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
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31 分)
1.读拼音,写词语。
wèi jiè
zǐ sè
二、选择题
yù fáng
qiān bǐ
bō tāo
fú róng
zī tài
jiè shà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霸气 开辟 一丝不苟
B.繁华 肥沃 长短不一
C.枪拴 健康 无可奈何
D.勇猛 解闷 目不转睛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商量好周日到公园游玩,果然周日那天我们不约而同....地见面了。
B.得知姐姐顺利考上浙江大学,妈妈简直是欣喜若狂....。
C.赛前我们就已经胜券在握,所以夺冠当然是出乎意料....的事。
D.经过老师的教育后,他发生了呼风唤雨....的变化。
三、基础
4.按照要求写句子。
(1)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2)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仿照这句话,写一组
连续的动作,至少用上三个表示动作的词)
ㅤㅤ妈妈下班回到家,
(3)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用加点字词写句子)
5.5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风雨送春归,
。已是悬崖百丈冰,
。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老媪
”选自
《
》。句中“是”的意思是
。
(3)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这正如《论语》
说的“
,
”。
四、阅读•理解。(21+18=39 分)
6.读《小英雄雨来(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ㅤㅤ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
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ㅤㅤ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ㅤㅤ“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ㅤㅤ“有志不在年高。”
ㅤㅤ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第 1 自然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
A.刻画家乡美
B.衬托人物心情
C.描写战争后的平静
(2)从“
”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
。
(3)“有志不在年高”中“志”指的是
;“年高”是指
。这句话
是人们赞扬雨来
。
(4)请你尝试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
。
(5)你认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填一填。
ㅤㅤ雨来虽然
,但是却能够做到
,他真是
个
、
、
的孩子!
7.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是我自己上来的
ㅤㅤ一天,父亲带着 6 岁的儿子去钓鱼。他们来到湖边,父亲拿出钓鱼竿,儿子就在一
旁玩耍。离湖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坑,儿子很(奇异 好奇)
,自己悄悄地
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会儿后,儿子想回到父亲的身边,可是他突然发现坑底离地面
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ㅤㅤ儿子很着急,不得不大声呼喊:“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可是父亲没有(反
应 回应)
。儿子知道,父亲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不可能听不到。父亲对
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儿子的第一个(反应 回应)
就是愤怒。儿子不停地大
声呼叫着父亲的名字,可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ㅤㅤ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儿子又急又怕,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儿子一边哭泣一边呼
喊,可仍然没有回音。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儿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
去,寻找可以爬上去的地方。终于,儿子发现在坑的另一面坑壁上有几棵小树。他努力
接近着小树,终于艰难地爬了上来。
ㅤㅤ这时,他发现父亲还在原来的地方(安闲 悠闲)
地钓着鱼,仿佛什么事
情也没发生。儿子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他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自己
上来的!”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儿子在坑里玩耍,发现自己
,不得不
。这时父
亲
儿子
,儿子的第一个反应是
,第二个反应是
。最后,
艰难地爬了上来。
(3)儿子遇到困难向父亲求助,父亲却置之不理。这是因为
A.父亲在专心致志地钓鱼,没有听见儿子的求救声。
B.父亲认为儿子顽皮,想借机惩罚他。
C.父亲希望儿子能勇敢地面对困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
D.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父亲很生气。
(4)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习作展示台。(30 分)
8.习作
ㅤㅤ我们身边的人各有各的优点、长处。比如有的人爱动脑筋,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
人性格开朗,有的人勇敢坚强,还有的人在音乐、美术、小发明等方面有特长……请你
拿起手中的笔,以“夸夸 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表达对他人的赞美之情。
ㅤㅤ要求:①不少于 350 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1 分)
1.读拼音,写词语。
wèi jiè 慰藉
yù fáng 预防
bō tāo 波涛
zī tài 姿态
zǐ sè 紫色
qiān bǐ 铅笔
fú róng 芙蓉
jiè shào 介绍
【答案】慰藉 预防 波涛 姿态
紫色 铅笔 芙蓉 介绍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慰藉 预防 波涛 姿态
紫色 铅笔 芙蓉 介绍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霸气 开辟 一丝不苟
B.繁华 肥沃 长短不一
C.枪拴 健康 无可奈何
D.勇猛 解闷 目不转睛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
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枪栓:枪上的机件,前端的撞针可以撞击枪弹发火,射出弹头。“枪拴”的“拴”
错误,应改为“栓”;
D、正确。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商量好周日到公园游玩,果然周日那天我们不约而同....地见面了。
B.得知姐姐顺利考上浙江大学,妈妈简直是欣喜若狂....。
C.赛前我们就已经胜券在握,所以夺冠当然是出乎意料....的事。
D.经过老师的教育后,他发生了呼风唤雨....的变化。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理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
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
【解答】A.不当。“不约而同”是指没有事先约定,而做出相同的事。结合语境用的不当。
B.正确。
C.不当。“出乎意料”是指在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结合前面“胜券在握”可知,运用不
当。
D.不当。“呼风唤雨”指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
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结合语境用的不当。
故选:B。
三、基础
4.按照要求写句子。
(1)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2)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仿照这句话,写一组
连续的动作,至少用上三个表示动作的词)
ㅤㅤ妈妈下班回到家, 放下包,穿上脱鞋,系上围裙,朝厨房走去。
(3)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用加点字词写句子)
他这次很努力,非拿冠军不可!
【答案】(1)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2)放下包,穿上脱鞋,系上围裙,朝厨房走去;
(3)他这次很努力,非拿冠军不可!
【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句子仿写。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
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
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解答】(1)缺少主语,删去“读了”或“使”。
(2)仿照例子,写一组连续的动作,至少用上三个表示动作的词。
例如:妈妈下班回到家,放下包,穿上脱鞋,系上围裙,朝厨房走去。
(3)用“非……不可……”写句子即可。“非……不可”表示必须。
故答案为:
(1)读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2)放下包,穿上脱鞋,系上围裙,朝厨房走去;
(3)他这次很努力,非拿冠军不可!
5.5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 方磨铁杵 ”选自《 铁
杵成针 》。句中“是”的意思是 这 。
(3)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这正如《论语》
说的“ 不怨天 , 不尤人 ”。
【答案】(1)飞雪迎春到 犹有花枝俏;
(2)弃去 方磨铁杵 铁杵成针 这;
(3)不怨天 不尤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文学常识。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
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1)出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出自《铁杵成针》。
(3)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天,不责备人。
故答案为:
(1)飞雪迎春到 犹有花枝俏;
(2)弃去 方磨铁杵 铁杵成针 这;
(3)不怨天 不尤人。
四、阅读•理解。(21+18=39 分)
6.读《小英雄雨来(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ㅤㅤ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
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ㅤㅤ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ㅤㅤ“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ㅤㅤ“有志不在年高。”
ㅤㅤ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第 1 自然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 A
A.刻画家乡美
B.衬托人物心情
C.描写战争后的平静
(2)从“ 含着泪、呜呜地哭 ”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 悲痛
的 。
(3)“有志不在年高”中“志”指的是 志向 ;“年高”是指 年龄大 。这句话是
人们赞扬雨来 人年龄小,却志向远大 。
(4)请你尝试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 有志不在年高 。
(5)你认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填一填。
ㅤㅤ雨来虽然 年龄小 ,但是却能够做到 英勇地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他
真是个 机智 、 勇敢 、 坚强 的孩子!
【答案】(1)A;
(2)含着泪、呜呜地哭 悲痛的;
(3)志向 年龄大 人年龄小,却志向远大;
(4)有志不在年高;
(5)年龄小 英勇地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机智 勇敢 坚强。
【分析】本语段选自课文《小英雄雨来》,课文主要讲述了雨来克服种种困难,救出被鬼
子抓着的老师的故事。本语段主要写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之后的悲痛心情。
【解答】(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第 1 自然段可知,这段主要是环境描写,
结合给出的选项可知,在选文中的作用是刻画家乡美。故选 A。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可知,从文中的“含着泪、呜呜地哭”等词语可
以看出选文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悲痛的。
(3)考查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可知,从文中的“有志不在年高”中的“志”
指的是志向;“年高”是指年龄大。这句话是人们赞扬雨来人年龄小,却志向远大。
(4)考查给语段加一个小标题。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写人们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
以为在河边放哨的小雨来牺牲了,人们都非常悲痛,并赞扬了小雨来“有志不在年高”。
因此,语段的小标题,可拟定为“有志不在年高”。
(5)考查形象分析。通读语段可知,小雨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我认为小雨
来是个这样的孩子:雨来虽然年龄小,但是却能够做到英勇地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他真是个机智、勇敢、坚强的孩子!
故答案为:
(1)A;
(2)含着泪、呜呜地哭 悲痛的;
(3)志向 年龄大 人年龄小,却志向远大;
(4)有志不在年高;
(5)年龄小 英勇地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机智 勇敢 坚强。
7.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是我自己上来的
ㅤㅤ一天,父亲带着 6 岁的儿子去钓鱼。他们来到湖边,父亲拿出钓鱼竿,儿子就在一
旁玩耍。离湖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坑,儿子很(奇异 好奇) 好奇 ,自己悄悄地
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会儿后,儿子想回到父亲的身边,可是他突然发现坑底离地面
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ㅤㅤ儿子很着急,不得不大声呼喊:“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可是父亲没有(反
应 回应) 回应 。儿子知道,父亲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不可能听不到。父亲对
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儿子的第一个(反应 回应) 反应 就是愤怒。儿子不停地大
声呼叫着父亲的名字,可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ㅤㅤ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儿子又急又怕,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儿子一边哭泣一边呼
喊,可仍然没有回音。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儿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
去,寻找可以爬上去的地方。终于,儿子发现在坑的另一面坑壁上有几棵小树。他努力
接近着小树,终于艰难地爬了上来。
ㅤㅤ这时,他发现父亲还在原来的地方(安闲 悠闲) 悠闲 地钓着鱼,仿佛什么事
情也没发生。儿子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他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自己
上来的!”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儿子在坑里玩耍,发现自己 上不去了 ,不得不 请父亲帮忙 。这时父亲 置
之不理 ,儿子的第一个反应是 愤怒 ,第二个反应是 哭泣 。最后,儿子 自
己想办法 艰难地爬了上来。
(3)儿子遇到困难向父亲求助,父亲却置之不理。这是因为 C
A.父亲在专心致志地钓鱼,没有听见儿子的求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