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B. 过渡性、非正式性、生成性
D. 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 A )。
A. 亚里斯多德
C. 苏格拉底
2. 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B )。
A. 《理想国》
C. 《普通教育学》
3. 《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要体现了( D )的教育思想。
A. 游戏与学习结合
C. 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
4.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A )文化。
A. 精神
C. 组织
5. 学生文化具有( B )等特征。
A. 过渡性、单一性、生成性
C. 过渡性、正式性、生成性
6.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什么成就;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D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C. 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7. 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引导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即促进
受教育者( D )。
A. 自由化
C. 民主化
8.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C )。
A. 指导——被指导关系
C. 人——人关系
9. 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总趋势不一致的是( B )。
A. 重视个别差异
C. 加强基础性
10. ( C )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的教学方法。
A. 发展性教学
C. 范例教学
11. 在我国,率先使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C )。
A. 京师大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12. 表示分数稳定性、一致性、准确性的指标是测验的( D )。
A. 区分度
C. 难度
13.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 C )。
A. 要遵守顺序性
B.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D.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B. 最优教学
D. 发现教学
B. 南洋公学
D. 福州船政学堂
B. 个性化
D. 社会化
B. 授——受关系
D. 朋友关系
B. 加强课程内容的分科化
D.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B. 应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B. 柏拉图
D. 西塞罗
B.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大教学论》
B. 学习与行动结合
D. 课内与课外结合
B. 制度
D. 物质
B. 效度
D. 信度
D. 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B. 民主管理
D. 平行管理
B.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课外、校外活动
C. 可有多种开端
14.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B )。
A. 社会实践活动
C. 共青团与学生会活动
15. 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 A )。
A. 常规管理
C. 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
16.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进一步确认了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
出的_终身_教育思想。
17. 夸美纽斯提出的_班级授课(班级教学)制_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效
率。
18.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_讽刺_,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
助产术。
19. 在第_一_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相继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20. _校风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21. 根据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该难易适度。
22.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_导向_作用或功能。
2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_创新精神_。
24. “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_示范性_特点。
25. 教师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格特征及学科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_教育专业
素养_。
26. 根据课程任务来分,旨在提高学生文学、艺术鉴赏等方面修养的文化素养课程与文艺活
动属_拓展(型)_课程。
27. 与正规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明显特征包括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和_非预期性_。
28.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_暗示
教学(法)_。
29. “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_循序渐进_原则。
3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课外辅导_、学业成绩的检
查与评定。
31. 从构成因素来看,教学策略主要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_综合_型四种。
32.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_尊重(学生)
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_的德育原则。
33. “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是德育的_体谅_模式的理念。
34.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_共同目标_。
35. “学生自主、教师提供支持”的班主任领导方式属于_民主_型。
三、简答题:
36.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37.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从师生伦理关系角度,应:
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从师生情感关系角度,应:
④真情善待和关心爱护学生。
⑤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⑥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8. 与传统课程相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在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力图做到:
①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实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②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9.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的约束结合起来。
40. 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论述题:
41. 当前对“奥数”教育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是“拔苗助长”,
应该彻底废除;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奥数”
教育。请运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原理对此予以分析。
①上述两种观点都各有偏颇,“奥数”教育是应该倡导还是废除,关键要看“奥数”教育是
否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应循序渐进,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
选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要发现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
丰富化和多样化。
④对大多数不具备数学天赋的学生而言,“奥数”的知识难度和思维程序都超出了他们的年
龄阶段所能接受的水平,如果勉强孩子学习“奥数”,非但不能起到开发思维的作用,相反
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⑤而对于具有数学天资的儿童,“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就应该适当记分。)
42. 新课程实施后,中学课堂较少“满堂灌”了,但随之出现的是“满堂问”,一些教师甚
至认为课堂上问得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启发性。请结合教学的相关原理,对此分析。
①这种观点对“启发性教学”和“问答法”的内涵及其运用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②“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判断教学是否
具有“启发性” ,关键在于教学中教师是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
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
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一般来说,问答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
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但是,不恰当地运用法(比如只注重问答的形式或追求提问的数量)不能达到启发性教学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