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题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部分(1-6 题,18 分)
A. 红妆素裹 鲜妍 漫游 心无旁骛
B. 一代天骄 亵渎 秘决 强聒不
舍
C. 言不及义 恪守 箴言 矫揉造作
D. 形消骨立 态睢 栈桥 根深蒂
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红妆素裹——红装素裹;
B.秘决——秘诀;
D.形消骨立——形销骨立,态睢——恣睢;
故选 C。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
(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
(4)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行路难》中表现诗人乐观自信,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玉盘珍羞直万钱
②. 湘水无情吊岂知
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④.
雾凇沆砀
⑤.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⑥.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珍、羞、湘、弊、凇、沆、砀、柯、
浪。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 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C. 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D. 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应删掉“能否”;
C.“许多学校的学生”有歧义,应改为“许多所学校的学生”;
D.搭配不当,动词“增强”与宾语“生活方式”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倡导”;
故选 B。
4.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中,志愿者们到社区开展宣传、服务工作,为群众做了许多可.
歌可泣...的事情。
B.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
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C. 德阳市不仅有栩栩如生....、美丽迷人的自然风景,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未来的
发展让人充满期待。
D.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青年一代应首当其冲....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此处只是
做了宣传、服务工作,够不上“悲壮”,大词小用;
B.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袁隆平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用说大家都明白,成语使
用正确;
C.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形容自然风景,对象使用错误;
D.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害。这里指青年首先担当起时代使命,语境使用错
误。
故选 B。
5.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B.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D. 陶行知,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雨果是法国作家,并非“英国”。
故选 A。
6. 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0 个字)。
青海新闻网 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签订《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承诺书》……为切实发挥
公共机构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西宁市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
态,从点滴抓起,从细微做起,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味,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据了解,全市 102 家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33 所学校和 6 所市属医院成立专门机
构,配备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截至
目前,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 6000 个,其中“四分类”桶近 2000 个。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
箱 50 组,发放干湿两分垃圾袋 20 万个,更新分类垃圾箱 8000 个。实现了回收、清运、分
拣、再利用产业链,使生活垃圾处理高效运转,垃圾分类的效率明显提升。
(2020 年 10 月 29 日,有删改)
【答案】西宁市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
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注意字数要求。根据“西
宁市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从点滴抓起,从细微做起,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
味,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分析,主体是:西宁市。事件: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
据此概括为:西宁市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
第二部分(第 7-23 题,52 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问天、问月,下片写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 “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
的孤独。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
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
会做了高度概括,不仅是对离人的抚慰,更蕴含深刻哲理。
8. 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答案】7. A
8. 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
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作者不在被与亲人分割两地的现实所困扰,而是
联想到共赏明月的温馨场面,表达了作者美好的希冀,乐观的态度,可见“整首词充满了伤
感压抑的情调”表述有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
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欲”写出了诗人对天上世界的向往。人世间
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
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个“恐”字使语意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
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
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
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
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
杙①以上。山多怪石, 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②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
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
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
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
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登者,止者,有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
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注释】①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②蟠(pán):盘曲。孥(ná):牵引。
9. 解释下列句子中着重号的词语。
(1)至若春和景.明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至则舍.舟就舆
(4)不可名.状
1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11. 【甲】文中“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和【乙】文中登山人的情感不一的原因各是什
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2.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9. (1)日光(2)探求 (3)舍弃,放弃 (4)说出
10. (1)在朝廷上做官就替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王担忧。
(2) 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
11. 【甲】个人的遭遇,外物的触发;【乙】源于所遇所得不同。
12. 【甲】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表达了作者对天平山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2)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3)句意: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舍:舍弃,放弃;
(4)句意:无法一一说出描绘。名:说出。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忧: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
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2)予:我;欣然:高兴的样子;去:离开。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甲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以看出,引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是个人
的遭遇(以己悲);从“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可以看出,引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第
二个原因是外物的触发(以物喜)。从乙文“登者,止者,有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
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可知, 登山人的情
感不一的原因是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甲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乙文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游览天平山的经过,以及游览中的感慨,“虽所遇不同,然莫不
皆有得也”表达了作者对天平山风景的喜爱、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
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
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
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
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
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
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
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
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
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
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
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
里的山脚像猕猴攀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
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
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
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
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
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
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
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
山的一半呢。
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
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
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
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
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
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
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
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
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
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
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