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熟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常熟市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 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 《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 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 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 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 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 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 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新 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 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材料二: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 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 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 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 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 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 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 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 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由 于缺乏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致使作品缺乏“风骨”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作品辞藻
过于繁艳,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 学史上亦不乏其例。 (摘编自孙敏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 意义》) 材料三: 西方的“崇高”与中国“风骨”有相似之处,崇高与风骨产生地不同,受到的历史影响 不同,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 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崇高”这一美学术语也是在“西学东渐”时传入 中国的,在我国的美学著作中,崇高还被称为“刚性美”或者是“刚美”。 风骨与崇高都是美学的范畴,风骨与崇高诞生的历史背景相似,崇高是在古罗马帝国社 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罗马走向衰落的时期诞生的。针对古罗马的创作文风,朗 吉努斯才写了《论崇高》。刘勰所处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不安,文风浮夸,这些使他强调作 品的风骨。“风骨”与“崇高”不仅是作家们的文章风格,还是审美的范畴,二者都是人们 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如自然界中的景物,只从物的角度看,它们没有思想和情 感,也就无所谓风骨与崇高了。自从有了审美实践活动,山河就由自然景物的存在物变成了 审美的存在,也就是自然性与人性在人生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紧密的关 系。 “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像是人读到一篇好的 文章,就会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欣赏和佩服。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是高雅、君子的代名词, 欣赏郑板桥画的竹子,给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是愉悦的。崇高与风骨都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 中,就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冬天里绽放的梅花,笔直翠绿的竹子等体现了风骨。 “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崇高主要是从人的主观 方面来解释的,例如朗吉努斯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风骨主要是从文章或是 作品的客观方面来看的,文章的风格和骨气都是作者后天培养和发展的,来自现实生活之感 发。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地 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摘编自刘红《论风骨与崇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 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
B.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 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 C. 刘勰认为,文辞端庄正直,那么文骨就形成了;文章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 那么文风就会清新明显。 D. 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风骨”都诞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 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B. 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所以,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 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 C. 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 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 D. “风骨”在审美心理上给人刚强、舒爽之感,而“崇高”则会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紧 张感,所以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 3. 下列句子,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讲的“风骨”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 西方“崇高”理论和中国“风骨”理论都属于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请 简要概括两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5. 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如何体现“风骨”的?请结合材料谈谈。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答案】1. A 2. C 3. D 4. ①相同点:都具有阳刚之美;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
敬佩感和愉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5. ①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或“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 的担忧”),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感情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了,体现了“风骨” 的其中一个条件“述情必显”。②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文辞简洁,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体现了“风骨”的另一个条件“析辞必精”。 ③材料三又指出“风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而杜甫的 《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这两句都是 写洞庭水,境界宏阔,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错误,将“风 骨”连用来品评人物画的是顾恺之,原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 品评人物画”;且“‘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也未必是最早使用的人。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将深沉 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可见作家的强 烈情感若不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品未必有“风骨”。 B.“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错误,文辞的繁简、质艳会影 响作品的“风骨”,但不意味着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更具感染力 和聚合力;且文章是说“由于作品辞藻,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 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说的是“过于繁艳”。 D.“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风骨’和‘崇高’虽 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在审美心理上的感受不同,并未比较优劣。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作品有“风骨”的的条件是:①“述情必显”,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深沉强烈、激昂慷慨
的思想情;②“析辞必精”,使用了恰到好处的辞采形式。 D.诗句的意思是: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 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此句语言婉丽,写闺中思妇初醒的情态,刻画出一位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并未表现出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相同点: 依据“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 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可概括为:都具有阳刚之美; 依据“‘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可概括为:都能引 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 依据“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 地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可概括为: 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 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了使作品有“风骨”的两个条件,一是“述情必显”。文章指出,“述情必显”是 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 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 统摄力。 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抒发的感情。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 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 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 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 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 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 横了。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由此, 这首诗表达了深沉慷慨、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又表达 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 材料二指出使作品有“风骨”的第二个条件,即“析辞必精”。文章指出,作品的辞采形式 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 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 再看杜甫《登岳阳楼》的“辞采”。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 整,音韵和谐。“无”对“有”,“无”写出与亲人音信皆无的担心、无奈,突出诗人精神上 的孤独;“有”则写出诗人年迈体衰之外,又四处漂泊,无处安身,更于国事无补的深层痛 苦。由此,诗歌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文辞简洁,不饰辞藻,整首诗读来抑扬顿 挫。 材料三又指出,“风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 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 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 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 下子分裂成为两块。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 力量。由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壮阔的洞庭湖景,给人崇高的感觉。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管城笔坊 聂鑫森 古城书画界人,没有不知道“管城笔坊”的。一条僻静的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一截 短短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长溜插满毛笔的竹笔筒。笔坊的主人总是不见,有顾客来了,喊 一声:“有人吗?” 声音未逝,正在内间忙着做笔的主人,来不及解去围腰,就笑吟吟地走出来了。 这就是管城,六十岁刚过,一头白发,瘦精精的。掌柜、伙计、笔匠,都是他一个人。 老婆和两个儿子在离城几十里外的青山桥乡下,种田、种果树、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很丰 足。 管城世代虽居乡下,主要精力却是做毛笔,技艺是祖传下来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 知道“管城”二字其实就是毛笔的代称,《史记》里说:“蒙(恬)将军拔中山之毫[注],始皇
封于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从老家来到古城,开了这个笔坊,专制专卖各 种不同型号的羊毫、狼毫、兼毫笔。做一支笔,须经一百多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选料精, 做工细,笔之四德“尖、齐、圆、健”无一不备。书画家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而且 价钱公道,因此管城笔坊名声日著。名声是名声,却并不怎么赚钱,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 想让儿子弃农来子承父业,年轻人却不愿意,整天傻子似地做笔,累不说,钱还少,划不来! 老爷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马虎,动辄就是粗声粗气地教训一番,谁受得了呢?管 城只好独打鼓独划船,一个人撑着笔坊,谁叫他爱的就是这一行呢!每日三顿饭,到街上小 饭铺去,利索;老伴半个月进城一次,为他洗衣、洗被,打扫里外卫生。 老伴劝他:“累了一辈子,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吧。儿子、孙子整天围在身边转,几多 快活。” 管城说:“我离不开城里这些书家、画家,我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笔。” 老伴叹了口长气:“你这是何苦呢?”“我喜欢。” 管城在书画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习惯用管城做的笔写字画画。为了感谢管城,不时地 给他送来书画佳作以表谢意。夜深人静时,管城会在灯下,一张一张地细看这些字画,看着 看着,忍不住就要打几个哈哈。这日子,滋润! 古城书法家主席秋驰毫,在一个初秋的日子,忽然打电话来,中午请管城到府上小酌, 并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秋驰毫有什么事相求呢?无非是请他做笔!他很喜 欢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书法家,自号墨云斋主,为人谦和,字确实写得不错。幼承庭训,秋 驰毫从五岁开始习字,遍临碑帖,功夫很扎实,特别是草书,学的是怀素,兼及张旭、孙过 庭,已有自己的面目,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骛,充满着一种别有的韵 味! 近午时,管城关了铺面,换了干净衣衫,坐公交车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里花木扶疏,清凉可人。秋驰毫一直迎到院门口,然后,引着管城进了书房。秋夫 人端上茶来,说:“管先生,你们谈,我去厨房了。” “管先生,再过一个多月,我应邀要去法国巴黎办一个草书展览,还得现场表演。我想 请你制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有了你的笔,我就心里有底了。”“过奖。过奖。”“作品都已装裱好了, 请你过过目,提提意见。”“不敢当。我是外行,秋先生抬举我了。”秋驰毫从柜子里抱出一 大捆卷轴,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
管城凝神细看,看布局,看行气,看笔划,看墨色,却一直抿着嘴,不作声。 “管先生,如何?”“不……错。这五十幅大作,不知秋先生写了多长时间?”“也就半 个来月吧。”“呵……好。” 管城觉得这些作品,往粗里说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往细处看,却露出浮躁之气,是“赶” 出来的,不似天然生成。 秋驰毫说:“管先生好像没把话说完。” “哪里哪里。我在想该怎么为先生做笔哩。我得关门回老家去一趟,入秋了,山羊毛好 找,黄鼠狼则要请人去捕,选一条上等尾巴上的毛,然后平心静气在老家制作。笔杆我想用 绿檀和紫檀,再刻上字。” 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说:“你要说的话都说了,后学惭愧。管先生,内人大概已把 酒菜备好了,今儿我们要好好喝几杯。” “谢谢。” …… 管城再次来到秋府,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下着疏疏密密的秋雨。 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收好,放在客厅门边。然后,请管城在古雅的八仙桌边坐 下来,亲自沏上一杯龙井茶。 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打开来,里面躺着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 “秋先生,请一试。” 秋驰毫接过来,看了又看,感动地说:“先生之笔,何须一试,定是上品无疑。你关门 歇业一月之久,就为制这两支笔,而且静居乡间力避尘扰,精气神全在这笔中了。请先生报 个价吧,我全付!” 管城摇了摇头,说:“还是常价,每支百元,多一个子不取。” “这怎么行呢?先生太亏了。” “你再说就生分了。我只愿先生此次出访,载誉而归。” 秋驰毫突然目光一亮,说:“先生上次看拙字而不肯赐教,但从你的眼神里我却明白了 什么。你走后,我再看一遍,浑身冒汗啊,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迹,便一把火烧了。致函东 道主,容我推迟一年再出国门。先生专意做笔而不慕名利,是对我的最好教诲。” 管城笑了,站起来大声说:“秋先生,请撤下茶杯换上酒碗,我真的要讨碗酒喝了!” (有删改) [注]中山之毫:古代中山兔的毛,可用于制笔。相传蒙恬曾取中山兔毛制作毛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