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摘要:
本文主要从结构体系、工作方式、系统特性、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了一代无线局域网技
术——HiperLAN/2,并比较了 HiperLAN/2 与 HiperLAN/1,HiperLAN/2 与 802.11a 各自的
特点。
关键字:
HiperLAN/2
802.11a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无线局域网
1 引言:
随着无线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应用的出现以及 Internet 接入的需求量的增
加,要求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率。而 HiperLAN/2 是顺应时代潮流而
由欧洲 ETSI 提出的目前最为完善的 WLAN 协议。与其它蜂窝系统比较,它的户外移动性虽然
受到限制,但适用面广,可在典型的应用环境如办公室、家庭、展览厅、机场、火车站等热
点地区,向终端用户提供高速数据率和高性能。HiperLAN/2 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HiperLAN/2 网络
2 结构体系:
HiperLAN/2 的参考模型如图 2 所示:主要包含汇聚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三部分。
图 2 HiperLAN/2 的参考模型
2.1 汇聚层
[1]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汇聚层,它有两大主要功能:使来自高层的服务请求与 DLC 层提供的服务适配;
将高层固定或可变长度的分组整理成适合固定长度的业务数据单元(SDU)在 DLC 中使
用,可采用填充、分割、重新组装成用于 DLC 内的固定长度的 SDU。固定长度 DLC 业
务数据单元的填充、分割和重组是一个关键特征,它使得 DLC 和 PHY 层脱离开主干网
独立存在而不必关心 HiperLAN/2 接入何种网络中,系统实现相对简单。CL 的通用结
构使 HiperLAN/2 足以称为宽带无线接入网,可接入不同固定网络,如以太网、IP 网、
ATM 和 UMTS 等。
汇聚层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元式汇聚层,其高层有固定长度的分组,如 HiperLAN/2
接入 ATM 网络的情况;二是分组式汇聚层,其高层的分组长度不固定,如 HiperLAN/2
接入以太网的情况。分组式的汇聚层包括公共部分和业务细节两个部分,这样可以适
配不同网络。
2.2 数据链路层
2.2.1 无线链路控制
RLC 协议为信令实体提供传输服务,主要处理三种控制功能:用于鉴权、密钥管
理、关联、取消关联以及加密种子的关联控制功能;无线资源控制功能管理切换、动
态频率选择、移动终端的激活和释放、省电以及功率控制;DLC 用户连接控制功能(DDC)
用于建立和释放用户连接、多点传送和广播。
总之,RLC 用于在一个接入点和移动终端之间的控制面中交换信令数据。例如,
移动终端通过 RLC 信令形成和接入点的联系,完成这个联系过程后,移动终端可以请
求一个专业控制信道建立无线载体。在 HiperLAN/2 中,无线载体称为 DLC 连接。
2.2.2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机制有助于提高无线链路的可靠性,系统采用可选择重复 ARQ。这里的
EC 功能是检测位错,有位错时重发 U-PDU,同时也保证 U-PDU 按顺序发送到汇聚层,
具 体方 法 是:给 每个 连 接上 的 U-PDU 分 配一 个 序列 号 , ARQ 应 答的 正 确或 错 误消 息 在
LCCH 上传送,一个 U-PDU 可以被重发多次(次数可以设定)。
为保证一些实时业务如语音等应用的服务质量,系统允许丢失一些 U-PDU。因为
重发方式导致一些数据陈旧时(如超过重发次数的上限),EC 协议上的发送方将会发
起“丢失机制”,将该 PDU 以及这个 DUC 上其他待发的 U-PDU 全部丢失(发送时 U-PDU
序列号依次减小),这就导致 DLC 有效连接上的 PDU 存在残缺,如果需要,允许更上层
恢复这些丢失的数据。
2.2.3 媒体接入控制
HiperLAN/2 的 MAC 子层采用 AP 集中管理的方式,由 AP 负责控制 MT 在一个 MAC 帧中所
占据的时隙,并通知对应的 MT。空中接口基于时分双工(TDD)和动态时分复用(TDMA)。
MAC 帧是物理层和 DLC 层之间的接口。在一个 MAC 帧内,上行和下行链路的通信可以同步进
行,而且上下行链路的时隙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分配。基本的 MAC 帧为固定长度 2ms,其中包
含了广播控制、帧控制、接入控制、上、下行链路数据和随机接入等多个信道。除了随机接
入信道时隙允许竞争占用以外,所有数据都要通过专用的时隙在 AP 和 MT 之间传输。除了广
播控制信道固定以外,其它域都根据当前的业务量情况动态调整。
2.2.4 HiperLAN/2 的帧结构:
HiperLAN/2的媒质访问是基于持续时间为2ms的固定MAC帧的时分复用,时分多址(TDMA)
技术。在每个MAC帧的开头,AP都要确定和通知每个MT从MAC帧的哪一点开始发送和接收信息。
时隙是依据传输数据的需要动态分配的。MT通过资源请求(RR)控制信号告诉AP它要进行数据
传输。MAC帧由广播、下行线路、上行线路和随机访问四部分组成。广播段包括广播控制帧
[2]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控制和访问反馈控制。上下行链路段传送来自、去往MT的突发业务流,这些突发包被称为长
信道(LCH)和短信道(SCH)。LCH包括控制或用户数据,SCH只包括控制数据(例如,上行链路
中的确认和资源请求,而且SCH通常是由DLC层产生。MAC帧结构如图3所示)
MH和SCH各域的意义如下:
·Info中是控制信息。
·序列号是由差错控制函数提供的。
·CL是汇聚层加的开销。
·CRC用于差错检测。
两个MT还可以在一条直连链路上直接通信。如果是直连链路,对上、下行链路要进行时隙分
配,媒质的时隙结构允许在同一个MAC帧中进行上、下行链路通信。
2.3 物理层
图 3 HiperLAN/2 帧结构
HiperLAN/2 物理层采用了 OFDM 技术,以此来有效地对抗时间弥散信道中较强的多径干
扰。采用 52 路子载波,其中 48 路传输实际的用户数据,另外 4 路传输引导序列,用于相关
接收时的相位跟踪。信道间隔为 20MHz,保护间隔为 800ns,这足以对抗 250ns 的时延扩展,
对于大部分应用环境来讲已经足够了。对于一些小的室内应用环境,可以采用较短的保护间
隔,如 400ns,来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
HiperLAN/2 物理层的另一个特点是有若干种调制和编码方式供选择。这样根据不同的
应用环境限制和性能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OFDM 单个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可以采用
BPSK、QPSK、16QAM 以及 64QAM。前向纠错一般采用 1/2 码率、约束长度为 7 的卷积编码,
而采用截短技术,可以使码率提高到 9/16 或 3/4。
3 工作原理:
[3]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图 4 通过固定 LAN 连接的 HiperLAN/2 网络
在HiperLAN/2中,每一个AP都使用DFS算法选择合适的频率。首先,MT将检测信号强度,
并选择要与它建立联系的最适当的AP。MT从选中的AP中接收一个MAC号(MAC
ID),紧接
着交换链路功能并据此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认证过程和加密算法,以及使用哪一个聚合层用于
用户的通信。在密钥交换和认证之后,MT与AP 就可以建立联系。最后,在数据链路控制层
(DLC)建立用户连接,此时用户就可以进行通信了。MT将通过两个建立的连接(在HiperLAN
中缺省值是2个)收发数据,这两个连接支持两种不同的带有Q标记映射的优先权排队(当然,
也可以支持更多的优先级排队)。以太网聚合层确保每个以太网帧的优先级根据预先定义的
映射方案被映射到适当的数据链路层用户连接中。MT可以决定加入一个或多个多路广播小
组。 HiperLAN/2网络可以被配置来使用N个单路广播,以得到最理想的传输质量,也可以为
每个加入的小组分配一个单独的MAC号(MAC
ID)以便为其保留带宽。如果一个单独的MAC
号被分配给一个多路广播小组,那么映射方案就是:IP地址--IEEE地址--MAC号。当MT移动
时,如果它检测到有一个AP更适合于进行通信(如具有更好的信号强度),那么它会执行一
次转换。所有已经建立的连接将使用 AP
AP信令,通过固定LAN自动转换到新的AP上。当
MT(更确切地讲是用户)想与LAN 断开连接时,MT将请求断开联系,这样就断开了MT和AP
之间的所有连接。当MT移动到超出HiperLAN/2的覆盖范围时,也会断开MT和AP之间的所有连
接。
4 系统特性:
4.1 高速数据传输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OFDM 调制技术,HiperLAN/2可以提供最高达54Mbit/s的传输速率。
同时,MAC子层采用了动态TDD模式,更适用于非对称业务,使无线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
4.2 面向链接的机制
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是面向连接方式。在传送数据之前,AP和MT之间通过HiperLAN/2控
制层的信令预先建立连接。这种连接在空中接口上为时分双工,其连接分点为点对点和点对
多点。点对点是双向连接,点对多点是下行方向单向连接,多用于组播。
4.3 QoS 支持
HiperLAN/1主要是为异步数据传输方式所提出的标准,其MAC层协议采用带冲突检测的
载波侦听多址CSMA/CD)的接入方式。可看出,HiperLAN/1标准的MAC层采用的CSMA/CD策略
是一种竞争的机制,它不能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QoS)要求。针对此缺陷,ETSI才提出了新
的标准——HiperLAN/2,HiperLAN2标准能够提供用户的QoS保证。QoS参数包括带宽、误码
率、时延和抖动。面向连接有利于实现对QoS的支持,可以为每个连接分配一个指定的QoS,
以确定这个连接在带宽、延迟、拥塞、比特错误率等方面的要求。接人点通过对传输信道中
[4]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特定的时间间隔分配特定的时隙,实现数据存取,而后在不中断同一频率与其他移动终端通
信的情况下传送数据,且控制信道提供自动请求重发ARQ机制。由于高传输速率以及对QoS
的支持,使该系统非常适合传输多媒体数据流。
4.4 自动频率分配
为实现连续频率覆盖,接人点需要有重叠的覆盖区域。覆盖区域在室内一般为10m,在
室外一般为150m。在每个接人点覆盖区域中,不需要采用类似GSM 网那样的人工频率分配,
AP能监听其周围的HiperLAN/2无线信道,自动选择适当的无线信道进行数据传输。该功能
消除了对频率规划的需求,并使系统部署变得相对简便。AP监听邻近小区及环境中的其他无
线资源,根据最小干扰和资源不冲突准则选择无线信道。
4.5 安全性支持
无线网络由于固有的开放性,其安全性远不如有线网,因此对业务流加密是目前较为有
效的安全手段。HiperLAN/2网络支持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AP和MT可以相互进行认证,以
确保对网络的授权访问。通过鉴权,不仅只有合法的用户可以接入网络,而且只能接人通过
鉴权的有效网络。实现的方法是:首先使用Diffe Hellman密钥交换协商秘密会话密钥,而
后通过秘密密钥或公开密钥完成相互认证过程,在此基础上,用数据加密系统和三重数据加
密系统给数据加密。采用这种加密机制,通过HiperLAN/2进行通信就像通过有线LAN通信一
样安全可靠。
4.6 移动性支持
MT选择信噪比最高的AP来收发数据,因此当MT移动时,必须随时检测附近的AP,一旦发
现其他AP有比当前AP更好的传输性能,就请求切换。切换后,所有已经建立的链接将转移到
新的AP之上。在切换过程中,通信不会发生中断。如果MT离开了HiperLAN/2的覆盖范围,
MT则断开与网络的联系,原有的连接释放。
4.7 网络与应用的独立性
HiperLAN/2协议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多种固定网络类型,因此既可以作为
交换式以太网的无线接人子网,也可以作为第三代蜂窝网络的接入网,并且这种接人对网络
层以上的用户部分是完全透明的。当前在固定网络上的任何应用都可以在网上运行,而
IEEES02.11的一系列协议都只能由以太网作为支撑。
4.8 节能管理
节能管理的机制是基于MT发起的节能请求。MT不仅可以在任意时刻请求AP进人一种低功
耗空闲状态,而且可以确定这一状态的时间。在这期间,AP停止所有等待的数据传输功能,
直到MT中结束相应的空闲期为止。针对不同的需求,如要求较短的等待时间或较低的功率,
可以采用不同的空闲时间。
5 应用领域:
HiperLAN/2 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面是一些最典型的应用领域。
5.1 重要地点
HiperLAN/2 可以部署在一些重要地点(如机场、宾馆等),以便为正在旅行的用户提供
远程访问和 Internet 服务。与 HiperLAN/2 连接的访问服务器允许点对点连接,也可以访问
特定的企业网络(可能需要通过特定的 ISP)。
5.2 访问第三代蜂窝网络
用户可以通过 HiperLAN/2 访问第三代蜂窝网络(如 WCDMA 等)。将来,HiperLAN/2 和
WCDMA 技术覆盖的地区必将越来越广泛,而用户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好处,他们不仅可以使
用 HiperLAN/2 提供的服务,而且在没有 HiperLAN/2 的地方仍然可以使用 WCDMA 蜂窝网络服
务。当用户在两类网络之间移动时,核心网络可以保证用户无缝地自动在两类网络之间进行
[5]
无线局域网技术——HiperLAN/2
转换。
5.3 家庭网络
HiperLAN/2 可以为家庭环境创建一个无线基础设施,用于家用设备(如家用 PC、VCR、
照相机和打印机等)的联网。HiperLAN/2 的高输出和 QoS 特性可以满足各种家用设备视频
传输与数据通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AP 可能会提供一个到公众 Internet 的“上行”链
路。
5.4 企业 LAN
使用以太网 LAN 和 IP 路由器建立的企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个 HiperLAN/2 网络被用
作 MT 和 LAN 之间的最后一段。HiperLAN/2 网络支持同一个 LAN/子网(Subnet)中的移动性。
在子网之间移动就意味着 IP 具有可移动性。
6
HiperLAN/2 与 HiperLAN/1
HiperLAN/2 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出的,并在 HiperLAn/1 的基础上进行
改进而得到的,HiperLAn/1 标准采用 5G 射频频率,可以达到上行 20Mbps 的速率,采用 GMSK
(调制前高斯滤波的最小频移键控)技术。在同样的频段上 HiperLAN/2 上行速率已经达到
54Mbps,采用的是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HiperLan/2 系统同 3G 标准兼容。HiperLAN/2
网络协议栈具有灵活的体系结构,很容易适配并扩展不同的固定网络。
HiperLAN/1 主要是为异步数据传输方式所提出的标准,其 MAC 层协议采用带冲突检测
的载波侦听多址 CSMA/CD)的接入方式。可看出,HiperLAN/1 标准的 MAC 层采用的 CSMA/CD
策略是一种竞争的机制,它不能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 QoS)要求。针对此缺陷,ETSI 才提出
了新的标准——HiperLAN/2,HiperLAN/2 标准能够提供用户的 QoS 保证。
7
HiperLAN/2 与 802.11a
HiperLAN/2和802.11a都工作在5GHz的频带上,能够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都可以达到
54Mbps,两者之所以选择5GHz的频带,是因为分配5GHz频带的频谱可以满足wLAN吞吐量不断
增长的需要,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与微波炉等工作在2.4GHz频段上的其他系统发生冲突,增
强了其抗干扰的能力。另外在5GHz频段上可分配的频谱宽度也比2.4GHz上的宽得多。
二者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链路层,802.11a采用的是CSMA/CA的MAC协议,而
HiperLAN/2采用的是TDMA/TDD的工作方式,由此导致二者的重要区别是HiperLAN/2支持的是
定长分组,而802.11a支持的是变长分组。
在物理层上,二者极为相似,例如二者都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码元进行传输,
同样采用了加扰,编码收缩,交织等方式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这就使得它们使用相同的
硬件资源,节省了费用,增进了二者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高性能无线局域网 HiperLAN/2 黎海涛,张靖
[2].IEEE802.11a 与 HiperLAN/2 的技术对比 刘蕾 张有根
[3].无线局域网 HiperLAN/2 标准综述 徐朴 卢平平 江溯
[4].浅析无线局域网的主要标准 李翠然 李承恕
[6]