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机器人中手眼标定算法推导过程.docx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一 SLAM坐标系与标定
1.1 SLAM中的坐标系
1.2 SLAM标定方程推导
1.3 四元数手眼标定
1.3.1 先标姿态再杆臂
1.3.2 姿态和杆臂联合求解
一 SLAM 坐标系与标定 载体位姿:本质是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包括旋转 R 和平移 T 两部分。而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使用坐标转换式来表达的。因此,载体位姿是指参考坐标系到载体坐标系的关系,即某个 物理点在参考坐标系坐标转到转到载体坐标系下的坐标的转换关系。 p b  Rp w  t 或 p b  Tp w 所以推导 P 均表示坐标,下标均表示坐标系。 1.1 SLAM 中的坐标系 相机参考坐标系: 0c 相机运动坐标系: tc IMU 参考坐标系: 0i IMU 运动坐标系: ti 世界坐标系: w 载体坐标系:b 为了简化模型,假设 IMU 放在载体坐标系原点,IMU 运动坐标系和载体坐标系两个坐标系 一直重合,b 一直和 ti 重合;由于设计采用局部坐标,采用了 0i 作为世界坐标系 w 。
1.2 SLAM 标定方程推导 注解: Tab, 表示 b 坐标系到 a 坐标系下的转换,使用 了齐次坐标的形式,包 含旋转和平移。 t 时刻相机位姿:都是以 0c 坐标系做参考,是空间点从 tc 坐标系到 0c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 即 R c t t c t )或者 T c t 。 T c t  T cc 0 t , P c 0  PT c c t t t 时 刻 IMU 位 姿 : 都 是 以 0i 坐 标 系 做 参 考 , 是 ti 坐 标 系 到 0i 坐 标 系 的 转 换 关 系 , 即 ,( R )或者 i t t i t T i t 。 T i t  T ii 0 t , P i 0  PT i i t t 待标定参数:相机参考载体系(IMU)下的位姿,是 tc 坐标系到 ti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即 ,( tR )或者 T ,此值在任意时刻恒定。 P  i t TP c t 标定目标:通过一组 tcT 和 tiT ,求出T 。 推导过程:对于任意空间点 P,推导如下,其中下标是 P 在对应坐标系下的表示。 P  i 0 TP c 0 PT i i t t  PTT c c t t
TPT i c t t  PTT c c t t 由于可以得出: TT i t  TT c t  1-1  从而得到了三者的关系式,采用最小二乘法即可标定参数 T。 1.3 四元数手眼标定 标定问题描述: 在获得一组 camera 和 IMU 对应时刻的位姿, T 和 ,求解 T。 i t T c t 四元数手眼标定方法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标姿态再标定杆臂,第二种是姿态 和杆臂联合标定求解。第二种使用了迭代,算法更复杂,但是迭代后精度更高。 1.3.1 先标姿态再杆臂 1.2 节得到的结论式子 1-1 可以写成两个式子: RR i  21 RR c  tR i  t i Rt c  t  31 1>先标定姿态:t 未知求 q 将上面的姿态用四元数表达,得到标定姿态的目标函数如下。此处运用了最小二乘法。 f 1    qq i || qq c 2 || i q 2  qWqW q c T () 写成四元数相乘矩阵形式:  f  1       ||    T ( WWq q q  T q Wq  T 1( qW q )(   T T 1( qWq qq   sum  ) q c i i q c fmin 的求解结果就是  ( || qWqWqWqW q ) qWW T ()  q q q c c i i )  41 T qq ) qWsum  ,q 是 sumW 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标定的时候要 q 对每一对 iq 和 cq 对应的观测值 sumW ,再求特征向量。 2>求出姿态之后再标定杆臂:q 已知求 t
f 1       i c 2 ) ( t i  ||) 2 (  Rt t  ||) Rt c t   (|| tR   i  - (|| ) tER i  2 || || bAt   T ( () bAt bAt    T T T ( ( ) ( AtAt bbAt At    T T T ( ) (2 AtAt bbtAb   Ct t EDt    51 T bb 2  ) ) ) T T T ) fmin 的求解结果就是 TDC 1 1.3.2 姿态和杆臂联合求解 f  f 1  f 2 联合求解时,目标函数 包含两部分,姿态误差 部分和平移误差部分。 f 1  T qWq s  61 i i c i c 2 2 2 c t 1  || * Rt  ) (|| tER    i  2 || || Rt t kt  i  || || || qqt q tKt  c  2 * * || || * tqKt tqq    T ( * * ()* tqKt tqq   i c  T ( * ( ()) VqKt qV   il cR  T ( () ) Lq Vq Vq Lq    T T ( ) () VLq qVL    T () ( ( )) VL q qVL    T () ( ( )) VL qVL q   T qMq s 姿态误差部分由 1-4 式给出。 || f 2           联合式 1-5 和式 1-6,得到最终的目标函数是式 1-7。 f tqKt  i ( VqKt  il )* tqq  c )) qV  cR T ) qMWq T qMqqWq s  71 * * Sq      q ( T T s s T s T  81 式 1-8 可以解决 t 已知求 q 的问题。
结论:姿态和杆臂联合求解采用迭代思想,先假设姿态已知 q0,利用式 1-5 求出最优 t0,再利 用 t0 和式 1-8 求出最优 q1,再利用 q1 和式 1-5 求出最优 t1。 q 1 q  ......  1 t 0  0 t q 2 t 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