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7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7 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l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niàng) 校.(xiào)对 腼腆.(tiǎn) B.匹.(pǐ)配 C.莞.(guǎn)尔 搭讪.(shàn) 隽.(juàn)永 D.刹.(shà)那 恪.(kè)守 答案:B。A 校(jiào)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C 莞(wǎn)尔:形容微笑 D 刹(chà)那: 一曝.(pǜ)十寒 穿凿.(záo) 内讧.(hòng) 不肖.(xiào)子孙 言简意赅.(gāi) 草菅.(jiān)人命 机械.(xiè) 极短的时间;瞬间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籍贯 筹划 家具 百废待新 C.肖像 赢弱 修葺 一愁莫展 答案 C。 B.翔实 瞭望 暴燥 斐然成章 D.迁徙 戳穿 针砭 如愿以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物体下沉。 ①毋庸 ②小男孩一下子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A.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 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答案 A。质疑:动词,提出疑问:质疑问难。置疑: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不 容置疑,无可置疑。兴味:一时性的兴趣,一时产生的兴趣。趣味: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 好。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 贬义词居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 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 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 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 .......,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 心。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 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 19 岁,平均身高 1.68 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 228 元、179 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 座票价为 106 元、81 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 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答案 D。A.“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 禁止之列。另外,“拥护”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支持” 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拥护”含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示递进才妥。B.“平 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因为是指把总数按份 均匀计算。C.“低一倍多”语病题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 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 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命题者常在此处设置语病。同样的设题 2006 年广东卷 4.B 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 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 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 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 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 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 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 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 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 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 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 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 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 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 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 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 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
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 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 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 21 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 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 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 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 神家园。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 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答案:D。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7.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 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 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 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 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答案:C。“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 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 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 必然趋势。 答案:A。B 少了“常常”;C 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D“必然趋势”判断武断。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 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 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 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 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 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 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 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 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 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 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 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济:补益。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B.如是而后赋可完.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D.比岁..蠲,比岁免 答案: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 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 《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比岁:连年。 完:结束。 延:请。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阳城以.拙蒙赏 A. C.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B. D.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 是”,“却”。后一句与 2005 年高考广东卷 10 小题 D 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 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A.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B.①④⑥ 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 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 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 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 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 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 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 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 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 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 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 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 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 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 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 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 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 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 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 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 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 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 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 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 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第Ⅱ卷(共 114 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 4 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 案无效。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 分)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 (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 分) 译文: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 分) 译文: 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 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金陵晚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 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 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 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 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赏析:唐·高蟾《金陵晚望》 [原作]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今译] 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 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 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 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 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 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 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 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 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 “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 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 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 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 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 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 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 1 题必做,2—5 题任选 3 题((8 分) (1)宋词的主要流派有 婉约派 和豪放派。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 的作者是弗兰茨·卡夫卡(或卡夫卡)。 (2)《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3)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 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 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 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 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 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 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 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 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 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 “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 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 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 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 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 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 ——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 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 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
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 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 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 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 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 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 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 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 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 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 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 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 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 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6 分) 答: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 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 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 封禅的叙写。 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 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 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18.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 分) 答: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 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 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 于微小和平常。 解析:这一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A、D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 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 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 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