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及答案 一、 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 属于( )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 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答案:B 2. 人们一般认为, 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细腻。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A.投射效应 B.首因效应 C. 晕论效应 D. 刻板效应 答案:D 3. 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 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安置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B 4.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 A.裴期泰洛奇 B.洛克 C. 卢梭 D.杜威 答案:C 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 ) A.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C. 正面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6. 某寄宿制小学一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让学生下床 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平躺 按摩抽筋部位 C.让学生下床 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D.让学生平躺 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答案:A 7.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已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 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成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 答案:D 8.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 ) A.社会活动 B.技能活动 C. 科技活动 D.学科活动 答案:C 9. 教《新型玻璃》时, 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 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答案:B 10.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 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 答案:C 11. 我国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 A 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B.十二年一贯整体设置
C. 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 答案:C 12. 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 法是( ) A 实习作业法 B.实践探究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答案:A 1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 A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C. 发展学生的能力 D.提高学生的成绩 答案:A 1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 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 A 社会本位 B.伦理本位 C.科学本位 D.个人本位 答案:A 15. 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A.知、情、意、行 B.导、学、习、行 C.闻、行、忠、信 D.学、思、习、行 答案:D 16.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辩,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答案:D 17. 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 学,这种分组属于( ) A 综合分组 B.外部分组 C.内部分组 D.交叉分组 答案:C 18.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性要素是( ) A 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 道德行为 D. 道德意志 答案:C 19. 我国小学低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 A 活动型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校本课程 答案:A 20.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 A 制约与促进 B.共性与个性 C.影响与干涉 D.培养与推动 答案:A 二、简答题(共三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 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 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 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22.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答案解析: 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引言,在引言部分 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与步骤 (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 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 (4)总结,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 2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 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答案解析: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 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 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 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 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共两题, 每小题 20 分) 24.材料: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 个不同的街区,把其中的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社区,而另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 并且把顶棚打开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放在中产阶级集聚社区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还 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于是,该研究者把完好无损 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发现,刚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因此,有研究者 以该试验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1)基于上述材料,请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谈谈你对“破窗理论”的理解(8 分) (2)试述“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12 分) 答案解析: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个理论可以解释“破窗理论” ①反馈的作用。反馈分为及时反馈和延迟反馈两种,如果错误能得到及时反馈的矫正, 那么他再次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有一个洞没有及时修复,就会有更多的洞 出现。 ②从众。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 他人行动的现象。一个人认为有洞了,其他人也会认为这本来就是辆破车,不需要保护。 从教育学的 角度来说:德育方法中的榜样法;德育的观察学习。 (2)①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改正,防止扩散; 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④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树立良好的班风 25.请观看小学高年级《落花生》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本教学片段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10 分) (2)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10 分) 答案解析: (1)该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地位,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首先从问题设计上看, 看似即兴提问,实际上却是针对教学重点和关键,该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了解体会作者使用“居然”一词所要传达的感情。 其次,从问题的语言表达上,该教师在课堂语言上极富感情色彩,通过跌宕起伏的语 言,来让学生关注文章重点。提问的语言准确、简洁、清晰。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 的思考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再次,从发问方式上看,该教师发问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
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 最后,从课堂评价上看,该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评价。教师对学生的 评价语言不拘一格,并根据问题的难以程度及学生现状进行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 通过语气上的起伏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在老师的层层递进的问题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 《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有了很好的了解。 (2)一、课堂提问的求证性。二、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三、课堂提问的警戒性。四、 课堂提问的激励性。五、课堂提问的检查性。六、课堂提问的调节性。 四、案例分析题(共二题,共 76 分,每题 38 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 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他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 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 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 对着天都挡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 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2)、(3)。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 分) (2)若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 分)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写话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 分) 答案解析: (1)课文向读者介绍了景色奇特的黄山奇石。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 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的教育,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2)1、学习生字及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新词的意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看图、朗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 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 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学生答。 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 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 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 3、学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 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 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 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 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 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老师帮你一把,给 你配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