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新疆乌鲁木齐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绘画作品往往能够定格历史的瞬间,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遵义会
议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南昌起义》的绘画,可知反映的是南昌起义。结合课本所学,从大革命
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 年 8 月 1 日,
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 正确;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总司令是蒋介石,目的是推
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A 排除;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了我国城市敌人力量
强大,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C 排除;遵义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排除;故
选 B。
2.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A. 《子夜》
B. 《狂人日记》
C. 《阿 Q 正传》
D. 《骆驼
祥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他的作品《阿 Q 正传》,深刻解
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所以 C 项符合题意;A 项是矛
盾的作品,排除;B 项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D 项是老舍的作品,排
除。故选 C。
3.21 世纪的第 17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 2020 年 2 月发布。70 年前,中央
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A. 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B. 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
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发生在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中,排除;C 项是 1956 年
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 项发生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故选 A。
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
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
“一国”之内
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B. ③④
C. ①②④
D.
A. ①②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为解决
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国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
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是在“一国”前提派生的,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成功的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也促进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①②③④正确,D 符合题意;ABC 包括
不全,排除,故选 D。
5.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
A. 通过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B. 修建了呈角锥体状的法老陵墓
C. 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D. 确立了贵贱分明的四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公元前 18 世
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
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
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所以 C 项符合题意;A 项与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关,排除;B 项与古
埃及文明成果有关,排除;D 项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排除。故选 C。
6.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国王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了
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其建立的帝国是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日不落帝国
D. 亚历山
大帝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 10
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
亚,南抵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
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
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所以 D 项符合题意;A 项建立于公元前 6 世纪,排除;B
项建立于公元 4 世纪,排除;C 项是指 18、19 世纪的英国,排除。故选 D。
7.下列对《封建时代的欧洲》相关内容的表述,连线正确的是
A. 中世纪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庄园法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 大学的兴起——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 《查士丁尼法典》——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
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C 正确;中世纪城市并不能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城市贵族一般也是国王的支持者,故“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排除 A;在领主
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是庄园法庭,排除 B;《十二铜
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不是《查士丁尼法
典》,排除 D。故选 C。
8.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彼得一世改革
D. 明治维
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7 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取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
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 正确;伯里克利
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 A;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颁布了一系
列法令,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 C;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D。
故选 B。
9.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指出,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找到理解这个
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 手工工场出现
B. 租地农场兴起
C. 文艺复兴运动
D. 早期殖
民掠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文化”“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 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
个向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向导”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所以学者评价的是文艺复兴打
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次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
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所以 C 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ABD 三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故选 C。
10.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时间轴中,与②对应的事件是
A. 法国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拿破仑建立帝国
D. 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776 年、《独立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对应的事件是美国
的独立战争。1776 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B 正确;③
对应的事件法国大革命,排除 A;④对应的事件是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排除 C;①
对应的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D。故选 B。
11.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确立科学社
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
A. 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起来
B.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
C. 需要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答案】D
D. 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人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
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工人运动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科学社
会主义的指导。D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 ABC 的内容,排除。故选 D。
12.下侧内容是某同学在学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课时的笔记。
中人物应
该是
A. 玻利瓦尔
B. 卡斯特罗
C. 纳赛尔
D. 甘地
【答案】A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圣马丁”并
结合所学可知,方框内应该是玻利瓦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和
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19 世纪,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
统治的武装起义。19 世纪中期的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代表
人物是章西女王。19 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打击了西班牙
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
是二战后古巴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C 项二战后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D 项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领导人,排除。故选 A。
13.1866 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
其主要技术来源于
A. 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新航路开辟
D. 第三次
科技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
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在各国发明家的努力下,发电机、电动
机、电话、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题干“1866 年,人们铺设了一
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正是反映的有线信息的传
播,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 项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上半期,排除;C 项是 15—17
世纪,排除;D 项开始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故选 B。
14.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 1921 年的 1.5%增长到了 1939 年的 10%。这主要
是由于其实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 1921 年的 1.5%增长到了 1939
年的 10%。”结合所学知识,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 正
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5 年底已经取消,排除 A;1921 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的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
金和劳动力,排除 C。故选 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中不包括
A. 东欧剧变
C. 欧洲的联合
【答案】A
B.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解析】东欧剧变属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 符合
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
会保障制度,B 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1967 年欧共体成立,C 不符
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
中恢复并发展起来,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6.《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中国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中国既是“世
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这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A. 政治格局多极化
C. 社会生活现代化
【答案】B
B. 全球经济一体化
D. 文明发展多元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
世界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
度日趋紧密的今天,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同时,世界的繁荣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整体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既为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 “稳定之锚”
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使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持
续提升全球市场需求成为了现实可能,B 正确;ACD 与题干描述的不符,排除。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第 17 小题 10 分,第 18 小题 14 分,第 19 小题 9 分,
第 20 小题 10 分,共 43 分)
17.依据材料,做出判断。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
沙漠地区。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
中国出口商品的 90%。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织品和牲畜,
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这些货物由商队沿
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回运送。“丝绸之路”的主线自中国西北部的长安(西安)开始,
向西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北部边缘,一条道沿盆地的南部
边缘,绕过盆地。然后西逾帕米尔高原,穿过撒马尔罕,再绕过里海南端,由此继续西进,
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
以下表述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表述的,请在对应题号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填“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
(2)汉武帝大败匈奴后,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
(3)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 )
(4)丝绸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分为三道,最终到罗马边境。( )
(5)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
【答案】(1)未涉及。
(2)正确。
(3)正确 。
(4)错误。
(5)未涉及
【解析】(1)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西域的内容,故本题应填未涉及。
(2)根据材料“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
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故汉“武帝大败匈
奴后,丝绸之路得以畅通”在材料中能够得出。故本题应填正确。
(3)根据材料“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 90%。作为回报,
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可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在
材料中能够得出。故本题应填正确。
(4)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的主线……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北部
边缘,一条道沿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可
知“丝绸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分为三道,最终到罗马边境”违背材料描述的。故本题应填错
误。
(5)材料没有涉及“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
湖’”,故本题填未涉及。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陷入深渊】
材料一从 1840 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
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
形。
(1)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大丧权辱国条约依次是什么?
【前赴后继】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义和团将矛头指向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三
民主义”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民族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