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 1.“红月亮”指的是月亮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到达人类眼睛这段产生的颜色变化。但月全食 时也会出现红月亮。这是一种很罕见的情况。“红月亮”又被称为“血月”。今年 1 月 31 日,全国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超级蓝色血月”,这是 152 年来超级月亮、蓝月亮 和月全食将首次同时出现。我们同时看到一个肉眼可见的超级月亮和月全食。下列说法科学 的是( ) A.当天的月相接近新月 B.当天,地月连线与地日连线几乎相互垂直 C.当天晚上,镇海地区的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是因为天气不佳,云层遮挡 D.当天晚上,月亮发出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到达人类眼睛时多为蓝光,所以看到蓝月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天的月相接近满月,故 A 错误; B.当天奇观发生时,地月、地日连线呈一条直线,月亮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故 B 错误; C.因为天气不佳,云层遮挡,当天晚上,镇海地区的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故 C 正确; D.月亮不是光源,不能发光,反射太阳光,故 D 错误。 故选 C。 2.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日全食时位于( ) A.a 区 C.c 区 【答案】A B.b 区 D.a、b、c 区都不是
【解析】 【分析】 根据日全食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日全食时位于 a 区。故选 A。 3.一位美术爱好者在我国某地发生月全食时,即时绘制了几幅图画,试根据月全食过程判 断,能正确反应一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 ( ) A.⑥⑤③⑧④①②⑦⑥ B.⑥⑧③⑤④⑦②①⑥ C.⑥⑦②①④⑧③⑤⑥ D.⑥①②⑦④⑧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月食发生的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月全食从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 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即如图顺序应该是: → → → → → → → → 。故选 A。 4.正确反映一次日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 ) A.ABCD B.BCAD C.CABD D.BDCA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由于月亮自西 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 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 程开始的时刻。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 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 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故答案为 D。 5.下列三球间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产生月食的是( ) B. D. A. C.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月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 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结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考查月食产生的原因。
6.观测者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 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现象发生于农历十五日 B.此现象适合于夜晚观测 C.观测者看到的是月全食 D.此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BCD.图中所示是日全食现象,日全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日全食发生在白天,日全食是由光 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B、C 均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7.一位美术工作者在我国某地发生月全食时,即时绘成了几幅图画(见图)。根据月全食 过程判断,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详解】 月食是当日、地、月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 影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月食亏损于东(左)面,复圆于西(右)面,月全食形成过程 为: ③,故选 C。 ,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④①② 8.在一个时间段中,某两天的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时间段是阳历中的一个月 B.图中时间段中月相的变化是“望→下弦→朔→上弦→望” C.图中时间段内月球除了公转也在自转,周期均是 29.53 日 D.这两天不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朔)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望)月→亏凸→下弦月→残 月→新(朔)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读图可知,图示 时间段为阴历中的一个月,月相的变化是“望→下弦→朔→上弦→望”,故 A 错误,B 正确。
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都是是 27.32 天,故 C 错误。月食发生在满(望)月,故这两天可能 出现月食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B。 9.2020 年的中秋和国庆是同一天,花好月圆,举国欢庆,关于中秋这一天以下说法合理的 是( ) A.朔月即满月,在月中,大概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 B.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位置成一条直线,月球居中间 C.在地球上某些地区可以观测到月食现象 D.明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由于月球绕地运动引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在一个月中月相是不断变化的,农历 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朔月 表示新月,是农历的初一,故 A 错误。 B.中秋节的月相为满月,此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成一直线,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故 B 错误。 C.中秋节的月相为满月,日期为农历十五、十六,这一天可能发生月食,所以在地球上某 些地区可以观测到月食现象,故 C 正确。 D.月球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10.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 (1)月球公转到图中点___________时,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___________(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点___________时为上弦月。
(3)月球位于 D 点、B 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 【答案】 C 月食 B 三者成直角 【解析】 【分析】 【详解】 (1)(2)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A 位置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 则应为新月,根据月球运动方向,B 应为上弦月,C 为满月,D 为下弦月。所以,月球公转 到 C 点时是农历十五,可能发生月食;月球公转到 B 点时是上弦月,月面朝西。 (3)月球位于 D 点、B 点时,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成直角关系。 1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1)如图甲,小明分别用大球、小球模拟太阳、月球,把大、小两个球放置在同水平面上, 并将小球由 A向 B移动,观察大球被小球遮掩的过程。该实验模拟的天文现象是________ 过程。 (2)如图乙是用专用仪器拍摄的太阳照片,照片中①区域呈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是日珥,日珥 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________层。 【答案】 日食 色球 【解析】 【详解】 (1)[1]由图甲可以看出小球从 A向 B移动的过程中,太阳进入人眼睛的光线会被遮挡,出现 人们只看到部分太阳到完全看不见太阳再到只看见部分太阳的现象,该实验模拟的天文现象 是日食过程。 (2)[2] 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现象是________;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位置互换,那么可能发生________现 象。 (2)图中月球处于 A时,将发生________现象;处于 B时,将发生________现象。 (3)当月球再次进入 A时,至少需要________的时间。 (4)月球处于 A时,月相是________。 【答案】 月食 日食 月全食 月偏食 29.53 天 满月 【解析】 【详解】 (1)[1][2]当太阳、地球和月球位于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进入 地球的阴影区而发生月食,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位置互换,那么可能发生日食现象。 (2)[3][4]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由图知,当月球位于 A处时,月球整个位于地球的阴 影中,形成了月全食;当月球处于 B处时,月球中有部分位于地球的阴影中,形成了月偏食; (3)[5]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 -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 29.53 日,所以当月球再 次进入 A时至少需要 29.53 天. (4)[6]此时月球处于 A处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 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的月相为满月). 13.某科学小组进行了一项“日全食对伞降火箭模型留空时间有无影响”的科学探究。(伞 降火箭发射上升到约 100 m 高空后,降落伞会自动打开带着箭体返回地面,从发射到落地时 间为留空时间) (1)本次科学探究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选择 5 枚“长征二号”伞降火箭模型,使用同种规格的发动机(充填有等量火药)和 降落伞,选择日食前、日全食时、日食后三个时间,在宁波大学分别进行三次发射。得到如 下数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