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广东中山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及答案
(1)你会问这个学生一些什么问题,才能让你觉得你可以给这个学生一些帮助。
答:可以提一些询问学生实验设计思路(研究的假设)的问题。
比如:①你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
②你觉得人们参加减肥与这个人的自我概念关系是什么?
③你怎样看待人们参与减肥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与自信心高低的关系?
④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或者几个部分设计你的问卷?
⑤你觉得减肥这个现象与人的自我概念关系密切吗?
⑥你认为通过对减肥这个现象能不能达到研究人的自我概念?
(2)根据你所提出的问题,试着给一个你认为这个学生可能给的答案。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搞清楚人的减肥是否与人的自我概念有较大的相关性。因为生活中有的人参加
减肥是自我评价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广告原因或者和朋友一起参加。而不
是出自自身的评价。
其次,考虑选择正在进行减肥阶段的人做调查的科学性。因为人们在准备减肥时候的
动机才是最强烈的,而在减肥的过程中主要是坚持的问题,因此要做出区分。
再次,不能明确以是否参加减肥来说明人的自我概念问题,因为人不去参加减肥很可
能不是自我评价原因,可能是其他因素。
最后,按照这个学生的设计只能代表有限的两个群体,正在减肥的和没有减肥的。而
且只是调查出他们对减肥这个问题的态度,而不是个人的自我概念。因此实验设计上是有
不足的。
(3)然后根据这些答案,来评价这一学生的研究设计,并给他或她一些如何可以把这
一研究做好的建议。
答:这个学生在实验设计时犯的是较为常见的错误。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②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
方式;③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④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⑤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
环境;⑥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A.变量的选择问题。
研究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
征。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研究变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主体
变量与客体变量、直接测量变量与间接测量变量、操纵变量与非操纵变量、研究变量与非
研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等。在研究的具体设计中,研究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主要包括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和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三个方面。
要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程度。
B.实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可靠程度。所谓可靠性是指对同一组对象进行两次相同测
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所谓有效性,是
指一种测验能够正确的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
C.实验研究的取样问题。
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行研究。取样的基本原则
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
(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
因此,这个学生只是表面上探讨减肥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而没有真正去探讨自变量与
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设计上存在缺陷。另外在样本的选择范围与选择形式上也不正确。
这个实验也会缺乏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建议:重新进行实验设计,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程
序,选择好变量,注明设计思路。另外可以就针对减肥过程中的群体进行研究,比如:长
期坚持减肥的人群与中途因为个人原因退出的人群的研究。
11.如果你是研究方法谭的助教,一个学生来问你:(老师,我想做一个减肥与自我概念
相关的研究,我想去找 100 个正在减肥的人,男女各半;再找 100 个现在没有减肥的人,
男女各半;给他们每一个人两个问卷来填一填,一个是来测量被访者他们参与减肥行动的
程度,另一是来测量他们的自我评价及自信心的高低,你看这一研究设计如何?)
请问:
a.你会问这个学生一些(不是一个)什么问题,才能让你觉得你可以给这个学生一些帮
助(例如,澄清自己的思维)
b.根据你所提出的问题,试着给一个你认为这个学生可能给的答案。
c.然后根据这些答案,来评价这一学生的研究设计,并给他或她一些如何可以把这一研
究做好的建议。
举例来说,a.你可以问这一学生:[你认为减肥与一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
的?];b.你可以假想学生的回答是:[我的想法是:越没有自尊及自信的人,他们越会要以
自己的外表形象来左右别人对他或她的印象,因此也就越会进行一些减肥的行动]。c.根据 a
及 b,来评价回答他或她所提出的研究设计。
请注意,不要试图去评价 b 中所提研究假设的好坏,而是去评价研究设计是否能验证
这一假设。
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想知道的是你认为要问多少个问题,才能令你对这一学生
所提出来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有依据的回答及指引,从而让他或她回去能做出一个好
的研究。
评分标准:
你的回答会被以下的标准来评分:
a.你所提出的问题与研究设计的相关联性。
b.掌握研究方法课本中的主要概念。
c.对研究方法中常犯错误的敏感度。
心理统计部分:
一、简答题:6×5=30 分
1.图中 A、B、C 三个 F 分布中哪个的自由度最大,为什么?
答:根据 F 分布图的分布特点。可以得知 A、B、C 三个分布中:C 的自由度最大,B
的自由度次之,A 的自由度最小。
这是因为 F 分布形态是一个正偏态的分布,它的分布曲线的形态随分子、分母的自由
度不同而不同,它是一族分布,随 df1 与 df2 的增加而减趋正态分布。
2.为什么要建立回归方程?
答:(1)实验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可以建立回归方程,
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它表示与的线性关系。式中称作估计值,为常数,表示该直
线在 Y 轴上的截距,常数表示该直线的斜率,即当变化一个单位时,变化的数量关系。
回归方程的应用:凡是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还有一个因变量,欲考察其间变化的线
性函数关系,都可计算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应为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
(3)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值寻求一个或数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
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
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根据自变量是一个还是多个,回归分析可划分为一元回归分析
和多元回归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只能处理一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的关系,并根据回归方
程由自变量推测因变量。多元回归可决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
多元回归方程式,对未知的因变量做出预测。
3.3×3 的实验设计中会存在几重交互作用,为什么?
答:交互作用是指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
的现象。通过对交互作用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多因素变量的实验更有
价值。
3×3 表示两个自变量,分别有三个水平。根据交互作用的概念,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只是单独对应的,不能计算重复次数,同时同一自变量内部不能出现交互作用。所以 3×3
的实验设计中,只可能出现 6 重交互作用。
比如:实验设计是三个年龄阶段(老年、中年、儿童)对三种颜色(红、黄、绿)是
否出现不同的反应情况。则会出现六种交互作用:老年—红色、老年—黄色、老年—绿色、
中年—绿色、中年—黄色、中年—红色、儿童—绿色、儿童—红色、儿童—黄色。
4.独立样本和相关样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相关样本是指两个样本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对应的关系。而独立样本是指两个样本
数据相互独立,不存在一对应关系。
在显著性检验中,相关样本的 t 检验一般不需要事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因为相关样
本是成对数据,即两组数据存在对应关系,这样可以求出对应数据的差,使对两组数据均
值差的显著性检验转化为对 d 的显著性检验。而独立样本的数据不是成对的,即使两组数
据的样本数相同,两组数据也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而不可能有对应值的差 d,只能以两
个样本方差共同对总体方差进行估计(即求联合方差),必须以两组数据的方差相等为前提。
统计分析中,在考虑是参数还是非参数检验后,需要考虑是独立样本还是相关样本。
这样涉及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5.判断某个变量 X 的样本是否符合卡方分布的方法是什么?
答:判断某个变量 X 的样本是否符合卡方分布可以根据卡方分布适用的条件来考虑。
卡方运用于非参数检验。适用于样本是频数分布的情况。其数据是属于点计而来的间
断变量;总体分布未知;不是对总体参数的检验,而是对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计数资料
的统计检验主要用卡方检验,可以用来同时检验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测数据,
与某理论次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还可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
以上因素各有多项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
卡方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的分析,对于数据资料本身的分布形态不作任何假设,所以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又是一种非参数检验的方法。
6.某厂要进行压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但由于工厂不大就把男女员工的数据都收集来
了,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看性别间有否差异呢?
答:首先可以从样本的抽样方面考虑这个工厂在数据采集上的科学性。
抽样调查也会遇到调查的误差和偏误问题。通常抽样调查的误差有两种:一种是工作
误差(也称登记误差或调查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也称抽样误差)。另外,由于调查
单位少,代表性强,所需调查人员少,工作误差比全面调查要小。特别是在总体包括的调
查单位较多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高于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结果
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抽样调查得遵循一定的原则:
(1)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
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2)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
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而且抽样过程中样本要能代表总体,不能随便挑选。
因此,这个工厂在进行性别差异的研究中,没有考虑抽样的科学性原则。这样得出的
结果只能代表这个工厂的情况,而缺乏推论价值。
二、举例说明题:2×10=20 分
1.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方差分析(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 检验,其目的是推断两组或多组资料的总
体均数是否相同,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单因素方差分析又称完全随机设计。把总变异分解为组间(处理间)变异和组内
变异(误差)两部分。目的是推断 k 个样本所分别代表的μ1,μ2,μk 是否相等,以便比
较多个处理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例如:某湖水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测量值已知,问不
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有无差别。
(2)双因素方差分析又称随机区组(配对组)设计。把总变异分解为处理间变异、区
组间变异及误差三部分。除推断 k 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μ1,μ2,μk 是否相等外,
还要推断 b 个区组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也就是说,除比较多个处理的差别有无统
计学意义外,还要比较区组间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该设计考虑了个体变异对处理的影
响,故可提高检验效率。
单因素实验设计中是人为地只取一种因素作为因变量,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则采用不同
的实验手段加以控制,使之恒定。而多因素实验设计则把几种影响因素同时作为自变量。
由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对象是人,许多影响人的因素不能像物理实验那样靠仪器或其他实
验手段较好地控制,因此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结果可能比单因素设计更符合实际。
因素就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含有两个自变量的就叫双因素实验,对这个实验进行方
差分析就叫双因素方差分析。比如要考察男女儿童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以记忆、理解、言
语作为智力的 3 个层次,则这个实验是两因素实验,其中一个因素是儿童的性别,这个因
素有两个水平――男、女;另一个因素是智力,它被分为 3 种水平――记忆、理解和言语。
这个实验用 2×3 表示。多因素方差分析主要是要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2.一个变量的两个水平间的相关很高,是否说明两水平的均数间没有差异呢?为什
么?举例说明。
答:(1)相关关系是指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
能确定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相关的情况可以有三种:一种是两列变量变动
方向相同,即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同时发生或大或小与前一种变量同方向的变
动,称为正相关。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第二种相关情况是负相关,这时两列变量中若有
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或大或小但与前一列变量指向相反的变动。例如初打字时
练习次数越多,出现错误的量就越少。第三种相关时零相关,即两列变量之间无关系。比
如学习成绩与身高的关系。
(2)当一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相关很高时,需要考虑这种相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即考虑其变化发展的方向。
(3)当一个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相关很高时,不能说明两个水平的均数之间没有差异。
因为这是在同一个变量的不同水平,而且缺乏足够的信息分析。如果要知道这两个水平均
数之间是否有差异,可以采用 t 检验等方法获得。比如,在一个视觉实验中,灯光的亮度
是一个自变量,光线强是一个水平,光线弱是一个水平。即使在测验的结果中,光线强弱
相关性很高,但是也得不出其均数是否有差异,只能通过其他统计方式获得。
三、看图说明题 20 分
1.根据图中的各项提示,请你给这个研究起个适当的名字。5 分
答: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坐标轴的横坐标为“每隔 2 个月的四次测量,第 2 次
测量前机场建成”,纵坐标为“儿童焦虑情绪值”,中间的曲线为“距机场的距离”(分为靠
近机场和远离机场两个维度)。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的信息还有,在机场还没有建起以前,不管是机场附近还是远离机
场的儿童的焦虑值是上升的(2 个月内)。在机场建成后,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变化,靠近机
场的儿童的焦虑值还在上升,只是幅度有所减少。而远离机场的儿童的焦虑值则呈下降趋
势。
因此,可以将这个研究定名为:“关于机场建设前后,距离机场远近与儿童焦虑情绪相
关性研究”。
2.这个研究采用了被试内、被试间还是混合设计?为什么?10 分
答:(1)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
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地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组
设计”。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应尽量“同质”(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实
验处理之间有相关,因此又称“相关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将被试的个别差异从被试(组)
内变异中分离出来,提高了效率。对于容易导致的练习或疲劳效应,通常采取全随机法、
对抗平衡法(ADUA)、拉丁法等方法予以消除。
(2)被试间设计,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
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的,因而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组之间没有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
计。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
验或方差分析。
(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它要求一个自变
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者内设计处理,而另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如被
试者间实验处理。这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两个实验。如果某个实验要求处理三个自变量,
可按同样的原理对三个自变量采用不同的设计(这里的三个自变量不同于一个自变量的同
类的三种水平)。
根据以上三种实验设计的分析,这个研究应该是采用的被试间试验设计。因为研究中
采用了两个维度,靠近机场和远离机场,而且测量的变量是儿童的焦虑值,如果采用被试
内实验设计,需要让被试重复经受焦虑的困扰,不符合实验的原则。同时,也不是混合实
验设计。
3.从对图的分析中你认为应该得出哪些结论?5 分
答: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不管是靠近还是远离机场的儿童,在机场建成以前的焦虑值都是在上升的。
(2)在机场建成后,远离机场的儿童焦虑值开始呈下降趋势,而靠近机场的儿童的焦
虑值还是呈上升趋势。
(3)在第三个月,也就是机场建成一段时间以后,靠近机场的儿童的焦虑情绪值开始
有所下降。而远离机场的儿童的情绪焦虑值也开始趋于平缓。
(4)远离机场的儿童无论在机场建成前,还是在机场建成后,焦虑值都要低于靠近机
场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