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偏僻.(pì) B.流逝.(shì) C.弥.漫(mí) D.迁徙.(xī)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萌.发(méng) 亢.奋(kàng) 帷慕.(mù) 羁.绊(jī) )(2 分) 追溯.(shù) 怅惘.(wǎng) 晦.暗(huì) 静穆.(mù) )(2 分) 戛.然而止(jiá) 周而负.始(fù) 叹.为观止(tàn) 销.声匿迹(xiāo) 花草树木有序,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它们都清楚明白着,从不______任何一步。日月天地里,它们一 步一个印迹,笃实稳妥,______,信念坚定,又自在淡然。______人在花草树木面前,怎样的倾倒______ 也不为过。它们永远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A.缓慢 一丝不苟 因而 崇尚 C.怠慢 小心翼翼 而且 崇尚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B.缓慢 小心翼翼 而且 崇敬 D.怠慢 一丝不苟 因而 崇敬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 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的转动 .....,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奇形怪状的许多石头。 A.“物质”是名词,“冲刷”是动词。 B.“特别”是副词,“着”是助词。 C.“水流和风”“有力的转动”都是并列短语。 D.画线句有语病,应该把“许多”放到“奇形怪状”的前面。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在冬妮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 分。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 分) (1)芳草鲜美,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君子好逮。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在水之湄。 (5)悠哉悠战,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5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 6 题。(3 分)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别离(陆龟蒙 唐代)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①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②。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释】①蝮蛇:一种奇毒的蛇。②解腕:斩断手腕。 6.对这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 地方,写景气势宏伟。 B.《别离》颈联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 畏精神。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别离》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二)阅读选文,完成 7~10 题。(14 分) 【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 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 ----节选自《右溪记》 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宜.乎众矣 B.而置州以.来 C.在.人间 D.为之.怅然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 分) 自康乐以.来 在.陋巷 乃记之.而去 (1)佳木异竹,垂阴相荫。(2 分) )(3 分) 《爱莲说》 《答谢中书书》 《论语》十二章 (2)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3 分)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水 抵 两 岸 悉 皆 怪 石 欹 嵌 盘 曲 10.阅读选文,完成(1)(2)小题。(4 分) (1)【甲】【乙】两文都写了水,各有什么特点?(2 分)
【甲】文: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 (2)【乙】文中作者“为之怅然”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 11~12 题。(5 分)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 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 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 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 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1、线上教学 2)调查(可选取二项) ①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2 ②传统课堂 ③线上教学 2(互动多样型) ④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1 ⑤线上教学 1(听讲为主型)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 451 人) 【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 2 月 17 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 截至 5 月 11 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 亿,访问人次达 17.11 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 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 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 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 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 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 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 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 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 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人民日报》) 自身的短板。 B.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的线上教学融合最受学生青睐,听讲式的线上教学最不 受欢迎。 C.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中小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D.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12.【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2 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 13~18 题。(20 分)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 50 天。 与母亲相守 50 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 回娘家过年,待上 5 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 40 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 14 岁的小姑 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 11 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 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 X 光片还 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 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 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 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 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 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 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 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 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 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 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 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
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 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 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 14 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 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 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 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 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 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 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 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 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 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 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分) 14.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 分) 1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4 分) 16.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3 分)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17.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18.某文学刊物中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 文?请从选材或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 分) (五)阅读选文,完成 19~22 题。(13 分)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 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 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 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 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 均值为 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
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 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 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 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 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 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引用农谚有什么作用?(3 分) 20.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21.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2.下列说法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 分)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三、写作(50 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 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 请以“成长需要关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800 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 了生存;在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受到别人猜忌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 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 请以“学会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800 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15 分) 1.(2 分)D 2.(2 分)D 3.(3 分)C 4.(3 分)B 5.(5 分)(1)落英缤纷。 (2) 窈窕淑女。 (3)白露为霜。 (4)所谓伊人。 (5)辗转反侧。 二、阅读理解(共 55 分) (一)(共 3 分) 6.(3 分)C (二)(共 14 分) 7.(3 分)A 8.(5 分)(1)(2 分)(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佳”“相”各 1 分, 句意不通顺扣 1 分) (2)(3 分)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此”“宜”“游”各 1 分,句意不通顺扣 1 分) 9.(2 分)水 抵 两 岸/ 悉 皆 怪 石/ 欹 嵌 盘 曲 10.(4 分)(1)甲文:清澈; 乙文:湍急。(2 分) (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2 分) 【翻译】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 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 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 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 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三)(共 5 分) 11.(3 分)D 12.(2 分)①“云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资源优质、使用便捷等优势;②疫情期间“云教育”受到了广泛的 欢迎,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③网络运行与技术运用能力还存在不足;④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质量的 保证还存在不足。(写出两点即可满分) (四)(共 20 分) 13.(3 分)写因为疫情,被迫使“我”和母亲相守 50 天,我终于体谅母亲,理解了母亲对儿孙深切的爱。 14.(3 分)插叙(1 分)。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 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2 分)。 15.(4 分)能做满满一桌子菜;会腌制火腿和腊肉;善于侍弄菜园;会雕刻栩栩如生的青蛙。(写出 2 点即 满分) 16.(3 分)喜悦、高兴的心理(1 分)。因为从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多住些日子的愿望实现了(2 分)。 17.(3 分)示例一:运用了语言描写(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 儿孙深切的爱(2 分)。 示例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儿孙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