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1月 16 日辽宁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问题 1:
如何建设诚信社会?(30 分)
【深度解析】
根据四位学员的回忆,我们知道,材料中讲述了几个社会中出现
的不诚信的例子,这几个例子,涉及到政府诚信、制度诚信、商业规
则诚信、人与人交际的诚信等方面,都反映了我国社会随着经济快速
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功利化,社会出现了为追求利益而实施
了不诚信的行为;政府不诚信,社会人心不稳;人与人不诚信,社会
人际关系散架;商业不诚信,经济发展畸形。总之,诚信很重要,尤
其是在眼下,我们国家在打造诚信社会、规则公平的大背景下,我们
在大力倡导规则和诚信的力量,因此,本案例分析题,可从法律规制、
制度规范、个人自觉等角度进行论述建设诚信社会的问题。
【参考答案】
诚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症候。摆脱诚信危机,
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关系、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诚信期待,
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在法律、制度、文化诸方面共同努力。
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不诚信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失信
承担的风险与获取的利益不成正比,对于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
够,导致失信成本过低。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虽然也有涉及诚信的
内容,但法律条款不够细化,缺乏明确的惩罚标准,一些处罚条例过
于宽松,为失信行为的发生留下了空间。因此,要遏制诚信缺失,必
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要补充和细化法
律条款,明确对于不诚信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在
处罚量刑方面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等与人民生
命健康直接相关的领域实行零容忍,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永久性
取消其从业资格,做到违法必究;在执法过程中,要杜绝人情执法、
创收执法等丑恶现象,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
完善诚信管理体系。诚信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基本伦理秩序。在某
种程度上,信用机制已经成为开展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将诚信问题
置于社会管理之中,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完备诚信管理体系,是保
障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要引导发展社会诚信组织,增强
第三方力量,为这些组织深度参与社会诚信建设提供畅通的渠道。
系统培育诚信文化。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固的诚信关系,除了
付诸社会制度的努力,还必须依赖于诚信道德的培育和诚信精神的传
播。诚信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而文化又是传
播诚信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有助于使外在的诚
信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种植诚信的花
朵。首先,要在社会各领域进行诚信教育。在学校层面,通过道德知
识的学习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操守,提高从业者的诚信意识。在
家庭层面,在家庭之中、邻里之间,建立互信、互敬、互爱、互助的
和谐关系,把诚信文化融入家庭生活。其次,营造诚信的文化风尚。
诚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道德观念,我们要在当代道德语境下深度挖掘
诚信的现代意义,以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诠释诚信价值,以新的文化符
号传递诚信观念,使诚信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风尚。再其次,要
形成诚信文化的常态传播渠道。如广泛开展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宣传
活动,树立诚信道德典型;积极发挥现代通讯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优势,
建立诚信文化公共交流平台、搭建公共舆论空间,吸引更多的社会成
员参与诚信文化建设。
问题 2:
以“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思想,写一篇策论文。(40 分)
【深度解读】
本题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力,因为,2014 年 10 月 20 日-23 日在北
京召开了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 年可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启动之年。因此,辽宁这题,紧跟中央路线,这也是我机构推
出“党政经方向标”的根本原因——紧跟中央、紧贴政策、扫除死角、
消除考试盲区。
具体到本题,要求以“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思想,写一篇策论
文,考生可从大的方面,直接谈及“依法治国”,也可从小的方面“依
法行政”进行论述,也可小大结合,进行以小见大,逐步论述开来。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紧紧围绕着“法治”二字展开,否则就是偏题
万里。论述中,以观点开头不失为一种很好写作的策略,让改卷老师,
耳目一新,增强视觉的感染力,可得高分。
下面,我机构仅提供一篇参考范文,供诸位学员学习交流。
【参考范文】(1420 字)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
容,以法律保障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完 备的法律体
系,不仅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 推进依法
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
规划、突出重点、统一实施、狠抓落实。
首先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发
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反映人民号众心声。2010 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
基本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在立
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法律要随着 实践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之初,
经济发展对多种资源的需求,催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上世纪 90 年代初,资本市场发展
的迫切需要,让证券法一年之内七 易其稿形成草案;新世纪新阶段,各方利益关系更为复
杂,“定纷止争”的物权法适时出台。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越向前推进,
经济社会的发 展变化越深刻,对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就越迫切,法律
体系构建所依赖的基础也就越扎实。另一方面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形成,是一个不断反映发展需要、不断体现人民愿望、不断契合时代精神的过程。
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
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坚决纠正有法不
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
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
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
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
法腐败。
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对我国
社会主义法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
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准确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的精神,是全面反映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是集中代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
至上的精神,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人民号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要通
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
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提高舆论引
导能力,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让社会公众在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度重视
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作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
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形成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现代公民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