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黑龙江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黑龙江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1.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 石蜡融化 氧气用于炼钢 B 纸张燃烧 氮气用于食品包装 C 铁生锈 铜用于制电线 D 干冰升华 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 解析:A、石蜡融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 化学性质﹣﹣氧化性; B、纸张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氮气用于食品包装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 性质﹣﹣不活泼; C、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铜用于制电线是利用了铜的 物理性质﹣﹣良好的导电性; D、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小苏打 用于焙制糕点是利用了小苏打的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 故选 C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 氢氧化钠 稀盐酸 B 碘酒 红磷 C 空气 氧气 D 海水 石灰石 解析:A、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稀盐酸中含有氯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故 A 正确; B、碘酒是碘溶解到酒精中,属于混合物,红磷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B 错;[来 源:学科网 ZXXK]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氧气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 净物,故 C 错; D、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 混合物,故 D 错. 故选 A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过滤 取固体药品 蒸发 溶解 解析:A、过滤实验中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液体 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倾倒液体时,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在三层滤 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 A 操作正确; B、溶解时为加快溶解的速度,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 B 操作正确; C、为防止药品被污染,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 C 操作错误; D、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不断地进行搅拌,图中操作正确,故 D 操作正确; 故选 C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 中燃烧,火星四 射,生成黑色固 体四氧化三铁 B.将铝丝插入硫 酸铜溶液中,溶 液由蓝色变为 浅绿色 C.将氢氧化钠溶 液滴入氯化铁 溶液中,有红褐 色沉淀产生 D.将二氧化碳通 入紫色石蕊溶 液中,溶液变为 蓝色 解析: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但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 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将铝丝插入硫酸铜 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 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中,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介绍中国的美食及制作方 法.“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做 法正确的是( ) A 食用“加铁酱油”,可以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 B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腐烂 C 用地沟油炸制油条 D 在火腿肠中添加工业用盐亚硝酸钠,使其保持肉质鲜美 解析:A、人体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故 A 正确; B、由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分解,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 B 错误; C、地沟油含有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 ,一旦食用,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 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故 C 错误; D、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A 6.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0 C.﹣2 D.﹣1 解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氢气属于单质,故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0. 故选 B 7.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CO 与 CO2 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 NaOH 溶液与 KOH 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OH﹣ C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解析:A、CO 与 CO2 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故选项解释正确. B、NaOH 溶液与 KOH 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OH﹣,故选 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 D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Fe+6HCl═2Fe B.CO+Fe2O3 Cl3+3H2↑ 2Fe+CO2 C. C+CO2 O 2C D.2NaOH+CuSO4═N a2SO4+Cu(OH)2 解析: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B、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3CO+Fe2O3 2Fe+3CO2.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铜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NaOH+CuSO4═Na2SO4+Cu (OH)2↓. 故选 C 9.木糖醇(C5H12O5)具有较好的防龋齿特性.下列关于木糖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糖醇中含有 22 个原子 B 木糖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木糖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12:5 D 木糖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来 源 : 学 科
网 ] 解析:A.木糖醇 C5H12O5 是由木糖醇分子构成的,1 个木糖醇分子是由 5 个碳原子、12 个 氢原子和 5 个氧原子构成,共 22 个原子,故错误; B.木糖醇 C5H12O5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木糖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12):(16×5)=15:3:20,故 错误; D.在木糖醇 C5H12O5 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 ×5=60,氢元素的质量为:1×12=12,氧元素 的质量为:16×5=80,则木糖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 B 10.为验证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把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乙表面 无明显变化,把甲放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 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乙>甲 解析:由于三种金属只有金属乙不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金属乙的化学性质最不 活泼;把甲投入到丙的硝酸盐溶液中,在甲表面有丙析出,说明甲的金属活动性比丙强,故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甲>丙>乙. 故选 C 11.下列出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A B C D CaCl2 溶液 K2CO3 溶液 CaO NaCl 溶液 杂质 稀盐酸 KCl CaCO3 Na2CO3 除杂质的方法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加适量稀盐酸 加水,过滤 加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解析:A、稀盐酸能与过量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不 溶于水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 确. B、K2CO3 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 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 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 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 能与适量硝酸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 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A 12.下列实验过程与图象描述不相符合的选项是( )
A. B. C. D.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同时加入 稀盐酸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的蒸发、氯化氢的挥发) 解析:A、因为氧化钙与水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氢氧化钙 的溶解度变小,会析出溶质,溶质的质量变小;故错误; B、反应相等质量的硫酸产生相等质量的氢气;相等质量的金属镁、锌完全反应时镁生成氢 气多,故正确;
C、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 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故正确;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增加的质量为碳酸钙的质量,减少 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而氢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 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减小后不变,故正确. 故选 A 13.现有一包由铁粉、木炭粉、镁粉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5g,向其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稀盐酸 100g,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 103.8g、滤渣 1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0.2g B 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和盐酸 C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 7.3% D 若滤渣的成分是木炭粉,则混合物中铁、镁的质量比为 1:1 解析:A、铁粉、镁粉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并释放出氢气,木炭粉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 气的质量为:5g+100g﹣103.8g﹣1g=0.2g,故正确; B、若铁粉、镁粉恰好与稀盐酸反应,滤液中只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故错误; C、当铁粉、镁粉恰好与稀盐酸反应时,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最小,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 x. 由铁粉、镁粉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 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 可得关系式 2HCl~H2 2 0.2g 73 x x=7.3g 此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7.3% 所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 7.3%正确; D、设两种金属的混合平均分子质量为 y. 由铁粉、镁粉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 Fe+2HCl=FeCl2+H2↑、Mg +2HCl=MgCl2+H2↑ 可得金属关系式 M~H2 y 4 2 0.2g y=40= ,故正确; 故选:ACD 二、填空题(共 10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4.用适当的数字和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_________ ; (2)两个铝原子 _________ ; (3)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_________ ;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 .
解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 个铝原子,就可表示为:2Al; (3)根据固态的非金属元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元素符号表示这种物质,碳元素组成 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因此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表示为:C60;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故答案为:(1)N2(2)2Al(3)C60(4)CH4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PM2.5 是指大气中直接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我国正加大对 PM2.5 污染物的 检测力度. ①大雾天气导致呼吸道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_________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②PM2.5 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_________ 作用. (2)生活中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___ . (3)缺乏某种维生素会使人患病,某病人患有夜盲症,是因为缺乏 _________ . (4)请从“A、二氧化碳、B、稀盐酸、C、大理石、D、氖气”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常用做建筑材料的是 _________ ;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_________ ;通电时能发 出有色光的是 _________ (填字母). 解析:(1)PM2.5 是首要污染物,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 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 的吸附作用;故答案为:D;吸附 (2)生活中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煮沸,实验室中常用的是蒸馏;故答案为:煮沸 (3)缺乏维生素 A 会使人患夜盲症,故答案为:维生素 A (4)大理石、石灰石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通电时能发出 有色光的是稀有气体,氖气属于稀有气体,故答案为:C;A;D;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 . (2)P 点的含义是 _________ . (3)若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变大 (4)将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至 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 .
解析:(1)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乙<甲; (2)P 点是 t1℃时,甲丙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加入 溶质、蒸发溶剂、降温的方法; A、若采取降温和加入溶质的方法,则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B、若采取蒸发溶剂、降温的方法,溶质的质量不变,若采取加入溶质的方法,溶质的质量 增加,所以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正确; C、若采取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若采取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4)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将 t2℃时,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至 t1℃时,甲、乙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丙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 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 解度大于 t2℃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故答案为:(1)丙<乙<甲;(2)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3)B;(4)乙>甲>丙 17.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的是 _________ 肥;铵态氮肥不 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其原因是 _________ . 解析: 磷肥能使农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生成氨气,降 低肥效,所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故答案为:磷;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18.如表是小华甲 2014 年 5 月自来水缴费通知单的部分内容: 收费项目 单位(元/立方米) 应收金额(元) 自来水水费 水资源费 污水处理费 合计金额 1.70 1.26 1.04 / 15.30 11.34 9.36 36.00 (1)收费项目中包含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 . (2)污水排放标准中明确要求,污水的 pH 应在 6﹣9 之间.某工厂排放的污水的 pH=5,显 _________ 性(填“酸”“碱”或“中”).如果利用中和反应,使该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可在污水中加入 _________ . 解析:(1)收费项目中包含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主要目的是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2)某工厂排放的污水的 pH=5,显酸性.可加入碱性物质进行中和,所以要使该污水达到 排放标准,可在污水中加入熟石灰. 故答案为:(1)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2)酸性;熟石灰. 19.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正在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氮的氧 化物的排放,是因为乙醇中不含有 _________ 元素.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来源:学科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