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年江苏南京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年江苏南京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 (《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乐记》上有一 段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 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 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 “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 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毛诗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是说,逻 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 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 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 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 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 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 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 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 音。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 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音 乐)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 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当 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王江宁 三人旗亭唱诗的传说等等,无不清楚地证实着这一点。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 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王世贞《曲藻》)。 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式以来, 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 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才是当时在整
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 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 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三: 中国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声腔音乐在戏剧形式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因此,《乐记》认为: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产生于人心所感。情感在心中激荡,外现出来便是声音;声音的符号显现就是音乐。 因此,治世的音乐安祥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怼激愤,亡国的音乐悲凉哀苦。 人间的音乐的生成和发展,与政局的安危、政权的兴亡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中国戏剧音乐的发展变化,证实了《乐记》的这一论断:舒缓祥和的昆山腔,发生于明代中 叶政通人和之际;粗犷激越的弋阳腔,流行于兵荒马乱的清代初期。中国戏剧南北声腔的更 替,更是王朝政治、人心向背的寒暑计。 人心,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系;而生存状态也从音乐之中得以表现。比如,中国大陆沿海一 带,往往是经济的率先开发区,生活相对富裕,因此,那种清丽舒缓的音乐常常占据主导地 位;而内陆深处黄土高坡之上,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相对贫困,因此,那种略带哀怨的、呐 喊式的音乐,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节选自孙文辉《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 1. 对文中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以理解为声乐因为最接近于自然,所以是中 国民族音乐中最高等级的音乐。 B. 《乐记》中“故歌之为言,长言也”,可以理解为“歌”是“言”发展而来,言语不够表 达,长言之,嗟叹之,于是歌唱产生了。 C. 《毛诗序》中“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理解为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进入音乐语言、 艺术语言需要情感的推动产生飞跃。 D. 《曲藻》中“骚、赋难入乐……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可以理解为入乐 和入俗是音乐与诗歌融合的两个要素。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乐”是一种综合艺术,不是仅仅指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综合的一 种艺术样式。 B. 当异国曲调和乐器传入中原,传统的“雅乐”“古乐”中融合了新鲜元素,音乐也呈现出 多元性,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 C. 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在诗歌领域,音乐渗透在以绝句和七律为代 表的诗歌中,成为当时的流行。 D. 声腔音乐在中国的戏剧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戏剧音乐的发展变化也是王朝政治、人心向 背的寒暑计。 3. 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三第二段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C.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D.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哪些因素促成了“盛唐之音”的出现?请依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镇上 路遥 吉普车在咸榆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闪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 着的奶白色的冰凌…… 将军透过车玻璃扫视着黄土高原广漠的田野,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已二十年没回故乡了。 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他猛一怔。 我为什么一怔?他似乎在问自己。 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下了车,走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向那个 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 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他的心在 怦怦地跳着。 一点也不错,这就是那个洞,那个在下雨天把校园操场上的积水排在墙外的肮脏的下水洞。 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大概是八月十五, 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学生们全都放假,而且不准在唱戏的时候留在校园内,以便把这里 变成剧场。当然还可以进去,但得买票。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 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悄悄地从那洞中钻进去,不就到操场上了吗?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那另一只大 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就这样,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我立即认出,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 二。 “你这个混场的贱溜子……”焦二一边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一边兴奋地嚷嚷着。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 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焦二,你又造什么孽呀! 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甚至给包子 上唾了一下。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我……没有钱。” “你是镇子上谁家的娃娃?”
“我不是镇子上的。我是乡里来的。”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唉,看多凄惶!裤子都露着肉……”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 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我的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 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猪嘴碰上个狗獠牙,焦二碰上个母夜叉……”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羞耻、悔恨、感激、甜蜜……这种种情感涌上了你的胸腔,涌上了你的喉眼。你手里捧着那 一个热腾腾的菜包子,转身就跑开了。 将军解开军大衣的钮扣,抬起头,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 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就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蓦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一个卖零吃的摊子前。这里热闹非凡,吆喝声四起。有卖凉粉的,有 卖油糕的,有卖粽子的,有卖扁食的……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这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他问:“多少一个?” 姑娘立刻热情地招呼道:“七分钱一个,不要粮票,喷香!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我是待业青年……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包子,重新穿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返回到了公路上。 司机身子伏在方向盘上,已经睡着了。 他敏捷地上了车,用胳膊肘轻轻碰醒了小伙子,给他手里塞了两个菜包子,说:“很香,你 吃吧,吃完了咱再走……” 司机说不饿,把包子塞进挎包里,就立即踩动了离合器。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 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对下水洞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是因为下水洞见证着自己悲苦的童年,也让他体会 到人情的温暖。 B. 卖菜包子的大嫂爱憎分明,直斥焦二“造孽”,并从他手中救下贫苦的孩子,体现了小说 邪不压正的主题。 C. 小说首尾均出现了咸榆公路和弓形石桥,公路意指将军行履匆匆的现实,石桥通向其牵 挂的故乡,饶有深意。 D. 作者通过抒情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也体现出小 镇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叙事人称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先后使用了“他”“我”“你”等人称,体现了现
实与回忆的穿插,客观叙事与内心活动的交织。 B. 小说语言通俗质朴,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如“怎”“水洞子”“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 心了”,增强了感染力,使小说富有乡土气息。 C. 小说描写司机“已经睡着”“把包子塞进挎包”“立即踩动了离合器”等细节,表现其对 小镇略显冷淡,反衬出将军对小镇的多情重感。 D. 主人公对焦二的情感态度前后对比鲜明,原先是畏惧,而多年以后因为身份的巨大变化, 作为将军的他想到焦二则是宽容和释然。 8. 小说中两次出现“奶白色的冰凌”,请分析其寓意。 9. 将军与卖包子姑娘对话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有妙用,请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氏长庆集》序 元稹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 能不误。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 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 第。明年,拔萃甲科。会宪宗皇帝册召天下士,乐天对诏称旨,又登甲科。未几,入翰林掌 制诏,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 《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诗及前后数 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 “元和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 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 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 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于之为微之也。又云鸡林①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 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予时刺会稽,因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予以为 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 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 碑记叙事制诏长于实。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 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注】①鸡林:即新罗,朝鲜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 /予之为微之也 B.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 予之为微之也 C.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 予之为微之也 D.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 予之为微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籍:即六经,指儒家六部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左传》。
B. 甲科:甲是天干首位,用作第一的代称,唐代进士分甲乙两科,其中甲科为第一等。 C. 翰林:即文翰之林,这里指为朝廷草拟诏制的机构翰林院,供职其中者称翰林学士。 D. 邮候:邮是邮亭,指设在途中供信使和旅客歇宿的馆舍;候是斥堠,探望敌情的土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天赋文才,幼年即能识字,童年聪颖好学异于常人,少年时有志于诗赋写作,青 年时应科举考试,连登甲科。 B. 白居易初入仕途,意气风发,勇于向朝廷进言,臧否时政;另一方面也致力于诗歌创作, 写出了众多吟风弄月的作品。 C. 白居易的作品流传广远,影响很大,从京城到地方,男女老少贵贱穷达之人都喜爱他的 诗歌,甚至外国人也欣赏喜爱。 D. 白居易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以编定于长庆年间而得名,集中收入了两千多篇不同体 裁的作品,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 (2)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14. 虽然文末说“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但元白交谊于文中依然可见。 依据文意,分条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赵昌父①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②,且有秋水③之约。八月十 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④赤壁, 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 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赵昌父:与后文吴子似均是作者罢官退隐江西铅山时的友人。②褒借:褒奖,赞美。 ③秋水:指辛弃疾铅山居所中的秋水堂,语出《庄子·秋水》。④青山:李白之墓在安徽当 涂县的青山,这里以青山代指李白。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恢宏的气度,为有 寥阔之志,自然有下文“梦登天”之举。 B. 词中写梦,充满豪迈的激情、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其浪漫的色彩与至高潮处从梦 中跌落的笔法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相似。 C. 梦醒后“人事底亏全”的发问,表现出词人人事难全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蕴含了词 人虽有雄才大略却报国无路、有志难申的喟叹。 D. 结尾两句自我宽慰,既有眼前佳人可倾诉衷肠,复有窗外秋水月明之美景可供欣赏,将 前文绚烂的梦境与满腔悲怀归于一片澄静。 16. 依据文本,分析词人梦境中“我志在寥阔”的表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 《登泰山记》中“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对于从师求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态度是“______”,而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的态度反而是“______”,韩愈形象地刻画了这些既愚蠢又荒唐的所谓“君子”。 (3)《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两句正描绘 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方言词汇里,藏着特定区域的地理、人文环境的文化景观;方言语音中,保留了大量中古以 来的语音面貌。通过粤语,我们可以了解中古时期完整的入声系统;通过吴语,我们可以感 受到系统的全浊声母;通过闽语,还能窥视上古汉语语音的______。 中国人“______”的文化思维,也体现在方言上。离开故土的人们在弥留之际,都希望能看 一眼家乡山水,听一句里谈乡音。方言是情感的纽带,听到了乡音,就像找到了回家的路。 ( ),保护方言对传承文化有积极意义。然而年轻人中仍坚持用方言交流的似乎寥寥无几。 其实,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并不矛盾,普通话就像正装,方言就像便装, 各美其美,______。2015 年,国家提出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个工程是要通过摄像、 录音和手写把方言基本的东西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涉及全国大约 1000 多个方言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泥鸿爪 安土重迁 并行不悖 B. 一鳞半爪 安土重迁 殊途同归 C. 一鳞半爪 叶落归根 并行不悖 D. 雪泥鸿爪 叶落归根 殊途同归 19. 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 20.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俗话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尤其是经常熬夜的人,白天抽空打个盹儿,就当是续命了。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睡眠与学习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来评估与缺觉有 关的认知缺陷。他们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对于熬夜的人来说,仅凭白天短短 几十分钟的打盹,并不能明显缓解夜晚睡眠被剥夺造成的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选择了近 280 名年轻人参与实验,______:一组当晚回家睡觉;剩下两组留在实验 室里,______,还有一组通宵不睡后小睡 30 或 60 分钟。( ),受试者需要完成几项相同的 认知测试。熬夜的受试者在第 2 次测试中的表现明显下滑,相较而言,熬夜后小睡的受试者 的认知指标______。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他们睡觉或熬夜的之前或之后 B. 在他们睡觉或熬夜的之前和之后 C. 在他们睡觉和熬夜的之前和之后 D. 在他们睡觉和熬夜的之前或之后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 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
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时移世易,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生活中时时出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 考?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答案】1. A 2. C 3. C 4. 首先阐释古代“乐”的概念;其次分析逻辑语言如何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音乐的语言; 最后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5. 各种异国曲调与乐器传入后,与传统音乐相融合;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的投射;音乐性 的表现力量渗透到盛唐各艺术部类。 【答案】6. B 7. D 8. 奶白色的冰凌既指代黄土高原上冬日恶劣寒冷的生活环境,也象征对家乡纯洁美好的情 感。 9. ①摊前热闹非凡,姑娘热情招呼,表现了富有烟火气的小镇氛围和淳朴热情的民风民情。 ②将军期望再遇卖菜包子大嫂,体现出将军对大嫂的感恩和对童年的怀念。 ③将军本已准备离开,又被吆喝声吸引,原以为会重逢,却又并不相识。增加故事曲折性。 ④回忆终究过去,人生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有戏剧性的安排和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 境况的独到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礼部侍郎高郢才开始用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白居易一下子就考中(被 选拔为)第一等。 (2)至于抄写或刻印(白诗),在集市上叫卖,有人还拿着它去换酒茶,这种情况到处都有。 14. ①一处任职,诗文往来。②身处两地,寄赠频繁。③相互影响,共创新体。④亲为编集, 高度评价。 【答案】15. D 16. ①登天玩月,俯仰千年。 ②结伴苏李,畅游天界。 ③北斗为勺,痛饮美酒。 ④鸿鹄高举,俯瞰天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 金就砺则利 ②.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 不耻相师 ④. 君子不齿 ⑤. 相与 枕藉乎舟中 ⑥.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答案】18. C 19.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 20. ①“提出”改为“开展”或“启动”②在“手写”后加上“的方式”③删去“大约”或 “多” 【答案】21. B 22. ①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②其中一组通宵不睡③并没有显著提升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