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山东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考试真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限定用时 9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40 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
行省制
B.内阁制
分封制
C.分封制
郡县制
D.察举制
行省制
2.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A.学校体系的完备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文学艺术的昌盛
D.科举制度的推行
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
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4.下面所列是 1840 年至 1901 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
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5.下列文献中,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
6.某同学的笔记把“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作为关键词。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
内容最有可能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政制与法律
C.应该的制度创新
D.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B
C
D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美国颁布《1787 年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法国颁布《1875 年宪法》
确立了共和政体
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8.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两个敌
对堡垒”这一说法刻画出的是
A.和平与发展
B.欧洲一体化
C.美苏冷战
D.多极化格局
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 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
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
D.小农经济
10.明太祖曾告谕“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与此相一致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盐铁专卖
C.重农抑商
D.海禁
11.1922 年,由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社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实业家张謇被民众选为“最
景仰之人物”。张謇能够当选的主要原因是
A.创办近代军用企业
B.创办近代新式学校
C.创办近代新闻报纸
D.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12.梁启超在 1923 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
物上感觉不足,……”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世界各地结束相对孤立状态,各种文明碰撞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这一过程开始
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4.“英国在 18 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
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
A.飞机
B.火车
C.汽船
D.汽车
15.认为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16.下面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被誉为“书圣”。该作品的作者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欧阳询
D.怀素
1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8.右图所示著作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意大利社会生活的画面。它着意刻画的是“人”,
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该著作成书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
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
和使用。”这体现的原则是
A.自由平等
B.主权在民
C.分权制衡
D.民主共和
20.《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
A.雪莱
B.托尔斯泰
C.巴尔扎克
D.高尔基
第Ⅱ卷(共 60 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3 题,每题 20 分,共 60 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
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1.20 世纪,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一部民族复兴的奋斗史。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学者
龚书铎
描述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
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冲及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
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
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时代背景。(6 分)
材料二 正是在 1942 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
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
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8 分)
材料三
(3)以上图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瞬间写照。写出其中一个你熟知
的事件名称及其历史影响。(6 分)
2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
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20 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
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美国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4 分)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
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
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点和影响。(8 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
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
信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
道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中
国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8 分)
23.世界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复兴之路》
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
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的最强大的杠杆。
(1)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及朝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刷术对欧洲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产生的影响。(8 分)
材料二 伏尔泰《牛顿哲学原理》封面插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中蕴含信息的理解。(6 分)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3)据材料三,写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思想对当时中国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的影响。(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