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
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i 28
Cl 35.5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4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 氧气
C.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B. 氮气
D. 稀有气体
试题分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 4:
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图中“a”代表的
是氮气,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
2. 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B. P2O5
C. AgNO3
D. H2O
A. H2S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H2S 中氢元素、硫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P2O5 中磷元素、氧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AgNO3 中银元素为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D、H2O 中氢元素、氧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列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是
A. 发出黄色火焰
C. 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D
【解析】
【分析】
B.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生成黑色固体
【详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故选 D。
【点睛】
4.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该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错误;
B、该标志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故正确;
C、该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故错误;
D、该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质,故错误。故选 B。
5.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称量固体
B. 加热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取用固体粉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
容积的 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
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6.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垃圾分类处理
C. 使用节水龙头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倡导使用一次性筷子
D.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B、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浪费,加大森林消耗,不利于保护环境;
C、使用节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利于保护环境;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B。
7.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 潮汐能
B. 太阳能
C. 风能
D. 化石能
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
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和核能等。
电能、煤和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早已大范围使用,且技术也十分成熟,不属于新能源。
故选:D。
8. 下列材料属于合金的是
A. 不锈钢
【答案】A
【解析】
【分析】
B. 塑料
C. 玻璃
D. 陶瓷
【详解】A、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合金,故选项正确;
B、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C、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陶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9. 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B. 牛奶
C. 果粒橙
D. 豆浆
A. 蔗糖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牛奶属于乳浊液,果粒橙、豆浆属
于悬浊液,它们不均一、不稳定;糖水是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 A。
考点: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0. 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B. H2O2
C. H2CO3
D. N2H4
A. H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中含有氢分子。
【详解】A、H2 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B、H2O2 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H2CO3 是由碳酸分子构成,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N2H4 是由 N2H4 分子构成,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炼钢
C. 乙醇用作燃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
解性、挥发性等。
【详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乙醇用作燃料,是利用乙醇的可燃性,乙醇的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干冰、氢气和氧气的
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
题中。
12.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铝原
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核电荷数为 13
C. 核外电子数为 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B. 质子数为 13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13
【详解】A、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
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电荷数为 13,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质子数为 13,
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
为 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故选项
说法错误。
故选:D。
13. 用 H2O2 溶液和 MnO2 制取 O2 时,一定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B.
D.
A.
C.
【答案】C
【解析】
【详解】A、收集氧气要用集气瓶,不符合题意;
B、排水法收集氧气要用水槽,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不要加热,没必要使用酒精灯,符合题意;
D、反应可以在锥形瓶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4.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 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 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 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分子变成氧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存在空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等都保持着各自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氮分子没有变成氧分
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5. 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选项
灭火措施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风将蜡烛吹灭
A
B
C
D
A.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
降低着火点
隔绝空气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B. B
C. C
D. D
【详解】A、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方法,说法错误;
B、风将蜡烛吹灭,是风带走热量,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方法,说法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利用的
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说法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
项
A
B
C
D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目
的
比较 CO2 和 O2 的密度
度
除去水中的泥沙
中的溶解性
比较纯铜和黄铜的硬
比较 KMnO4 在水和汽油
B. B
C. C
D. D
A. A
【答案】A
【解析】
【详解】A、倒入气体后,天平不再平衡,可以比较 CO2 和空气的密度,不能比较 CO2 和 O2
的密度,符合题意;
B、通过相互刻画可以比较纯铜和黄铜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C、过滤是分离固液的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