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云南普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卷为试题卷,全卷四个大题,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使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
相应位置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务必使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弄破。
3.非选择题务必使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得用铅笔、圆珠笔或其它颜色的
钢笔,不得使用涂改液及修正条等,并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 1~6 小题,其中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6 小题 8 分,共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B.惬.意(qiè)
C.干涸.(hé)
D.愧怍.(zuò)
嗔.怒(zhēn)
诘.责(jié)
迸.裂(bènɡ)
畸.形(qí)
.....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销.声匿迹(xiāo) 戛.然而止(jiá)
叱咤.风云(chà)
锐不可当.(dānɡ)
相形见绌.(chù)
风雪载.途(zài)
惟妙惟肖.(xiào) 恪.尽职守( kè)
)
A.慰籍
B.恻隐
C.嗤笑
D.禁锢
媲美
馈赠
婵娟
缄默
根深蒂固
脑羞成怒
义愤填鹰
再接再厉
粗制烂造
门廷若市
一酬莫展
翻天覆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梦,我的梦”传递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但梦的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B.在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了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C.遇到困难时,若能平心静气,把握住当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
D.长期以素食为主的东方人,也就潜移默化....地塑造出温和、文静的秉性,形成了强调
整体与和谐的东方文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普洱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美丽的彩云之南。
B.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C.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是环境的洁净,更是广大市民卫生素养与文明意识。
D.如果 5 种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遭受真菌爆发的影响,全世界超过 60%左右的人口将面
临饥荒。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B.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C.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小说名篇。
D.德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多侧面地表现了茨威格、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与
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迸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6.根据提示填空。(①~④题必做,⑤ ⑥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 1 分,共 8 分。凡出现
加字、漏字、错别字等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力尽不知热,
②
③举头望月,我们会想起“举杯邀明月,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居易《观刈麦》)
”;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
起“
,一览众山小”。
④“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是写“落花”,
”
,
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⑤《岳阳楼记》中“古仁人”这样回答“何时而乐”的问题:
“
,
。”
⑥在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之际,请你从古代诗歌中选取两句连续的能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送给同学:“
,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6 分)
7.我们在校园里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在阅览室,有同学将看完的报纸端端正正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教室里,有同学把咳出的口痰吐到纸上,包好,放进垃圾箱;
下楼道时,有同学站在一边,让老师和同学上楼后,自己才静静地往下走。
亲爱的同学,文明的种子在校园萌芽,文明的花朵在同学心中绽放。请选取 “文明”“素养”
“习惯”三个词语中的一个词,拟一条校园文明宣传语。(含标点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8.假如有同学在阅览室里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正在专心看书的你,该怎样善意地劝说
他?(3 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 9~22 小题,共 3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9 题。(3 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9.诗中哪个词最能形容飞来峰以及塔的高?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0 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
)
11.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12.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2 分)
1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4~17 题。(10 分)
神奇的白松露
①白松露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野生真菌,每 454 克的价格居然卖到 2000 美元以上。尽管
如此,它还是供不应求,被很多顶级餐厅视为珍宝,把它切成如纸一样薄的小片,洒在银盘
里展示。无论你多么挥金如土,也不可能大快朵颐,每次也只能尝到那么薄薄的几片。这个
看上去很普通的菌子,为什么竟如此珍贵?经专家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②一是因为它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它只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这里是它最温暖的家,
也许不够美好不够肥沃,但它就是用全部心思爱着。因此,想要采摘白松露,只能..在橡树密
集的丛林里。有人曾经将菌种接在新鲜的橡树苗根部,然后小心地浇灌呵护,希望在这个舒
适的环境里,它能够茁壮成长。事实上,松露总是“不识好歹”地要么不长,要么就长成没
有香味的怪物。松露没了香味,就像人失去灵魂,再也没有任何价值。它虽然不具备人类的
复杂感情,但只要阳光、水量或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它就敏感地察觉到了,它拒绝被赶离
家园,拒绝被别人操纵。
③第二个原因是松露难以被发现,凭人的肉眼和嗅觉根本不能寻找到它,它像一个隐士,
从不轻易暴露在浮躁的人群中。在意大利,采集白松露需要牌照,挖掘松露的家庭世世代代
从事此业,他们被称为“松露猎人”。通常“松露猎人”家里都有一张祖传的松露地图,就
好像“藏宝图”。因为松露生长具有记忆性,即生长过松露的橡树下每年都会再生出松露来。
因此哪片树林哪棵橡树下有松露就成为家族的最高机密,为了保守秘密,这张“藏宝图”如
同中国的武功秘籍。通常是半夜 2 点之后,他们拿着拐杖和泥锄,带着猎狗,偷偷按照地图
指引去挖掘白松露,猎狗只要一嗅到松露的味道就会疯狂刨土。采集的一个最关键要素,就
是一定要把土壤原样埋好,否则下一年就休想见到白松露的影子。你可以采摘食用我,但必
须尊重我的一切习惯!
④第三个原因是到目前为止白松露还没有人工培育的方法。松露、鱼子酱和鹅肝并称为
全球三大顶级食材,鱼子酱和鹅肝都已经找到了人工培育的方法,唯有松露只能完全在纯自
然野生状态下生长。很奇怪对不对?人类现在掌握的科技已经能够克隆一头牛,甚至开始解
码自身的基因,可偏偏拿白松露毫无办法。不管人们怎么努力怎么套近乎,它始终保持骄傲,
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它和橡树根须之间需要的自然口令人类至今无法破译。它的
人生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
⑤因为白松露的神奇,导致这种生物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这种野生真菌只在意大利
小范围地方发现,就算是在最好的年份,全年产量也只有 3 吨左右。也正是因为它的罕见,
所以才如此昂贵。
(摘自《深圳晚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松露珍贵的原因。(3 分)
15.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16.第②段中“想要采摘白松露,只能..在橡树密集的丛林里”一句中“只能..”一词为什么不
能删去?(2 分)
17.第③段“采集的一个最关键要素,就是一定要把土壤原样埋好,否则下一年就休想见到
白松露的影子。你可以采摘食用我,但必须尊重我的一切习惯!” 白松露的这一癖性给
你怎样的启示?(2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8~22 题。(13 分)
家在途中
白岩松
①对于我来说,家是一个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面前露面,而是
与左右相邻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
在四处喊:“回家了,吃饭了。”
④这样的声音伴着我的童年,月复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⑤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⑥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得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什么时候我
会拥有自己的天空?
⑦再后来,上了大学,家又成了一张汇款单。
⑧每到月初,是最想家的时候,此时口袋已经空荡荡了,多么盼着,邮箱里会有自己熟
悉的笔迹,把那份“物质力量”寄来。
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
人说,甚至知心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
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熟悉的那
种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景观……
⑩接着,和另一个人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小家。
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家是你看书时,弥漫在身边的那份宁静;是你晚归时,照亮在前方
的那盏明灯;是你得意忘形时,可以肆意张狂的地方。
11
后来,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着我的心,
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扎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这时候,家又是一种力量,
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的力量。
12
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
意味着一种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
家中的变故给你的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母亲虽身子
柔弱却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
了起来,又变得祥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家在这个过程中,又像是一种生命顽强的植物。
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得来的,而家也终究是奔波的意义。
(摘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8.作者在第①段中说“家是一个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概念”。请分别说出作者童年和少
13
年时对家的认识和理解。(用文中句子回答)(2 分)
19.第⑨段中加点词“受伤..”“重伤..”分别指的是什么?(2 分)
20.结合文章内容,品味
12
段中划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3 分)
家在这个过程中,又像是一种生命顽强的植物。
21.结合文意,说出文章标题“家在途中”的含义。(2 分)
22.亲爱的同学,对青春年少的你来说,家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家的理解。(至
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30 字)(4 分)
12
四、写作(40 分)
23.初中时光匆匆而过,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曾记得,那些日子,我们一起遨游
题海;那些日子,我们一起徜徉书香;那些日子,我们一起放飞梦想;那些日子,我们
彼此支持,相互勉励;那些日子……
请以“那些日子,我们
”为题,写一篇文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
一、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 1~6 小题,其中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6 小题 8 分,
参考答案
共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炽.热(chì)
B.惬.意(qiè)
C.干涸.(hé)
D.愧怍.(zuò)
嗔.怒(zhēn)
诘.责(jié)
迸.裂(bènɡ)
畸.形(qí)
销.声匿迹(xiāo)
叱咤.风云(chà)
相形见绌.(chù)
惟妙惟肖.(xiào)
戛.然而止(jiá)
锐不可当.(dānɡ)
风雪载.途(zài)
恪.尽职守(kè )
答案:C(A 项中的“嗔怒”的“嗔”应读“chēn”,B 项中的“叱咤风云”的“咤”
应读 “zhà”,D 项中的“畸形”的“畸”应读“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D )
根深蒂固
脑羞成怒
义愤填鹰
再接再厉
媲美
馈赠
婵娟
缄默
A.慰籍
B.恻隐
C.嗤笑
D.禁锢
粗制烂造
门廷若市
一酬莫展
翻天覆地
答案:D(A 项中的“籍”应为“藉”,“烂”应为“滥”;B 项中的“脑”应为“恼”,
“廷”应为“庭”;C 项中“鹰”应为“膺”,“酬”应为“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中国梦,我的梦”传递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但梦的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B.在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了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C.遇到困难时,若能平心静气,把握住当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往往会迎刃..
而解..。
D.长期以素食为主的东方人,也就潜移默化....地塑造出温和、文静的秉性,形成了强调
整体与和谐的东方文化。
答案:B(“天伦之乐”只能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普洱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美丽的彩云之南。
B.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C.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是环境的洁净,更是广大市民卫生素养与文明意识。
D.如果 5 种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遭受真菌爆发的影响,全世界超过 60%左右的人口将面
临饥荒。
答案:A(B 项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删去“使”;C 项成分残缺,应在“意识”
后面加上“的增强”;D 项“超过”“左右”重复矛盾。)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B.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C.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小说名篇。
D.德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多侧面地表现了茨威格、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与
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迸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答案:D(“德国”应是“法国”,“茨威格”应为“贝多芬”)
6.根据提示填空。(①~④题必做,⑤ ⑥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 1 分,共 8 分。凡出现
加字、漏字、错别字等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②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举头望月,我们会想起“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④“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是写“落花”,
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境界上更胜一
筹。
⑤《岳阳楼记》中“古仁人”这样回答“何时而乐”的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乐 。”
⑥在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之际,请你从古代诗歌中选取两句连续的能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送给同学:“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切合题意,课内外
均可)。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6 分)
7.我们在校园里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在阅览室,有同学将看完的报纸端端正正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教室里,有同学把咳出的口痰吐到纸上,包好,放进垃圾箱;
下楼道时,有同学站在一边,让老师和同学上楼后,自己才静静地往下走。
亲爱的同学,文明的种子在校园萌芽,文明的花朵在同学心中绽放。请选取 “文明”“素养”
“习惯”三个词语中的一个词,拟一条校园文明宣传语。(含标点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答案示例:文明是你最好的名片。/ 让文明之花盛开。/ 素养表现在细节之中。/ 素养
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好习惯伴你成长。/ 好习惯,芬芳我们的青春。(言之有理即可)
8.假如有同学在阅览室里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正在专心看书的你,该怎样善意地
劝说他?(3 分)
答案示例:同学,不好意思,你能小点声吗?你看大家都在专心看书呢,影响到大家多
不好。(有称呼 1 分;内容得当,语言委婉得体,即可得 2 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 9~22 小题,共 3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9 题。(3 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9.诗中哪个词最能形容飞来峰以及塔的高?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千寻。(1 分)表现了诗人满怀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切合诗意即可。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0 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答出通“智”
(真诚,诚实,讲信用)(1 分)
即可得 1 分)
11.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精神
疲倦而无所得。(2 分)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
似的毛病。(2 分)
12.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2 分)
答案示例:能让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忍让,学会包容。/ 能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的
思想、行为方式,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能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
题。(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一点即可得 2 分)
1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 分)
答题要求:能结合具体语句并围绕“谦虚诚恳、实事求是、见贤思齐”等作答即可。(答
出一点即可得 2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4~17 题。(10 分)
神奇的白松露
①白松露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野生真菌,每 454 克的价格居然卖到 2000 美元以上。尽管
如此,它还是供不应求,被很多顶级餐厅视为珍宝,把它切成如纸一样薄的小片,洒在银盘
里展示。无论你多么挥金如土,也不可能大快朵颐,每次也只能尝到那么薄薄的几片。这个
看上去很普通的菌子,为什么竟如此珍贵?经专家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②一是因为它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它只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这里是它最温暖的家,
也许不够美好不够肥沃,但它就是用全部心思爱着。因此,想要采摘白松露,只能..在橡树密
集的丛林里。有人曾经将菌种接在新鲜的橡树苗根部,然后小心地浇灌呵护,希望在这个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