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资料共2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 案 第Ⅰ卷 本试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 随时随地( )其中。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一到十, ( )地重述。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 __________________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 ),可能出现 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掀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 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 的叠加,而且带来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 杂的审美体验。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酝酿 按部就班 四平八稳 B. 酝酿 循规蹈矩 稳扎稳打 C. 隐藏 按部就班 稳扎稳打 D. 隐藏 循规蹈矩 四平八稳 2. 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是一种手段,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B.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手段。 C.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手段。 D.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答案】1. A 2.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隐 藏”,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语境指“悬念和陡峭的转折”促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故选 “酝酿”。 第二空,“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 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语境 “平行回望,从一到十”“重述”等词提示散文一板一眼,按步骤、顺序进行处理时序的一 种方法,故选“按部就班”。 第三空,“四平八稳”,原指说话做事稳当。现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进取精神。“稳扎 稳打”,有把握地作战。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语境情调运用进行时态构思和描写 的好处,与“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意义相对,故选“四平八稳”。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据此排除 AC; “手段”与“思维方式”,应先具体后抽象,排除 B。 故选 D。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 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B. 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歌。 C.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曹禺的《雷雨》标志着中国的话剧由发展走向 成熟,老舍的《茶馆》是当代话剧的典范。 D. “侍坐”指师生闲坐,自由交谈;范增因被项羽尊为“亚父”,故在“鸿门宴”中“南向 坐”,占据最尊贵的位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占据最尊贵的位置”错误。占据最尊贵的位置的是主人项羽。室内座次以西边(面向东) 为最尊,其次为坐北朝南,再次为坐南朝北,东边的位置最卑。
故选 D。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言之,“风”有教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则是形容圣德的意思。如 果就《诗》的内容实质来说,《国风》一般是各地方的歌谣,而《雅》《颂》则是朝廷宗庙的 诗歌、舞诗。《风》,即“风土之音”,是地方的乐歌,就是各地的土系,大抵是抒情诗,反 映了周代各国的风土民俗、男女之情和民间疾苦。《雅》一般说来是士大夫的诗,是当时最 流行的乐章,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大体是叙事诗,反映了政治得失和国势盛衰; 雅乐称为正乐或正声,与南方蛮夷的俗乐有所区别。后来由于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 域的迁移,即有大、小雅之分。《颂》似舞曲,大体是祭歌、赞美诗,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 祀的乐章,旨在铺张盛美,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烈。当然,《国风》不一定全属民间文学,如 首章《关雎》中,“君子”“淑女”显系贵族的称呼;而《雅》《颂》不一定全是贵族文学, 《小雅》的《苕之华》《何草不黄》等,就无法说明它不是民间诗歌;而《鲁颂》《商颂》和 《大雅》也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上述三者仅是大致的分类。 (节选自苏仲翔《“诗经六义”,它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 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 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 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 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摘编自金开诚《诗经》) 材料三: 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 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 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 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 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 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 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 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 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 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 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内容实质来说,《风》一般是各地民歌,《关雎》虽是士大夫所做,但是一首写男女之 情的抒情诗,所以归于“风”中。 B. 《雅》一般说来是士大夫的诗,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雅乐称为正乐或正声, 与南方蛮夷的俗乐有所区别。 C. 《鲁颂》《商颂》与《大雅》的内容没有多大区别,由于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域 的迁移才被划分为不同类别。 D. 先秦,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可以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 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5. 下列与“献诗陈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 达到颂美或讽刺的目的。 B.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总 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现。 C.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仍然是没有曲调、不能演唱的“徒歌”。 D.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6.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雅》中有的诗篇就是民间诗歌,而非士大夫创作,也不反映贵族生活,所以《诗经》 中的《雅》分为《大雅》《小雅》。 B.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C. 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由此交流沟通,能 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 D. 太子击舍人赵仓唐不解魏文侯赏赐的含义说明,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使用《诗 经》中的语句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答案】4. B 5. B 6. A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关雎》虽是士大夫所做”错,原文只是说“《关雎》中,‘君子’‘淑女’显系贵族的称 呼”,并不能说《关雎》是士大夫所做。 C.“《鲁颂》《商颂》与《大雅》的内容没有多大区别,由于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域 的迁移才被划分为不同类别”错,原文是“雅乐……后来由于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 域的迁移,即有大、小雅之分”,可见,由于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域的迁移,有大、 小雅之分,而不是《鲁颂》《商颂》与《大雅》的内容没有多大区别,才被划分为不同类别 的原因。 D.“这些乐歌可以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错, 材料二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 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可见,原文是说 这些乐歌主要用于两个方面,选项的只说用于其中一个方面。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错,原文是“‘献诗陈志’ 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 ‘矇诵’并提”,可见,原文没有说“在古籍记载中”,且说是“并提”,而不是“一起出现”。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所以《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小雅》”错,原文是说“后来由于时代的不同、 音调的变化和地域的迁移,即有大、小雅之分”,可见,《雅》分为《大雅》《小雅》的原因 是时代的不同、音调的变化和地域的迁移,而不是选项说的非士大夫创作,也不反应贵族生 活。 故选 A。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河东教练使。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 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契丹至新乐,晋人皆恐,欲解 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 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①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庄宗登垒,望见彦章为重堑以.绝唐军, 意轻乏,笑曰:“我知其心矣,其欲持久以弊.我也。”即引短兵出战,为彦章伏兵所射,大败 而归。庄宗问崇韬:“计安出?”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 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 其兵,可以图也。然版筑之功难卒.就,陛下日以精兵挑战,使彦章兵不得东,十日垒成矣。” 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夜行,所过驱掠居人,毁屋伐木,渡河筑垒于博州东, 昼夜督役,六日垒成。彦章果引兵急攻之,时方大暑,彦章兵热死,及攻垒不克,所失太平, 还趋杨刘,庄宗迎击,遂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 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 界,与梁约罢兵。”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饲
者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 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且唐未失德胜时,四方商贾,征输必集,薪刍粮饷, 其积如山。自失南城,保杨刘,道路转徙,耗亡太半。而魏博五州,秋稼不稔.,竭民而敛, 不支数月,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臣自康延孝来,尽得梁之虚实,此真天亡之时也。愿陛下 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 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用八日而灭梁。 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 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 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 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 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 间愈入。 (《新五代史·郭崇韬》有删改) 【注释】庄宗:李存勖(885—926),后唐开国皇帝。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欲持久以弊.我也 弊:疲惫 B. 然版筑之功难卒.就 卒:通“猝”,立即 C. 崇韬延.之卧内 延:请,引导 D. 秋稼不稔. 稔:庄稼成熟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晋新破梁军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望见彦章为重堑以.绝唐军 阙秦以.利晋 C. 彦章围我于.此 故内惑于.郑袖 D. 谁为.陛下守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B. 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C. 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D. 陛下兴兵/仗义将士疲战争/生民苦转饷者/十余年矣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郭崇韬在军事方面“有大略”的一组是( ) ①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②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③我知其心矣,其欲持久以弊我也 ④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取郓州也 ⑤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梁巢穴 ⑥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郭崇韬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又才能出众,得到了李存勖的信任和重用。 B. 郭崇韬预见了梁王彦章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帮助庄宗确定正确策略,反败为胜。 C. 郭崇韬准确分析形势,指出天下思休养生息,庄宗占据德胜,补给充足,不应按兵不动。 D. 郭崇韬劝谏庄宗不忘创业本色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 (2)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3)陛下昔以天下 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13. 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庄宗在“艰难”中、“逸豫”时各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可以证明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什么观点? 【答案】7. A 8. B 9. C 10. D 11. C 12. (1)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因为王都用利益引诱他罢了。 (2)陛下即使想建一座楼,那能成吗? (3)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 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 13. ①庄宗在“艰难”中忧劳兴国,从善如流。 ②庄宗在“逸豫”时,面对自然灾害,罔顾百姓死活;宦官专权,谗言离间,拒忠谏。即忘 记了创业时的本色。 ③证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解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