置,全句嵌入了“翁、醉、亭”,点明了咏“醉翁 亭”之意,“山行六七里”引用的是《醉翁亭记》中原文语句,表明对欧阳修的敬仰。全句 赞扬了欧阳修身在江湖,心忧朝堂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表明他被后人所缅怀,他并不孤单。 第二部分(5~20 题,50 分) 一、(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后世认为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本诗影响很大,但李白的诗作却能“出于蓝而 胜于蓝”,请结合下面例句作简要分析。 【例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拟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6.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与本诗中“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都写到了梦。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梦”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答案】5. 李诗化用鲍诗的诗句,同时李诗还加入了“停杯投箸”的动作细节和“四顾心 茫然”的心理描写,更能生动地展现诗人的苦闷的精神世界。 6. 李白借典故中的梦,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愿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
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 【5 题详解】 本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比较分析的能力。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指诗人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 发出长长的叹息。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指诗人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 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二者一对比,会发现李白的诗中还多了“停杯投箸”的动作 刻画和“四顾心茫然”的心理描写。友人设下盛宴为李白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 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 杯筷,无心进餐,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所以这一系列描写更能形象 地显示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写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 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 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 诗人增加了信心。所以诗人借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遇明君的愿望; “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结合 下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 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 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 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敏,字元功,赣①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②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 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③阁门祗候。 宋孝宗即位,张浚宣④抚⑤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⑥。浚视⑦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 制。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 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浚不听,令敏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⑧,敏遂 入泗州守之。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
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注释】①赣:今指江西。②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 4 年。③擢(zhuó): 提拔,提升。④宣:巡视。⑤抚:安抚。⑥神劲军统制:南宋官名。下文的“武锋军都统制” (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也是官职名。⑦视:亲临某事,这里指视察。⑧失律:失利。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补官至.承信郎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浚视师. (3)敏请.于朝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 (2)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9. “金人议和”之时,皇帝“诏敏退守滁阳”,而敏仍坚持“请于朝”,他的理由是什么? 10. 结合选文和《曹刿论战》,说说陈敏和曹刿有何相同点。 【答案】7. ①. 到 ②. 军队 ③. 请求 8. (1)陈敏身高六尺多,精通骑马射箭。 (2)烧了他们的船,追到沛城,再次击败他们。 9. 滁阳不是迎击敌人的好地方,高邮才是。 10. 都深谋远虑,积极向主权者进言,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补官至承信郎”的句意是:补授官职直到承信郎。至:到。 (2)“浚视师”的句意是:张浚检阅部队后。师:军队。 (3)“敏请于朝”的句意是:陈敏向朝廷请求。请:请求。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 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余(多)、精(精通)、骑射(骑马射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焚(焚烧)、至(到)、复(又再)、败(击败,打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 可知,“金人议和”之时,皇帝“诏敏退守滁阳”,而敏仍坚持“请于朝”理由是:滁阳不 是迎击敌人的好地方,高邮才是。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与鲁庄公 的“三问三答”及战后的“论”和本文“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 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与金人战射 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可见,陈敏和曹刿都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并能 积极主动向当权进言,在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陈敏字元功,是赣州石城人。父亲陈皓,有才能武力,建炎末年,因为击破赣州盗贼李 仁的功劳,补授官职直到承信郎。陈敏身高六尺多,精通骑马射箭,累积做官到忠靖郎。因 为杨存中的推荐,提升阁门祗候。 孝宗即位,张浚巡视安抚江、淮地区,上奏任命陈敏为神劲军统制。张浚检阅部队后, 陈敏改任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派遣李显忠北伐,张浚想派陈敏同去,陈敏说:“盛夏 发兵不合时宜,而且金国人的重兵都在大梁,我是客方他是主方,胜败的形势先已形成了。 希望稍微等一等。”张浚不听,命令陈敏屯兵盱眙。李显忠到了符离,果然失利,陈敏於是 进驻泗州防御。金人议和,皇帝下诏命陈敏退守滁阳。陈敏向朝廷请求,说滁阳不是迎击敌 人的好地方,改守高邮,兼主管军事。与金人在射阳湖交战,打败他们,烧了他们的船,追 到沛城,再次击败他们。 三、(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靠学习赢得未来 唐继光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 18 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 80 至 90 年;到了 20 世纪末,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 5 年;进入 21 世纪,已缩短为 2 至 3 年;而对信 息科技知识来说,知识更新周期只有 18 个月。身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形势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