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1. 学校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本次活动的主题。 【答案】“身边的文化遗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书写。 用正楷书写“身边的文化遗产”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横平竖直,不能连笔。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 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 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 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①(yán)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系统 梳理文化资源,让【甲】在禁宫里的文物、【乙】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丙】在古②(jí)里的文字都活 起来。 (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根据拼音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沿 ②籍 B. ①沿 ②藉 C. ①延 ②籍 D. ①延 ②藉 (2)根据语境,在甲乙丙三处分别填写词语,正确一项是( ) A. ①收藏 ②书写 ③陈列 B. ①收藏 ②陈列 ③书写 C. ①陈列 ②收藏 ③书写 D. ①陈列 ②书写 ③收藏 【答案】(1)C(2)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延续:延长或继续下去。延,读作 yán; 古籍: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籍,读作 jí。 故选 C。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收藏:使聚集在一起并保藏起来。 陈列:把物品摆列出来让人看。 书写:用笔写。 甲处,根据“让【甲】在禁宫里的文物”语境,此处是“聚集在一起并保藏”的意思,应使用“收藏”; 乙处,根据“【乙】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语境,此处是“摆列出来”的意思,应使用“陈列”;
丙处,根据“【丙】在古②(jí)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语境,此处是用笔写的意思,应使用“书写”; 故选 B。 3. 学校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本次活动的橱窗里将要展出的一段文字,小编辑对于其中 的两个标点符号拿捏不准,请你帮助他选出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甲】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 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 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 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乙】世代 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 A. 【甲】句号【乙】冒号 C. 【甲】句号【乙】顿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B. 【甲】逗号【乙】冒号 D. 【甲】逗号【乙】顿号 甲处,纵观语段,“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句是总括句,下面从“物质文化遗 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分述,因此,此处应使用句号; 乙处,“密切相关”和“世代相承”是并列词语,共同做“传统文化”的定语,此处应使用顿号; 故选 C。 4. 参观完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有位同学写下了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 语。你认为在下上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一苇①启宗门② 下联:九年③传冷坐④ A. ①渡江②禅心③面壁④法渚 B. ①渡江②法渚③面壁④禅心 C. ①面壁②禅心③渡江④法渚 D. ①面壁②法渚③渡江④禅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 平收;⑤内容相关。 (1)根据上联“一苇”,可知,“渡江”与此语意相连,排除 CD; (2)根据上联“启宗门”语意,结合上联尾字应是“仄声”的规则,可知此处应选“法渚”,排除 A; (3)根据下联“九年”,可知,“面壁”与此语意相连,仍排除 CD; (4)根据下联“传冷坐”语意,结合下联尾字应是“平声”的规则,可知此处应选“禅心”,仍排除 A; 故选 B。 5. 学校留言板上,同学们写下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思考,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财富,弥足珍贵、不容损毁。 B. 对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不但可保存和传承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而且能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丰 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的延续性。 C. 中国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内涵及意义不可思议。 D. 保护文化遗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和词语使用。 C.不恰当。“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 很难理解。此处形容中国文化遗产的内涵及意义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使用不当; 故选 C。 6.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 2006 年起,将 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 年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阅读下 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遗产日”既表达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又表明了我们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其 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创造了足以令世人赞叹 的灿烂文化。这些丰厚的遗产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起起落落,记录了世事变迁。正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孕育 中,我们民族才具备了卓绝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因而,保护好文化遗产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①的 使命。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②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使民族的灵魂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根。新中 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分五批公布了 127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国务院又核定并公布了第 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 1080 处),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名录的公 布,显示了我们在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等多方面工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体现了我们一直 以来坚持不懈地努力。 (1)为文段中①②两处横线选填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义不容辞 ②发扬和继承 B. ①义无反顾 ②继承和发扬 C. ①义无反顾 ②发扬和继承 D. ①义不容辞 ②继承和发扬 (2)文段中画线语句作为总领句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答案】(1)D(2)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文化遗产日”不但表达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更表 明了我们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 空一,根据“保护好文化遗产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①的使命”语境,此处修饰“使命”,应使用“义不容 辞”; 继承:依法承接遗产、权利等。继续进行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 发扬: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发挥。 空二,根据承接顺序,应是先“继承”,后“发扬”;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线语句“‘文化遗产日’既表达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又表明了我们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 度”前后两句应是递进关系,“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但……, 而且……”或“不但……,更……”。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7. 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名句,往往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在特定境遇下的情怀或思考。从《饮酒(其五)》的“①_____, 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躬耕田园时的闲情逸致;从《春望》的“感时花溅泪,②_____”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困居长安时的忧国忧民;从《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借史抒怀时的哲思感慨。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并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 _____。 【答案】 ①.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 采菊东篱下 ③. 恨别鸟惊心 ④. 大漠孤烟直 ⑤. 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 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燕、篱、漠、圆”等字的正确书写。 8. 阅读《黄鹤楼》,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借仙人乘鹤远去的传说,给黄鹤楼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B. 颔联中“空悠悠”有“空荡荡”之意,表达了作者因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C. 颈联写出了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草木荒芜衰败。 D. 尾联末句描绘了江上暮蔼迷蒙,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的景象,作者内心的愁结也因此景而更浓。 (2)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 (3)《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 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 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C(2) ①. 历历 ②. 草木茂盛 (3)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 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分析不恰当。根据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 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可知,本联写出了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样子,而非“草木荒芜衰败”。 故选 C。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根据题干“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的提示,可知,此处填“历历”; (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看法。先答出观点“合理”,然后结合尾联含义答出理由。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 更生烦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 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本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 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示例:我同意这一推测。“日暮里”含有“日暮”二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人很容易产生思乡之情,因此鲁迅先生“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 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 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 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 旁无底。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 不毛之.地 俱庐南面之.山 天之.骄子 A. 山川之.美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自.康乐以来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则五峰排列自.掩 一览不能.兼收 嫉贤妒能. 难能.可贵 始知是.山之阴 实事求是. 物是.人非 泰然自.若 妄自.菲薄 )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 【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 11.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 出了山_______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_______特 点。甲乙两文分别用“_______”和“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答案】9. A10. 【乙】 11. ①. 美 ②. 险 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 真雄旷之极观也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的”的意思; B. 能够/能够/才能/能够; C. 系动词/系动词/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正确,与“非”相对; D.自从/自己/自然/自己。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与理解语句内容。 【甲】翻译中的“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不正确;理解中的“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不正确。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乱”是此起 彼伏的意思,并非“杂乱”;用猿、鸟鸣叫声来突出自然的生机活力、和谐。 故选【乙】。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 结合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可知,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由此可知山的特点是高且美; 结合乙文中“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可知,从空中下坠万仞,而山峰两旁似乎没有底,由此可知, 庐山的特点是非常高、险; 结合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在夸赞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结合乙文“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可知,作者认为庐山的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 稍逊色,真是雄伟宽阔的最佳景观!由此可知,“真雄旷之极观也”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支 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 里。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能详尽完全地看到五老峰的面目。等到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 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因游遍五老峰,才知道这是山的北面,有一座山冈与之相连。山的南面,则 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峦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然 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同时看到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座座 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稍逊色,真是雄伟宽阔的最佳景观! 三、名著阅读(5 分) 12. 名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星照耀中国》客观记录真实事迹,闪耀着革命人物勇敢、坚强、 乐观、奉献的精神光辉;《昆虫记》生动描述昆虫的生命过程,彰显了法布尔求真求实、努力探究的科学精 神。请在这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收获了怎样的精神财富。(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中,“强渡大渡河”让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惧牺牲、奋勇拼搏的英雄
气概,“过大草地”让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度恶劣的困境中体现出来的不屈、顽强与乐观。这些珍贵 的精神财富,让我勇敢面对困难,不惧怕挑战。 示例二:《昆虫记》中,“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昆虫 生命的精彩与韧性,感受到法布尔是通过长时间艰苦细致地观察与探究,才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 面前的。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更加勤奋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语言表达。解答此题,要在熟读原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情节和精彩的片 段,深入分析和体悟,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然后就情节、人物、思想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本题要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中任选一部谈自己收获的精神财富,可着重围绕《红星照耀中国》 中人物勇敢、坚强、乐观、奉献的精神,或围绕《昆虫记》中描述的昆虫的生命过程,法布尔求真求实、 努力探究的科学精神来谈,能谈出切实的收获,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丝不苟、精力过人的毛泽东,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令敌人闻风丧 胆的贺龙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领袖,让我感到他们火一样的爱国情怀和钢铁般的意志。这些宝贵的精神财 富,让我燃起为民族奋斗的热情! 再如:《昆虫记》中,法布尔细致观察毛虫旅行,不顾危险捕捉黄蜂,观察萤火虫哺食过程,一蹲好几个小 时观察蚂蚁等,让我感受到法布尔执着的研究精神和勤勉的作风。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从小 事做起,执着追求,为梦想而奋斗。 四、现代文阅读(共 19 分) 1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 题。 【材料一】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年到 1192 年间。②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③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 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 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 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 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材料二】 伴随岁月的流逝,这些璀璨的石刻文物日渐失去了原有的模样。徜徉卢沟桥上,仔细观察石狮,有的 表面开裂成缝隙、有的雕刻纹饰模糊难辨,还有的石质已经缺损剥落。不仅石狮,桥两端的华表、碑亭, 支撑桥底的“斩龙剑”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文保部门曾对这些石质文物进行了“体检”。“体检” 报告显示,卢沟桥汉白玉石碑和碑亭都保存较好,而桥面上的石狮子、栏板、望柱的保存状态则情况不一, 一些明代以前的原物风化较为严重,而华表的保存状况则堪忧,特别是顶部的承露盘和石犼,剥落开裂较 为严重。这些雕刻时间跨越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的石狮,已有 46 个风化严重损坏, 其他也都处于轻微或中度损坏。北侧石狮子中,只有 65 个没有出现剥落、裂隙或缺失的情况,南侧也只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