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吉林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每题 2 分。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
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子女婿换来的:那么,
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
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
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
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
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
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
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白勺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
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
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
怕未免有些危机。
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
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
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第①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B.本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词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调换。
C.“运用脑髓”的意思指思考,需要啥要先拿定主意。
D.“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挑选;“自己来拿”是说有目的地动手。
2. 第②段中下列哪句强烈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无耻之人
(
)
A.祖上的阴功
B.做了女婿换来的
C.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了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D.而这回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3.对第②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送去主义:作深入批判
B.推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C.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拿来主义”的实质
D.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4. 第②段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A“昏蛋”的态度是不敢接触(或逃避主义)
B“孱头”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虚无主义)
C“废物”的态度是全盘接受(或投降主义)
D 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有其正确的地方。
5.第③段中“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A:“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 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 中完全微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D:“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10 题,每题 2 分。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
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
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6.“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曹雪芹《红楼梦》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7.“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8.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9.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 18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
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
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
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 120 回,前 80 回为曹雪芹所写,后 40 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
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10.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
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
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
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
反”的朴素真理。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1-15 题,每题 2 分。
于是饮酒乐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11.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
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
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
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
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1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13、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
(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
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
飞升仙境。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
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6-20 题,每题 2 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
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
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
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
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司马迁《鸿门宴》
16.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项王默然不应. ②军中无以为.乐
A.①yìng ②wèi
B.①yìng ②wéi
C.①yīng ②wéi
D.①yīng ②wèi
17.下列句子,“然”的意义、用法与例句中的“然”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沛公默然
B.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C.父利其然也
D.輮使之然也
18.下列句子,“数”的意义是“屡次”的句子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吾数年来欲买舟而
下
C.若印数十百千本
D.夹岸数百步
19.比较下面“以”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军中无以为乐
③.寿毕,请以剑舞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
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20.选出上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
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
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
邦。
三、古诗文填空(5 分)
完成下面的古诗文填空题,每题一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 悟以往之不谏,
。
3.
,蓝田日暖玉生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李商隐《锦瑟》)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5.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四 、课外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
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
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
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
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
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
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
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
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
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
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
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
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
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
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
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
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
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
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
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
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
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