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贵州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5 年 贵 州 普 通 高 中 会 考 语 文 真 题 及 答 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36 小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 卡“考生条形码区”。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 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0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4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弥.望( mí ) B. 诺.言( nuò ) C. 孱.头( chán ) 谛.听( dì ) D. 譬.如( bǐ ) 答案:B 肄.yì夙.兴夜寐 sù 纶.guān 譬.pì怯.qiè 肄.业( sì ) 夙.兴夜寐( shù ) 憎.恶( zēng ) 沸.反盈天( fèi ) 羽扇纶.巾( lún ) 胆怯.( què ) 锱.铢必较( z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 C.袅娜 答案:C 漫溯 殒身不恤 厮打 良辰美景 通宵 揠苗助长 陨身不恤 清规戒律 B.切磋 D.通霄 漫朔 溘然 撕打 干燥 良晨美景 偃苗助长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 加 的包袱。 ②天真的、孩童式的爱 这一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 这样 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遵循 遵循 标致 标致 标准 标准 遵守 遵守 A.沉重 C.笨重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B.沉重 D.笨重 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不仅有直指的意义,
还有联想的意义。 ②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更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③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会不会讲假话, 在今天?我不怕 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想它表示歉意。 A.尽管 C.无论 答案:D 无论……还是…… 然而 尤其 何况 况且 B.尽管 D.无论 尤其 然而 况且 何况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集体投票,他以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当选厂长,这样的结果让大家拍手称快....。 B.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过年时振聋发聩....的鞭炮声越来越少。 C.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她安之若素....;享受着这清风拂面的休闲时刻,她更是欣喜若狂。 D.那天,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人,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答案:D 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安之若素: 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短小精悍: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毕业前,校园里充斥着惜别的愁绪,同学们不敢相信,三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B. 扶贫,首先要做到识别贫困对象精准,既要开对“药方子”,又要找准“穷根子”。 C. 目前,沪昆高铁贵阳北至昆明段正在紧张、有序施工,预计明年全线贯通。 D.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多山的环境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材产地。 答案:C 充斥多为贬义,在这里与愁绪搭配不当。既要开对“药方子”,又要找准“穷 根子”。顺序不当。多山的环境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材产地一句,主干提出来就是环境成为石 材产地,主宾搭配不当。 7.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 只有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 B. 今年入汛以来,贵阳、遵义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多。 C. 班长没有按老师的通知将卷子交教务处,以致产生了误会。 D. 某知名杂志总编辑说:“我们一定要登载好领导的重要文章。” 答案:A “贵阳、遵义大部分地区”有歧义;“登载好领导”有歧义;“班长没有按老师 的通知将卷子交教务处,” 有歧义。 8.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A.排比 C.比拟 答案:B B.对偶 D.反问 夸张 夸张 反问 设问 夸张 比喻 反问 设问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创业史。此时此刻,我们怎能不 ;怎能 不 ;怎么不 ! ①敬仰响应祖国号召,扎根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老一代兵团人 ②感谢至今仍然驻守边疆、扎根兵团,继续创造辉煌业绩的兵团儿女 ③缅怀在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为兵团发展呕心沥血的老一辈革命家 A. ②①③ C. ③①② B.②③① D. ③②①
答案:C 10.下列最适合做“春晚落花随碧草”下联的一项是 A.人随雁远边城暮 C.夜凉低月伴梧桐 答案:C 11.下列各句的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我们一家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C. 您的大作多处存疑,特致函垂询。 答案:B B.雨映疏帘绣阁空 D.夏日晚霞蓝天醉 B. 舍弟少不更事,还望多多包涵 D. 如果你有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12.对下面语段中必须山删去的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时间①大约②6 月 1 日 21 时 30 分许③,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 轮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发生翻沉。据④初步统计显示⑤,事发客船共有 458 人,其中旅客 406 人。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亲临⑥现场亲 自⑦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A.①③⑥ 答案:D B.①④⑥ C.②⑤⑦ D.③⑤⑦ 13.下列句子的默写,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A 无以至千里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B.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A.《归园田居》----陶渊明----西晋 C.《望海潮》----柳永----北宋 B.《滕王阁序》----王勃----初唐 D.《故都的秋》----郁达夫----现 代 答案:A 陶渊明----东晋 15.对下面短讯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015 年 6 月 16 日,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在位于厦门海沧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揭牌。 该基地将作为台湾修平、逢甲、中兴等大学学生的实习基地。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 将依托原厦门出口加工区现有通用厂房,围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两大先导产业,以及 高科技文化游乐、台湾 O2O 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互联网农业等四大行业板块,重点发展 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首期 4 万平方米厂房改造装修已经启动,首家 台湾个体工商户“无物不联”咖啡屋正式落户基地已获颁证。 A.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选址厦门海沧。 B.四大板块撑起两岸青年创业蓝 天。 C.首家台湾个体工商户落后厦门。 D.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揭 牌。 答案:D 二、(21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自苏轼《赤壁赋》) A.方其破.荆州 C.而又何羡.乎 答案:D 适:享用 破:攻克 羡:羡慕 B.举匏樽以相属.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属:劝酒 适:适应 17.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 ①② 答案:A ②固一世之雄也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取之无禁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色 答案:D B. 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 目.遇之而成 19.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托遗响于悲风”的原因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渺沧海之一粟 C.哀吾生之须臾 D.物各有主 答案:D 20.对文章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这人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吗? B.这不是曹孟德使周瑜受困的时候 C.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D.这不是曹孟德、周瑜困难的时候吗? 答案: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21----22 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注】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21.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城边、陌上、柳条、桑林,构成一幅春郊美景图,渲染出融融春意。 B.开头两句选取春天的典型意象,借此抒写采桑女子们欢乐的心境。 C.“提笼忘采叶”是精妙的细节描写,由景及人,写女主人公心不在焉。 D.女主人公昨夜的梦境含蓄表明她的心上人远在边关,她担忧思念。 答案:B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仪态,“青青”是柔桑动人的颜色,叠音词使用精妙。 B.青青柔桑,自然令人联想到吐丝的春蚕,“丝”与“思”谐音,抒情委婉含蓄。 C.诗歌写的“梦渔阳”,但是没有具体、详细地写出有关内容,是本诗不足之处。 D.这首诗精心选取生活画面,虚实相生,用给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深情,耐人寻味。 答案:C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23----26 题 孔雀开屏时尾羽炫目的光,是通过其羽毛上的一些细微的沟槽结构把太阳的光波逐一 分解,并分类成各种色带而形成的。南美洲大闪蝶发出的绚烂的蓝光是源于一种相应的光
学设计。这种昆虫翅膀上的鳞片间隔有致,使得红色光波消失;通过这样的过滤,我们眼 睛所能见到的光波呈现出铁蓝色。甚至连维纳斯花篮——一种海绵、也是最为原始的动物 之一,也拥有一套复杂的控制光的本领。它的骨架就是一个光导网络,将其身体核心部位 的光散射到其身体的表面。 动物对光线理解与应用完全是漫长的进化结果,是严酷的优胜劣汰自然规律在起作用。 雄孔雀靠精美的羽毛来突出自己并赢得配偶,如果它不能够引起雌孔雀的注意,就不能繁 殖后代、延续基因。南美洲大闪蝶也许是通过闪耀其色彩来警告同类,并以此来守卫自己 的食物和配偶。一种理论认为这种海绵的透明结构是吸收发光的共生微生物所发出的光亮, 并且将收集到的光亮集中到一套微型的聚光灯网,以此来吸引其猎物。 有的时候,自然界的一些光学小花招是作为其他进化革新活动的副产品而偶然产生的。 水中的软体动物通过交替使用碳酸钙层和胶样蛋白质层来建构它们的保护壳。这些轮换层 起到了微型棱镜的作用,使得它们反射的光有了彩虹一样的色彩,产生了色彩柔和的、乳 白珍珠母的光辉。面对这些生物操纵光的本领,即使造诣颇深的光学家也会肃然起敬的。 利用孔雀羽毛上的沟槽结构分离光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衍射光栅——一种用来分辨太阳 光属性的工具。 南美洲大闪蝶的翅膀呈绚丽的蓝色,以至于一公里以外的人都能看到它。在某种机制 的作用下,这种蓝色会越来越鲜明。但近距离观察显示,翅膀内在的色彩其实呈黯淡的灰 褐色。这表明,大闪蝶翅膀的颜色并非像玫瑰那样是因其所含有的化学色素而形成的。玫 瑰的花瓣完全吸收了蓝色和绿色的光,只留下红色成分反馈给眼睛。 23.下列关于“维纳斯花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海绵,也是最为原始的动物之一,能较好地控制光。 B.维纳斯花篮的骨架将身体核心部位的光散射到它身体的表面。 C.生物学家们对维纳斯花篮独特的活体光纤系统的作用仍不解。 D.维纳斯花篮的透明结构吸收发光的共生微生物所发出的光亮。 答案:C 24.下列关于“南美洲大闪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通过闪耀它的色彩来警告同类离远点,以守卫自己的食物和配偶。 B.翅膀的颜色不是单一的,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近看和远观不同。 C.它翅膀的颜色并非像玫瑰那样是因其所含有的化学色素而形成的。 D.它发出的绚烂蓝光是因为翅膀上间隔有致的鳞片使红色光波消失。 答案:A 2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对光线的理解应用是严酷的自然规律使然,是漫长进化的结果。 B.雄孔雀如果没有精美的羽毛赢得配偶,就难以繁殖后代、延续基因。 C.自然界在漫长而严酷的进化革新中,一定会产生一些光学小花招。 D.水中软体动物通过交替使用碳酸钙层、胶样蛋白质层建构保护壳。 答案:C 26.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软体动物建构保护壳时所形成的轮层起到了微型棱镜的作用。 B.生物操纵光的高超本领,令那些即使造诣颇深的光学家也肃然起敬。 C.玫瑰花瓣完全吸收了蓝色和绿色的光,只留下红色反馈给眼睛。 D.科学家从孔雀羽毛上的沟槽结构分离光的原理中,发现了衍射光栅。 答案:D 四、(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7----30 题 ①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
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 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 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 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 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 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②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 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 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 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 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 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 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 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③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 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 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 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 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 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 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27.下列对第①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只读本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本国诗和外国诗进行比较。 B.只读本国诗的人,不能在进行比较中认识到本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 C.只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就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结论。 D.只读本国诗的人,就本国诗论本国诗,不能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本国诗。 答案:C 28.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文学家都认为,诗的一般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 B.作者认为中国最好的戏剧诗的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中国没有史诗。 C.“早熟”是指在中国诗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的现象。 D.“早熟”是指中国诗在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的现象。 答案:A 2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外国读者或者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才会问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会牢记“作概论就是傻瓜”的话。 C.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是把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来说明彼此的特点。 D.要是无押韵禁律限制,中国诗就不会比西洋诗短,就不会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答案:C 3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熟”与“早衰”的对比,简要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B.作者以一个印度愚人造房为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C.“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用了反语的手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作聪明。
D.“樱桃核”和“二寸象牙”的比喻,极言中国诗短小,简短的诗自然没有悠远的意味。 答案:D 五、(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31----35 题。 樱桃熟了 春意最浓的四月,我来到樱桃沟。 起伏的山坡上,山脚下的沟壑里、田垄间,还有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满眼是葱茏的 樱桃树。①在那些生机盎然的枝头之上,在那些重重叠叠的绿叶之间,挂满了一颗颗如同 玛瑙般晶莹剔亮的果实。 樱桃沟的樱桃熟了!说实话,②当我第一眼看到樱桃沟的樱桃时,简直是失望极了。 樱桃,难道不应该像我们平日里经常看到的那样吗?披着热烈的深红色外衣,饱满,张扬, 光鲜亮丽的面孔仿佛能折射出都市的高楼大厦。眼前的樱桃,看起来极其瘦小;外观也很 不显眼,只有一件素面朝天以至略显羞涩的橘红色外衣。 “吃吧,不用洗,都没打农药。”村民们对我说。刚刚摘下的果实,竟没有一点泥垢和 异味。放进嘴里,一种从未尝到过的味道蔓延开来。很甜,却不腻;软软的,两三下就能 咀嚼完,却满口生津。那种淡淡的甜、淡淡的芳香,裹挟着山野和泥土的气息,吸引着我 们吃了一颗又一颗。这就是樱桃沟的樱桃,天然、朴素,从外观到味道。 ③而樱桃沟这个小村庄的面貌与性格,实在与这儿漫山遍野的樱桃像得很。当很多农 村已经建设得不像农村的时候,这里却尽可能地保留住山村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村口的一 大片格桑花海,更有覆盖了村庄的绿树,与大山相依相伴的田地,以及点缀在翠绿之中散 居的人家。 然而,“原生态”的樱桃沟却并不原始。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生态绿化、河道治理、 垃圾处理……在这里,一样都不能少,如此,樱桃沟方才成了现在的模样。每到周末,进 村的道路就会被周边城市来的自驾车堵住,人们纷纷赶来观赏桃花、品尝樱桃、采摘草莓、 吃农家菜……难怪,这个小村庄还被评上了 “中国最美乡村”,我想,美就美在它的自然、 淳朴的本色。 “来看看吧。”正在摘樱桃的夫妻热情地招呼我们。那些长在房后小土坡上的樱桃树, 需要借助梯子才能进行采摘。梯子的上端靠在一棵树上,妻子正站在梯子上头采摘樱桃。 她的手里拿着一种类似钩子的工具,脖子上则挂着一个篮子,采下的樱桃就顺手搁到篮子 里面了。丈夫站在树下,牢牢地扶着梯子。看着这对夫妻幸福而知足地采摘着樱桃,我也 不由得被感染了:这就是樱桃沟的人,勤劳、踏实、本分。 樱桃沟的樱桃熟了,这些樱桃啊,天然,清新,充满自然的田园气息;这些樱桃啊, (选 晶莹,透亮,如同这里的人们那一颗颗淳朴、率真的心。 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下文写樱桃沟的樱桃熟了作了铺垫,呼应标题,使结构更严谨。 B.“在那……之上”“在那……之间”,句式整齐,形式排比,增强气势。 C.将成熟的樱桃比喻成“一颗颗”“晶莹剔亮的”“玛瑙”,生动形象。 D.“生机盎然的枝头”“重重叠叠的绿叶”衬托了成熟的樱桃果实。 答案:B 3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樱桃不像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樱桃那样饱满、光鲜亮丽。 B.樱桃沟里的樱桃看起来比常见的樱桃瘦小,完全不引人注目。 C.眼前的樱桃仅穿着一件橘红色外衣,而作者不喜欢朴素之美。 D.这句话传达出作者刚见到久负盛名的樱桃沟樱桃时的失望情绪。 答案:C
3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③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樱桃沟这个小村庄,看似不显眼、不光鲜,实则具有天然朴素之美。 B.“面貌”既指保留住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也指其落后的生活状态。 C.小村庄原本是没有人的“性格”的,作者予以夸张,突出了它的鲜活。 D.漫山遍野的樱桃是村民们栽种的,勤劳的村民是美好家园的建设者。 答案:B 3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表达了对充满自然气息的田园的热爱,讴歌了淳朴率真的樱桃沟人。 B.本文的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樱桃沟樱桃的成熟,又指樱桃沟村民的成熟。 C.人们纷纷赶到樱桃沟,表现出都市人对带有泥土气息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正在采摘樱桃的夫妻代表着辛福的樱桃沟人,他们勤劳热情、踏实本分。 答案:B 3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写作者极端失望的心情,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文章层层深入,由赞美樱桃到咱们樱桃沟再到赞美樱桃沟的人。 C.文中“没有打农药”看似平淡,实则令人深思食品安全这一问题。 D.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诙谐、含蓄隽永,充满了哲理,耐人寻味。 答案:C 非选择题共 1 小题,45 分。 六、(45 分) 3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5 分) 非选择题 他,把拖鞋整齐地摆在鞋架上,轻轻地把门锁上;他,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外,静静候 车,虽然站台上只有他一人;他,在车上站了足足一个小时,尽管“老弱病残孕专座”一 直空着;他,去了书店,拿一本厚厚的书,躲在一个很少有人去的角落,默默读着……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如一阵轻风,风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缕清香。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 600 字;诗歌以实际 行数计算,不少于 20 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