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上半年贵州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上半年贵州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 )。 B. 默写 D. 评价 )。 )。 )。 )。 B. 以学生发展为本 D. 素质教育 )。 B. 直觉 D. 演绎 B. 解释 D. 区分 B. 物质构成的奥秘 D. 化学物质与健康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部在 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C. 研究性学习 2. 下列属于科学探究要素的是( A. 记忆 C. 背诵 3. 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 A. 质量守恒定律 C. 我们周围的空气 4. 某学生根据 CaO、K20、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 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 C. 比较 5. 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 知道 C. 感受 6. 关于化学课程目标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最高要求 B. 化学课程目标描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C. 化学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D. 化学课程目标比课程内容标准更加详细和具体 7. 在实际情景中,针对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 果。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 调查法 C. 观察法 8. 直接感知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参观法和( A. 练习法 C. 讨论法 9.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化学学科发展特征的是( A. 从宏观到微观 C. 从描述到推理 10. 建立氧化学说揭开了燃烧现象本质的化学家是( A. 拉瓦锡 C. 门捷列夫 11. 在一个单元的化学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A. 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 是技能性学习目标最高要求的知识点 12. 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部力量是( B. 从定性到定量 D. 从原子到原子核 B. 行动研究法 D. 教育经验总结法 D. 是认知性学习目标最高要求的知识点 )。 )。 )。 B. 道尔顿 D. 舍勒 )。 )。 )。 B. 自学法 D. 演示法 B. 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 B. 信度 D. 效度 B. Zn D. Ag )。 B. 1.2mol D. 4mol B. 学习方法 D. 学习成绩 B.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D. 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 )。 A. 学习习惯 C. 学习动机 13. 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简称“三序”),下列不属于 “三序”之一的是( A. 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 C. 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14. 下列选项内容不属于试题的质量指标的是( A. 标准度 C. 难度 15. 将只含一种杂质的铁粉 5.6g 放入足量稀盐酸中,最终可以收集到氢气 0.18g,则铁 粉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是(相对原子质量 Fe-56,Cu-64,Zn-65,Mg-24,Ag-108)( )。 A. Cu C. Mg 16. 在 F2+H2O→HF+O2(未配平)化学反应中,若有 10.8g 水被氧化,则被水还原的 F2 的物 质的量是(H2O 的式量是 18)( A. 0.6mol C. 0.3mol 17. 已知 298K 时,2SO2(g)+O2(g)2SO3(g)AH<0,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向某密闭容器中 通 入 2molSO2 和 1molO2, 达 到 平 衡 时 放 出 热 量 Q1, 向 另 一 容 积 相 同 的 密 闭 容 器 中 通 入,1molSO2 和 0.5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Q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Q2=0.5Q1 B. Q2>0.5Q1 C. Q2<0.5Q1 D. Q2=Q1。 18. 下列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 A. 2,2,3-三甲基戊烷 C. 2-甲基庚烷 19. 下列氧化还原电对 EΘ最大的是( A. Ag+/Ag C. AgBr/Ag 20. a.b,c,三种溶液分别由下列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组成:a 溶液:0.10mol.-1HCl 和 0 . 20mol.-1CH3COONab 溶 液 : 0 . 20m0l.-1CH3COOH 和 0 . 10mol-1NaOHc 溶 液 : 0.10mol.L-1CH3COOH 和 0.10mol.-1CH3COONa 则 a,b,c 三种溶液 pH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 是( A. a<b<c C. a=b>c B. AgCl/Ag D. AgI/Ag B. a=b<c D. a=b=c ) B. 正辛烷 D. 2,2-二甲基己烷 )。 )。 )。 二、简答题 阅读下列教学论文片段,试回答有关问题。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 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当中, 最经常被用来与讲授法相对照并分别加以褒贬的便是发现法(含探究法),而且基本处于价值 判断的两极。不过还是有学者提出来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讲 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 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看待。(摘 自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教育研究,2008 年第 7 期)问题: 1. 举例说明某化学知识教学时,讲授法比发现法更合理。 2. 我们今天对待讲授法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什么? 三、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时,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 分为一个族,并于 1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元 素原子量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时,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 元素周期表,后来他汲取了迈尔周期表的优点,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 布了他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逐渐清楚了元素的性质呈周期 性变化的原因。问题: 1. 迈尔和门捷列夫进行“族”划分时,运用的是什么科学方法?他们在研究元素原子量与性 质的关系时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 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诊断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 析。【试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Na+,K+,Mg2+,Al3+,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现依次进行 如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过量的 NaOH 溶液并振荡,发现试管中有白色 沉淀生成并且沉淀有减少的过程,最终仍有沉淀; 2.过滤沉淀,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焰色呈黄色。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 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有什么?【考试结果】有很多学生提 交了下面的答案:肯定含有的离子是 Na+、Mg2+、Al3+,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 K+、SO42-。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本题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是什么? 2.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 为了确定该溶液中离子的真实存在情况,还需要做的实验及其现象和结论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蜡烛及其燃烧”的教学片段实录。学生实验 1:点燃蜡烛,取一根火 柴梗,拿出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 1)约 1s 后取出。老师提问 1: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 注意蜡烛燃烧时发生的什么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显?哪层最暗?学生实验 2:分别取 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图 2)老师提问 2: 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实验 3:熄灭蜡 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 3)问题:
1. 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2. 从此教学片断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 3. 图 1 实验中火焰温度最高的部分是哪个部分?图 2 实验中两个烧杯壁上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此现象可推测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 3 实验中蜡烛是否可以重新燃烧? 4. 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了“蜡烛中含有 C、H、O 元素”的结论。判断该 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六、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 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盐 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探究实验如下所示:探究金属活动顺序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 1),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一根洁净的铜 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如图 2),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另一根洁净的铜 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 已学过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并知道了置换反应可作为金属活动性的判据,如铁比铜活动性 强。要求:
1. 谈谈你对该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 根据上述 3 个材料,完成“金属性活动性顺序”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 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 300 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